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099:第七品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6:4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31条评论
云上的阿廖

云上的阿廖:如果外界没有实体,比如人吃东西实际没吃到一个东西,那是不是可以不吃东西了?但是不吃东西会饿死,这又与生活经验相违背了,麻烦解释一下,一直不太理解如果看到听到的东西都没有实体,但是人的具体行为又会产生实际的效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2023-05-22
如是?

如是?:为什么《楞严经》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2022-02-28
美朵儿在佛州

美朵儿在佛州: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当我们了解了五识不应互相关联。既然这跟凡夫的思维习惯,生存方式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应该如何自处?

2021-04-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讲解。 我们接着看这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上面从“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这句开始,一直到“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这句止,是分根分别解释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 此句经文“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对上面的分根分别解释做了一个总结。 也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各有特点,比如眼根就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而耳根就是“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等等。 但六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也都有“有为法”妄想的一个本质共性,就是都有“我”和“我所”之虚妄对待,换个说法就是都有“根”“尘”之虚妄对待,或者再换个说法,就是都有“能”“所”之虚妄对待。 也即,你眼根总觉得“我看见了、我能看,同时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实体被我看见了”,你耳根总觉得“我听见了、我能听,同时有两个拥自性而自持的实体撞击被我听见了”。其他四根可以例知。 所以,“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就是指于眼根“明”“暗”二相切换之际,“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突然升起强化。“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就是指于耳根“动”“静”二相切换之际,“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突然升起强化。其他四根可以例知。 “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此句就是指,自性本自光明,自性本自发光起用,自性本自如珠宝一般自带珠光宝气。 也即: “见精映色......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听精映声......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嗅精映香......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尝精映味......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觉精映触......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知精映法......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此“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全部是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此六种用全部都是真实实相,本自清净,本质都是“清净四大”。 是你于自性清净起用中“我想”、“人想”妄想不请自来,总觉得有个“我”,同时有个我所处的外部世界也即“我所”,总觉得“我”于此“外部世界”有所“照了”,比如“我能看、有所看”,“我能听、有所听”等等。 “能”“所”之虚妄对待一起,“众生想”妄想会不请自来,“众生想”妄想会把真如自性于诸根所起“清净四大”之用关联起来,从而妄想外部世界有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不同实体,会妄想这些实体都各有自性,也即会妄想这些实体都各有各自的边际和质感。 此即此句“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此处“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告诉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仅仅是“失真”而已,是“失彼精了”,失真的原因就是真如自性之光掺杂了“妄想”,这样真如自性妙德莹然之珠光宝气,就变成了“粘妄发光”。 但是虽然“粘了妄”,但自性之光一分也未曾少发,真如自性之光“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此即“粘妄发光”。 此处“粘妄发光”之“发光”是个比喻,比喻的就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 真如自性之“觉”本然就是“明”的,你不要头上安头额外再“人为”的“明”那么一下,因为正是“由彼觉明。有明明觉”,真如自性才会“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所以楞严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所以楞严经云:“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再看这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此句经文是告诉你,“根”“尘”之“能”“所”对待以及相应而生的“见入”、“听入”等六入,都是虚妄妄想。 因为“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等。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此处“离暗离明”并不是说没有“明”“暗”二相了,此处“离暗离明”指的是你要把“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熄灭,从而让“明”“暗”二种有为相复原为本然清净之“明”“暗”二种无为实相。 “明”相时,“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不起,“明”相只是眼根之如幻色像而已,此色像如镜显像,此色像中所谓的不同事物其实并没有各自真实的边际。 比如空地上有一个桌子,桌子并没有真实之“边缘”,你感觉桌子相对于虚空有“边缘”是由你“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引自《瑜伽师地论》第3卷)而成,其实所谓桌子的所谓“边缘”只是色像上的一个暗度对比而已。 “暗”相时,“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不起,“暗”相也只是眼根之如幻色像而已,此色像如镜显像,此时此一片黑暗之色像之外,并没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更没有外部之实体事物存在。 凡夫“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一起,即使是“暗”相时,他们也会妄想有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存在着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事物、只不过我现在闭着眼睛看不见它们罢了。这些都是妄想。 但“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熄灭后,“明”、“暗”二相并不会随之消失,“明”、“暗”二相只是从“粘妄发光”之有为相,复原为本然清净之“明”“暗”二种无妄之无为实相。 此本然清净之“明”“暗”二种无为实相,本质上即是无妄之自性之光,本质上即是无妄之自性起用,本质上就是“清净四大”,应以“清净四大”观之。 一旦“明”、“暗”二相从“粘妄发光”之有为相,复原为本然清净之“明”“暗”二种无为实相,那么“明”、“暗”二种实相切换之际,自然不会妄想有个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之物忽然现形、被我看见了,也即,此时,自然不会再有六入之“见入”了,因为“见入”本来就是妄想,本来就无所有。 此即,“离暗离明。无有见体”。 此即,金刚经中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不住色”。 “不住色”,即没有“我”“我所”之对待,没有“我想”、“人想”,没有“事物都各有质感、各有实体、各有自性”之“众生想”,没有“根”“尘”之虚妄对待,没有“能”“所”之虚妄对待,没有“眼根”吸入“色尘”之虚妄“眼入”,只有浑然天成一体之自心所现清净“见精映色”真实。 此即金刚经中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不住色”。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同理,此处“离动离静”并不是说没有“动”“静”二相了,此处“离动离静”指的是你要把“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熄灭,从而让“动”“静”二种有为相复原为本然清净之“动”“静”二种无为实相。 “动”相时,“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不起,“动”相只是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所生清净音声而已,此清净音声是自心所现、“自心现受用”,并不是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存在各有不同“质感”的实体事物,并不是具不同“质感”之实体事物相撞“击”发出了不同声音。 各种各样的不同音声全部都是“自心所现”、“自心现受用”。 是你“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起,把耳根听到的各种不同的音声,和眼根看到的各种所谓“不同质感”的色像关联了起来。 就好像一个导演拍电影,有时碍于现场拍摄条件的限制,现场录影时无法做到同步录音,这样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影声音其实是后期配制后再和影像剪辑在一起的。但后期配音剪辑时由于口型、动作配音时点都把握得非常好,这就导致我们观众在观影时根本感觉不出来声音是后期配的,我们感觉声音就是电影中人物现场表达的。 我们的“众生想”妄想更是一位一个节拍也不会错的后期“剪辑配音师”。 “静”相时,“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不起,“静”相也只是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所生清净音声而已,此清净音声是自心所现、“自心现受用”,并不是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存在各有不同“质感”的实体事物,这些实体事物保持距离没有相击,从而让我感觉到了“静”。 凡夫“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一起,即使是“静”相时,他们也会妄想有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存在着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事物,他们会认为不过是因为现在这些实体事物没有相“击”,所以我没听到声音感到“静”,这些“外部世界存在实体事物,这些实体事物没有相击所以我没听到声音感到静”这种想法和感觉都是妄想。 但“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熄灭后,“动”、“静”二相并不会随之消失,“动”、“静”二相只是从“粘妄发光”之有为相,复原为本然清净之“动”“静”二种无为实相。 此本然清净之“动”“静”二种无为实相,本质上即是无妄之自性之光、无妄之自性起用,本质上就是“清净四大”,应以“清净四大”观之。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一旦“动”、“静”二相从“粘妄发光”之有为相,复原为本然清净之“动”“静”二种无为实相,那么“动”、“静”二种实相切换之际,自然不会妄想有两个各有“质感”之实体之物相“击”发声被我听见了,也即,此时,自然不会再有六入之“听入”了,因为“听入”本来就是妄想,本来就无所有。 各种“质感”的声音都本是自心所现、“自心现受用”,各种“质感”的声音都没有一个拥相应“质感”而自持之实体事物相“击”与之相对应。 此即,“离动离静。元无听质”。 此即,金刚经中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不住声”。 “不住声”,即没有“我”“我所”之对待,没有“我想”、“人想”,没有“事物都各有质感、各有实体、各有自性”之“众生想”,没有“各有实体、各有质感之外部事物”之撞“击”妄想,没有“根”“尘”之虚妄对待,没有“能”“所”之虚妄对待,没有“耳根”吸入“声尘”之虚妄“听入”,只有浑然天成一体之自心所现清净“听精映声”真实。 此即金刚经中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之“不住声”。 那么鼻根“无通无塞。嗅性不生”的意思,舌根“非变非恬。尝无所出”的意思,身根“不离不合。觉触本无”的意思,意根“无灭无生。了知安寄”的意思,全部可以从我们对眼根“离暗离明。无有见体”、耳根“离动离静。元无听质”例知,我们就不再逐一讲解了。 总之: “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这句经文就是要告诉我们,“我想”、“人想”、“众生想”都是妄想本无所有,“根”、“尘”之对待都是妄想本无所有,“能”、“所”之对待都是妄想本无所有,“根”“吸入”“尘象”之“六入”都是妄想本无所有。 妄想止歇,“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全部是真如自性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此六种用全部都是真实实相,本质都是“清净四大”,此六种用“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本自清净,妙德莹然。 此即金刚经之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即是金刚经中所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此即《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所云:“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我们再看下句经文。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此句经文展示给我们,楞严经里对“无为”行法的解释是反着讲的,这种方法是阐述抽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也即,我告诉了你六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反过来你和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这股业力习气背道而驰就是无为行法。怎么背道而驰?上面我们针对眼根和耳根已经做了相对详细的解释了。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就是告诉你你要和前面经文所讲的六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对着干,不因循“有为”法,自然即是“无为”行法。 这句经文还有个微妙的地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句经文把“明”、“暗”二相调整到“十二诸有为相”最后去了。 如果大家熟悉楞严经就知道,楞严经里阐述妄想升起的机制或过程时,一般眼根“明”“暗”二相都是打头阵的。也即,楞严经里阐述妄想升起的机制或过程时,一般都是按“眼”“耳”“鼻”“舌”“身”“意”循序渐进展开的,正如我们此次所引用的这段楞严经经文开头部分所展示的。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为什么楞严经里阐述妄想升起的机制或过程时,总是按“眼”“耳”“鼻”“舌”“身”“意”的顺序展开?这个顺序不是偶然的,这个顺序和“眼”根在六根中的特殊地位有关。 虽然都是妄想,但依于眼根色像所起的妄想是其他依于“耳”“鼻”“舌”“身”四根所起妄想的“主心骨”。因为第六根意根本身就是依于前五根的,所以比较特殊我们就不说了。 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妄想关联在一起是个冰糖葫芦的话,眼根的妄想就是那根竹签子,而“耳”“鼻”“舌”“身”四根所起的妄想都像一个个山楂一样是穿在这个竹签子上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因为有个“我”,还有个“我所”处于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的事物都各各拥自性而自持,这种“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主要是依于眼根色像建立起来的,说的更准确一点,这个世界的建立主要是依于眼根色像,同时辅以身根触觉建立起来的。而耳根之音声,鼻根之香,舌根之味,更像是“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事物存在”这个妄想建立起来以后,我们所感知到的这些实体事物的一些“自性属性”。 所以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存在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事物这种妄想,主要是依靠眼根色像建立起来的。 如楞严经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如楞严经云: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也即,那种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我们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为“虚空”,此为“静成虚空”。 那么在此眼根显现的、空空荡荡的、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中,如果某部分区域色调突然加深变暗,与周围色调均匀一致的“晦昧”色像构成明显的明暗度对比的“边缘”,我们凡夫经妄想转识所转后,就认此“色调突然加深变暗区域”为“物质”,此为“起为世界”。 此即“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所以本质上,虚空和世界首先是依于眼根色像起妄想而成的,首先“晦昧为空”妄想出了虚空,然后“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妄想之虚空又进一步衬托出了妄想之世界。 所以眼根之妄想于前五根所有妄想中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耳”、“鼻”、“舌”、“身”四根的妄想是依附于眼根妄想而生的。 大家知道楞严经里提到的“五浊”妄想第一浊就是“劫浊”,你知道“劫浊”的内涵是什么吗? “劫浊”之“劫”,此处作动词,会意字,从力,去声,本义:以强力使对方欲去而不得,也即,以强力使对方想逃脱而无法逃脱。 所以“劫浊”,有被劫持的意思,凡夫好像被劫持于天地之间“欲去而不得”。 是什么劫持了你令你“欲去而不得”呢? 是房子吗?不是,房子终归还是可以破门而出的。真正劫持你令你“欲去而不得”是“虚空”,是“晦昧为空”这个妄想劫持了你。 你走到天涯海角,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好像总是置身于虚空中,逃脱不得,你到哪里虚空到哪里。 所以五浊之首“劫浊”,本质上指的就是“晦昧为空”这种虚空妄想。虚空妄想可谓是妄想之母,而虚空妄想是依于眼根色像而起的。 楞严经有云: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佛在这里告诉阿难,说你看“虚空遍十方界”,哪儿哪儿都有,但你“眼见的虚空”与你“见虚空之见”之间,你能分出个边际吗?你肯定不能,因为“空见不分”。 实际虚空哪有什么实体啊,所以“有空无体”。 虽有“见精映色”,但哪又有个“能见”的我啊,所以“有见无觉”,是你“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相织妄成”,才把自己困在了天地间,此为浊之第一重,名为劫浊。 所以,一旦你能把虚空妄想破掉,你马上会,“如鸟出笼”,你马上会,如六祖所说“于世出世间”。 所以,有人问:“开悟是怎样一种体验?” 什么时候你觉得: 天地一色,风景如画。 恭喜你,好消息快要来了。 那时,“既无心,何必定,天中云,自然行。”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所以第一重浊“劫浊”妄想是依于眼根而起的,所以眼根之“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妄想在前五根妄想里面是根本妄想,是妄想之总纲。 我们耳朵听到声音,我们总觉得是我看到的东西相撞击发出的声音。我们鼻子闻到气味,我们总觉得是我看到的某个东西发出了气味。我们舌头尝到的味道,我们总觉得是我看到的我尝的这个东西是这个味道,我们身体被碰了一下很疼,我们总觉得是我看到的这个东西撞到了我所以我觉得很疼。 其他四根的妄想,都是围绕着“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里的东西都各有自性、各有质感、都各各拥自性而自持”这种妄想,而“存在一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里的东西都各有自性、各有质感、都各各拥自性而自持”这种妄想,主要是依于眼根建立起来的。 “外部世界里的东西都各有自性、各有质感、都各各拥自性而自持”这种妄想一旦依于眼根色像建立了起来,耳、鼻、舌、身这四根所起的妄想,更像是为了描述、表达外部世界之事物各自的这个自性。 哎,这四根的妄想,更像是描述这些事物各自不同的自性的。 比如眼根显现一个铜铃色像,一旦你妄想外部存在铜铃这个实体,那自然就会产生铜铃这个实体的自性是什么样的呢?也即这个铜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是什么呢? 比如,这个铜铃撞击发出的声音是清脆的铜铃声,与木鱼撞击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这个就是铜铃在发出声音方面的自性。 再比如,这个铜铃作为金属虽没有钢坚硬,但也相当的坚硬,至少比木鱼坚硬,这又是铜铃于身根体感上的自性。 再比如,这个铜铃闻起来没有什么气味,这又是铜铃于鼻根气味方面的自性。 再比如,这个铜铃你如果用舌头抵触一下,你发现铜这种金属味道凉而淡,这又是铜铃于舌根味觉方面的自性。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所以所谓事物之自性,离不开耳、鼻、舌、身四根之体验去定义,事物之自性,定义也不会超出这四根之体验。 而,一个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的存在,一般都是首先依于眼根妄想确立的。要先确立一个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的存在,我们才会进一步妄想这个实体的自性是怎样的,而我们前面解释了,某个实体自性是怎样的,离不开、也不会超出耳、鼻、舌、身四根之体验。 当然你也可以争论说眼根之体验本身也是事物自性之一个方面,这样说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说这么多是想让你明白眼根妄想之升起于诸根妄想之升起起到了总纲的作用,这里面隐约有从属的关系。 所以佛在“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这句经文里,把眼根“明”、“暗”二相调整到“十二诸有为相”最后我个人认为是有深意的。 佛通过这样的调整就是要强调,“无为”行法首要的就是要破除“内”、“外”之对待妄想,“无为”法首要就是要破除“有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的存在”这样的妄想。 耳根之音声是自心所现,你用双手食指急塞两耳后听到“头中作声”就是例子。 舌根之味觉也是自心所现,生病之人感到口中有苦味儿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三根亦复如是。 佛在正面讲无为行法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这句经文里,把眼根“明”、“暗”二相调整到“十二诸有为相”最后,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尽量避免你“先入为主通过眼根先把事物拥有自性这个妄想建立起来”。 把眼根“明”、“暗”二相调整到“十二诸有为相”最后,就是为了让你能够轻装上阵,因为在没有眼根之“存在各有自性之实体”这个妄想的干扰下,你可以更天然的去听,更天然的去嗅,更天然的去尝,更天然的去触。 这样你更容易入道,你更容易感知原来“梦行千里还在原处”,原来一切皆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原来一切皆是“自心现受用”。 所以佛说法每个字的选择都是有深意的,每个顺序的调整都是有深意的,所以佛说法可谓用心良苦。只是,谁解如来真实意!

2020-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1 我们接着看这句经文。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此句简单,六根见闻觉知本来就是“性中相知,用中相背”,随便你以哪一根作为切入点,只要你能令真如自性起用时伴随升起的转识妄想熄灭,只要你能令真如自性本自具足的自性光明不再是“粘妄发光”,而是“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这样随着此根“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诸余五粘”,也会俱时“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此句是说,这时你“根”“尘”对待妄想不起,固有的知见妄想不起,此时你真如自性光明之“发本明耀。耀性发明”,不再循着“我能看”、“我能听”等等妄想往外流逸去吸入诸“尘象”,也即眼根不再“流逸奔色”,耳根不再“流逸奔声”等等,那这时就会“寄根明发”。 此处“寄根明发”之“寄”字,作动词解,为形声字,宝盖头,从宀(mián),奇声,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本义:寄居。 所以此处“寄根明发”这个说法是个比喻,告诉你“六根”不要老是向外流逸去奔赴“六尘”,也即眼根不要“流逸奔色”,耳根不要“流逸奔声”等等,也即,要把六根统统都收摄住。 也即要“都摄六根”,归家稳坐。 此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即是金刚经中所说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即,没有“我”“我所”之对待,没有“我想”、“人想”,没有“事物都各有质感、各有实体、各有自性”之“众生想”。 没有“根”“尘”之虚妄对待,没有“能”“所”之虚妄对待,没有“六根”吸入“六尘”之眼根“流逸奔色”、耳根“流逸奔声”等虚妄“六入”,只有浑然天成一体之自心所现之清净“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 此即金刚经中所说“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2020-01-08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