节目

解释106:第十品悟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6:5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7条评论
阿德

阿德:在电脑端好像看不见评论中的文字

2020-11-2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开始对金刚经第十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 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SHIZUN。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SHIZUN。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SHIZUN。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于少法有所取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 佛告善现。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如是菩萨非真实语。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是故善现。菩萨如是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佛告善现。如有士夫具身大身。其色自体。假使譬如妙高山王。善现。于汝意云何。彼之自体为广大不。 善现答言。彼之自体广大。SHIZUN。广大。善shi。何以故。SHIZUN。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一下金刚经第十品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于少法有所取不。 这句经文很简单,佛刚在第九品和须菩提讨论完声闻四果不能作“我证得了某果位”想这个问题后,佛马上接着继续问须菩提,佛说,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如来过去在燃灯如来那里,“颇于少法有所取不”? 那么此处“颇于少法有所取不”之“法”字,表达的不是“佛法”,此处“颇于少法有所取不”之“法”字,表达的是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 那么此处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于少法有所取不”,其实就是问须菩提,如来过去在燃灯如来那里,有什么殊胜境界可取吗? 此处“颇”字,形声字,从页,皮声,页(xié),人头意,“颇”字本义:头偏,也就是你的头稍微偏了一点称为“颇”。 所以此处“颇”字的意思是“不正”、“偏颇”的意思。 只不过一般“头偏”都是小角度稍微有点偏,所以“偏颇”一词,一般表达的都是“略微偏斜”,“偏颇”一词一般不表达那种明显的南辕北辙似的偏差。 所以此处“颇于少法有所取不”之“颇”字本身,就已经隐约体现了“于少法有所取”是“偏颇”的、“不正的”,“于少法有所取”偏离了“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佛在说法时,每个用字都是有深意的,佛经的翻译,祖师的用字也都是经过小心选择的。 这句“颇于少法有所取不”之“于”字大家也要注意,“于”字此处作介词,表达是“在...方面”的意思。 佛此处“颇于少法有所取不”的意思就是指,在“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境界”方面,如来是否有丝毫偏离正等正觉的取着。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面一小句。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 那么这句须菩提回答佛,没有SHIZUN,如来过去在燃灯如来处,没有任何的六根之体验境界可取。 大家想一想,在金刚经第九品里,佛和须菩提问答的内容确认了,声闻四果尚不会有、也不能有“我证”“所证”之六根体验上的取着,何况无上正等正觉之如来呢。 所以此处须菩提非常肯定的回答佛,“不也。SHIZUN。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 就如我们之前一再申述和强调的,“我”“我所”以及“我”和“我所”之间的对待都是虚妄的,“根”“尘”以及“根”和“尘”之间的对待都是虚妄的,因此“根”摄入“尘”相的六入之“取”也都是虚妄的。 如楞严经有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也即“真如自性”,或者称为“佛性”,或者称为“如来藏”,不管你称它为什么,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表达的就是“生机”。“生机”本身只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无形无相,无可譬拟。 但此抽象之“生机”,于六根会体现为“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六种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实相。 就好像“春天”本身也是个抽象的表达,但“春天”这个抽象的表达一定要有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来体现,否则“春天”这个表达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一片枯黄的草地,走近一看一些嫩绿的新发草尖已经依稀可见,这就是春天。再比如,迎面吹来一阵风,没有了寒风的凛冽,却已经有了春风的舒适和随意,这就是春天。 所以大地萌动、万物复苏就是“春天”。 所以不要把“真如自性”、“佛性”、“如来藏”这些佛学名词搞得那么神秘,这些不同的名字表达的无非都是“生机”而已。 “生机”这个表达本身虽然抽象,但是“生机”又确实随处可见,如果“生机”不随处可见,又何来“生机”之表达。 很多人以为离开“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六种真如之用,还另外有个独立的“真如自性”,这种错误的认识,无异于认为离开嫩绿的草芽、温暖的春风还另外有个所谓独立的“春天”。 殊不知,“大地萌动、万物复苏”就是“春天”。 殊不知,“眼见耳闻、鼻嗅舌尝”就是“真如”。 那说的那么轻松自如,可是凡夫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就像我们之前多次说过的,于清净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上,你不要起“我想”、不要起“人想”、不要起“众生想”、不要起“寿者想”。 于清净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上,你不要起“我”“我所”之对待,你不要起“根”“尘”之对待,你不要起“六根”摄入“六尘”之“六入”之“取”。 一切皆自心所现,没有质感,如幻,没有内外,浑然天成一体。 你一念无明心动,于此浑然天成一体之“现量幻境”上,忽然升起了“我想”妄想,这时你就开始“自心取自心”了,你就开始有了内外之分,有了“我”“我所”之对待。 一旦你“自心取自心”,真实之“非幻”,也即真实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瞬间就被妄想推为“前境”之“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有为尘相“幻法”了。 其实,哪有什么“内”?哪有什么“外”?哪有什么“我”?哪有什么我所观察之“前境”?一切本然浑然天成一体,妙德莹然,是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行文至金刚经第十品,经过佛之前的说法,须菩提已经了彻了这些道理。所以须菩提此处答复佛说,“不也。SHIZUN。如来昔在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都无少法而有所取”。 再看下面一小句经文。 佛告善现。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如是菩萨非真实语。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是故善现。菩萨如是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这一段佛等于是借助“佛土庄严”这个问题向须菩提阐释大乘佛法之“平等智”。 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如果有菩萨说“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那么菩萨这样说并不如理如法。为什么呢?因为“佛土庄严”这个说法并不究竟,这个说法只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妄想而说,其实于诸佛如来境界,并没有什么“庄严不庄严”之分别取舍,就如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也即,说一百遍还是那个重点,就是那个无上正等正觉的关键是你不要起“我想”、你不要起“人想”、你不要起“众生想”、你不要起“寿者想”。 大乘佛法翻来覆去从各个角度,其实就是在说这么同一件事情。 如果你没有“我想”、“人想”,那又何来“庄严”“不庄严”之高低优劣之取舍呢? 你只要有“我想”、“人想”,你就会生“爱”“取”之分别。一旦你“我想”、“人想”妄想灭尽,“爱”“取”之分别就会灭尽,此时就会一切平等。 所以唯识里所说的“转识成智”,那个第七识“末那”识,所转后对应的清净之智即为“平等性智”。 另一方面,如果你没有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之“众生想”,一切清净如幻,“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又何来“庄严”“不庄严”之高低优劣可供你取舍? 你会分别一幅画中的大房子和小房子一个贵一个便宜吗?当然不会,为何?因为画中的房子无论大小都无真实。 所以“爱”、“取”之分别本虚妄,所取之物如幻不实亦本无可“爱”可“取”之处。 所以此处佛告诉须菩提,“若有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如是菩萨非真实语。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 须菩提在维摩诘经中,由于不了大乘之“平等智”,曾经被维摩诘居士问得不知所云。 我们下面把维摩诘居士诘问须菩提的这段经文给大家引用讲解一下。这段经文很长,解释起来有点费事儿,但由于这段经文实在是太有意思了,而且这段经文表达的思想又和金刚经第十品此处表达的思想非常吻合,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引用。 由于这段经文很长,我们采用逐小段引用逐小段讲解的方式引用。 维摩诘经云: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须菩提白佛言。SHIZUN。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解: 此句经文是说,佛对须菩提说,维摩诘居士病了,你代表我去看望他一下吧。须菩提马上对佛说,SHIZUN啊,我无法胜任看望维摩诘居士这个任务啊,因为啊,在过去,我曾经到过他家乞食,当时维摩诘居士拿了我乞食的钵,盛满饭,就对我说,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这段经文大家感觉维摩诘居士说话还比较正常对不对,只不过是告诉须菩提于各种食物不要起分别取舍。 看下段经文。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这段经文里维摩诘居士给须菩提说的话听起来也还好,因为我们已经学习过金刚经了,知道那个无上正等正觉,“非法”,“非非法”,维摩诘居士这段对须菩提的训话其实讲的就是大乘正修行路要“非法”,但也要“非非法”。 也即,你不要“断淫怒痴”,因为妄想一灭,“淫怒痴”即是菩提,所以“淫怒痴”不需要你断,你令妄想熄灭即可,此即此处“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的意思。 此处“非凡夫。非离凡夫法”,就是金刚经第七品里提到的“非法,非非法”的意思。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此句的意思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体验都是真实的,但你不要把六根体验以及经验进行关联从而升起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那种相。 须菩提当时以他声闻乘的见地和境界,听到这一段的经文估计已经有点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了。 再看下一段经文。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须菩提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这段话,就已经不止是不明所以了,而是有点惊惧了。 维摩诘居士说,须菩提,你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堪受我这一钵饭食的供养呢? 如果你不见佛,不闻法,相反你去师从外道六师,因其出家,结果你师从的外道邪师堕落,你也一同堕落,这样你还觉得无所谓,这样你就堪受我这一钵食的供养。 维摩诘居士这一段话说的好怪异,好吓人,他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啊?他为什么说让须菩提去师从外道六师、随着外道六师堕落地狱须菩提还应该坦然无所谓呢?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其实,维摩诘居士通过这段话,就是要告诉须菩提,大乘佛法的关键在于破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大乘佛法的关键在于做到“人无我”和“法无我性”。 一旦做到了“人法无我”,和邪师一起堕落地狱又有什么关系,因为一旦做到“人法无我”,即如圆觉经所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所以此段,维摩诘居士是在敲打须菩提,要让他明白,如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果此时须菩提不明白维摩诘居士的所指,他不明白为什么,维摩诘居士非要要求他师从外道随外道邪师下地狱而且还要坦然接受,才说他堪受一份食物的供养。 结果须菩提此时被维摩诘居士敲打的六神无主。 再看下一段。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那么这一段维摩诘居士的貌似的“疯言疯语”更变本加厉。 维摩诘居士说,须菩提,如果你“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得“无诤三昧”才轮到你得“无诤三昧”。如果布施你的人,没有任何的福德可得,供养你的人,却因为供养你自己反而要堕三恶道。如果你终生都与众魔为伴侣,或者你“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你“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最后你“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对于这样的情形你能坦然接受吗? 如果对于这样的命运安排你能坦然接受,那你堪受我这一钵饭食供养,请你取食。 这就是维摩诘居士给须菩提所说的话。 须菩提显然对于这样的命运安排感到非常的惊惧排斥,所以他不敢取食。 其实这一段维摩诘居士对须菩提说的话,还是希望敲打须菩提,希望他能够惊醒大乘佛法的“人法无我”,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再看下一段经文。 “时我。SHIZUN。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这一段经文是须菩提继续向佛汇报。 他说他听了维摩诘居士上面的话后,“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也即,他说他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这些话后,他也不明白维摩诘居士这些话的意思,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应答。他说这时他也无心乞食了,钵也不要了,转身就想走。 可是就在这时,维摩诘居士又把他给叫住了。维摩诘居士又对他说,喂,须菩提,把钵拿去吃吧,不要害怕。 接着维摩诘居士又继续对他说,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果拿我刚才诘问你的那些话、那些事去诘问一个如来幻化出来的幻化人,这个幻化人会像你一样惊惧吗?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维摩诘居士接着说,就是嘛,一样的道理,“一切诸法。如幻化相”,都无真实之实体,你今天于我刚才诘问你的那些话那些事也不应该害怕啊。 再看这段维摩诘经最后一小段经文。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这段经文,维摩诘居士随手拿“文字”作比喻,给须菩提解释为什么须菩提无须于上面恐怖景象生惊惧心。 维摩诘居士解释说,上面所描述的恐怖景象你为何无须生惊惧心呢?因为一切言说,无非是通过调动凡夫的妄想令凡夫升起种种“联想相”来发挥作用的。对于智者来说,由于智者无妄想,不着文字,故智者无所畏惧,为什么呢?因为你看到文字也好听到文字也好,你只要不因于妄想于此文字升起联想,这些文字就会失去它们的作用,这些文字就无法奈你何,你也就从这些文字恐怖中解脱出来了。 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维摩诘居士这段说法是一举两得,维摩诘居士上面这段话只是个比喻,维摩诘居士是要借“文字”这个现象来说法,维摩诘居士此处根本就不是要和须菩提讨论“文字”可以引发人恐怖这个问题,维摩诘居士在这里是要以“文字”为喻,向须菩提解释什么是“实相”,什么是虚妄之相。因为真正引发须菩提恐惧的绝对不是维摩诘居士用语言描述了多么恐怖的景象,真正引发须菩提恐惧的是须菩提智慧未开,不知道诸法如幻。所以维摩诘居士此处是拿凡夫看到“文字”后的反应来比喻阐释凡夫依于“实相”是如何升起虚妄之妄相的。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此句“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此句经文,维摩诘居士是在用比喻间接表法:“凡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妄想升起的过程,和凡夫看到书上‘白纸黑字’后的反应有点像。” 你看我们阅读时,看到书上“白纸黑字”一段话会是什么反应?看到“白纸黑字”一段话后心里马上会升起相关形象对不对? 比如看下面这句我写的话。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我们读到这样的话心里马上会建立起相关形象对不对?月色皎白,夜色静谧。 那你要注意哦,你看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句白纸黑字,你马上有所感,感到“月色皎白,夜色宁静”,是因为你,有文化。 一个不识字的文盲,翻开《唐诗三百首》,看到这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他看到的就是“白纸黑字”本身,他满眼看到的只是白纸上印了一行方块字而已。 此文盲看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行“白纸黑字”后,他不会起“月色皎白,夜色静谧”想。 因为他不“识”字!!! 如果拿阅读“文字”后的反应来作比喻,于大乘佛法之证悟来说,那个文盲就是智者!那个“有文化”的人就是凡夫!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行“白纸黑字”,于文盲眼中,就是“白”“黑”“白”“黑”这样的颜色变化而已,就是一点一横一撇一捺这些部首而已,就是一点一横一撇一捺这些形状而已,就是一点一横一撇一捺这些图形而已。 而“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行“白纸黑字”,于“有文化”的人眼中,却看出了“月色皎白,夜色静谧”,却看出了乡愁。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我们的六根也是一样的。 拿眼根为例,“见精映色”本是真如自性于见根起用所生出的一片光影,此光影如幻,此光影即真实,此光影即清净四大。于此“见精映色”之真实如幻光影,你直来直去,“转识”不生当下直观即可。 可是凡夫却堕在无始无明之中,依于“见精映色”之真实如幻光影,非要“转”一下从而升起种种“转识”妄想。 如楞严经有云: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那种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我们凡夫感知时非要“转”那么一下,这样“转识”一起,凡夫一下就生出了“空间”想。

2020-05-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那么在此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中,如果某部分区域色调突然加深变暗,与周围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构成明显的明暗度对比的“边缘”,我们凡夫感知时,又非要“转”那么一下,这样“转识”一起,再关联上身根的感受,凡夫就认此“色调突然加深变暗区域”为“物质”。 于此“见精映色”之真实如幻光影,“转识”不生当下直观之智者,即为比喻中以“白纸黑字”观为“白纸黑字”的文盲。 于此“见精映色”之真实如幻光影,于“晦昧”色像起转识生“虚空”想,于“空晦暗中”起转识生“物质”想,这样随见随“转”随生妄想的凡夫,即为比喻中,于“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行“白纸黑字”, 看出“月色皎白,夜色静谧”、看出乡愁的所谓“文化人”。 在维摩诘经此处,维摩诘居士即是以“文字”为比喻,告诉须菩提,他之所以会于“下地狱,伴恶魔”心生恐怖,就是因为他于大乘佛法之“实相”不了,须菩提不明白一切皆浑然天成一体,一切皆自心现受用,一切皆自心现量,一切皆无实体如幻。 你于此没有内外之自心现量幻境上,一念无明起,“转”了那么一下,升起了“转识”,此即,“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一旦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就会有“憎爱”二境之分别,你就会有优劣之取舍,于“天宫”你就会向往,于“地狱”你就会心生惊惧。 其实,一旦你去除“我想”,一旦你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一旦你没有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之“众生想”妄想,一旦你明了一切清净如幻,一旦你明了“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就一切平等,无有取舍恐怖了。 最后维摩诘居士对须菩提说,“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此句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解脱并不是六根“断知”,解脱也更不是一切虚无。 六根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都是真实的,不真实的是你起的那个“转识”,不真实的是,你把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起来从而妄想出事物各各自持的那个“自性”,那个“事物自持之自性”是不真实的。 此句“解脱相者。则诸法也”之“诸法”,指的就是妄想息灭后六根之清净见闻觉知,指的就是解脱妄想后真实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

2020-05-28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