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比如眼识之所缘为眼根,意根是意识之所缘,在唯识是指第七识。感觉这部分内容要是能从唯识论角度解释就更清楚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讲解。 我们接着看这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此句经文是解释第六根意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第六根意根和前五根非常不同,这一点我们之前曾多次提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有时说前五根,有时说六根。 “眼”“耳”“鼻”“舌”“身”前五根各自的所指一目了然,“眼”指的就是那种“我能看”的感觉,“耳”指的就是“我能听”的感觉,剩下三根可以此例知。 而什么又是“意根”呢?感觉“意根”这个概念非常抽象。楞严经里佛在解释六入之“意入”时,顺便解释过什么是“意根”。 楞严经云: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这句经文是说,我们人的意识状态分为清醒时和睡眠中两种状态。那么这句经文主要是讲清醒时的状态。 “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此句是说我们的前五根一旦对境“览尘”,这时我们的意识马上就会以当前所对之境为主题忆思活跃起来,比如我们下班回到家,马上就会着手家里的一切事物,比如家里怎么还是这么乱啊,要不要收拾一下呀?或者先做饭吃完饭再收拾,等等,这都是“览尘斯忆”。 此处“览尘斯忆”之“览”,与我们主引用经文里的“览法成根”之“览”都是一个“览”字。 “览”字的繁体字写作“覽”,是会意字,从见,从监,“监”的本义是借水照形,所以“览”字的本义是“有所照了”“有所看”的意思。 从“览”字“有所照了”这个本义来说,此处主引用经文的这句“览法成根”之“览”用的真是非常之妙。你看我们平时说一个人观察思维很敏锐,明察秋毫,我们有时就会说“对这一切事,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所以,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都是法尘,而我们置身其中,一切了然于心,于情于理,都能心领神会,这种“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的“意知”性,我们就称为“意知根”简称“意根”,而我们认知的对象,那些所谓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我们就称为法尘。此即此句“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回到主引用经文。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那么“意根”对应的“生”“灭”等两种相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它和眼根之“明”“暗”二相,耳根之“动”“静”二相等前五根对应之二相又有什么关系?关于这一点佛在楞严经里也解释过。 楞严经有云: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这句经文佛本是在讨论“意根、法尘、意识”之“意识”是否依于“法尘”而生。 佛在这里就说,如果说“意识”是依于“法尘”而生,那么“世间诸法”离不开“色声香味触”五尘,此五尘非常具体,“相状分明”,分别对应前五根,此五尘并不直接对应“意根”,所以“非意所摄”。 你如果非要说“意识”是依于“法尘”而生,那你好好体察一下,“法尘”之“法”作何相状?“法尘”之“法”本就是把“色声香味触”五尘“接续”“连贯”起来的思维认知,所以“法尘”与“色声香味触”前五尘非常不同,“法尘”是抽象的,它没有个具体的相状,所以“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法尘”自己连个具体的相状都没有,你怎么能说“意识”是依于“法尘”而生的呢?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此句是说,若离开前五根之“生灭”相,也即若离开眼根之“色空”,耳根之“动静”,鼻根之“通塞”,舌根与身根之“合离”,终没有一个独立于此五尘之外的“法尘”可得。 所以此句经文“生灭”与“色空。动静。通塞。合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色空”之“生灭”,“动静”之“生灭”,“通塞”之“生灭”,“合离”之生灭。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意根”之“生”,于眼根来说,就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也即,眼根“明”“暗”二有为相切换之际,形!突然觉得眼前有个东西出现了,我看见了这个东西,这个就是眼根色像映射到“意根”上的“生”。 当然这个“意根”之“生”于眼根并不仅局限于睁眼闭眼“明”“暗”二相切换之际,比如你一直睁着眼睛,一个朋友恶作剧突然蹦到你的眼前吓了你一下,那也算“形”,因为这个朋友也是突然出现,那这种情况于“意根”的映射也算“生”。 反之,闭上眼睛,即“遁形”,“遁形”是“现形”的一个往复,意为“消失”,刚才看到的东西一闭眼一下又看不见了。 又如,刚才那个朋友突然蹦到你的眼前时,他是“形”,是“现形”,他恶作剧完了之后一下又跑开了,他这时等于又“遁形”了。 那么以眼根为例,“由明暗等二种相。形”,对应的就是“意根”之“生”,“遁形”,对应的就是“意根”之“灭”。 “意根”之“灭”就是“意根”之“生”的反面。你明白了“意根”之“生”指的是什么,你自然就明白了“意根”之“灭”指的是什么。 “意根”之“生”,于耳根来说,就是“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也即,耳根“动”“静”二有为相切换之际,击!突然觉得外部世界有两个东西撞击了一下,我听见了这种撞“击”的声音,这个就是耳根音声映射到“意根”上的“生”,而反之,于耳根,“击久声销”对应的就是“意根”之“灭”。 总结一下,由眼耳二根可以例知: “意根”之“生”于眼根即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意根”之“生”于耳根即是,“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意根”之“生”于鼻根即是,“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意根”之“生”于舌根即是,“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 “意根”之“生”于身根即是,“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 反之, “意根”之“灭”于眼根即是,“遁形”。 “意根”之“灭”于耳根即是,“击销”。 “意根”之“灭”于鼻根即是,“发销”。 “意根”之“灭”于舌根即是,“参止”。 “意根”之“灭”于身根即是,“摩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我们回到主引用经文。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此处“续”字,形声字,从糸( mì),卖( yù)声,作动词,本义:连接起来,接上。 此处“续”字作动词本义解。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此句即是,“意根”把前五根之“形、遁形”、“击、击销”、“发、发销”、“参、参止”、“摩、摩止”五种“生灭”,按一套我们天天应用、但永远无法反过来理解的“先验”法则全部“接续”“连贯”了起来,这样就有了外部世界之人事纷繁、气象万千,同时也就有了置身于其中的“我”,而“我”于一切了然于心,于情于理,都能心领神会。也即,有了“我”和“我”“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的“意知”性。 “我”用我的认知能力去认知这个世界,此即“粘湛发知”。 此处“粘湛发知”之“知”即六入之“知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瑜伽师地论》中对“意根”解释得非常详细,而《楞严经》中对“意根”并没有过多展开解释。下面我们将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把“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之“续”字解释一下。 比如,你走进超市,一下映入眼帘的是货架上已经打开的榴莲,当你再走近一些,一会儿就闻见一股榴莲特有的气味,这时不用你用心,你的意根会自动把鼻根闻到的榴莲味道,和眼根看到的榴莲影像关联接续起来,你会觉得眼前有个榴莲的实体,这个榴莲实体正在散发一种说臭不臭说香不香的独特味道,而你的鼻根“吸入”了这种独特的榴莲味道。 这一系列连贯的眼根、鼻根体验,就是由“意根”总成接续起来的。 “意根”把前五根的体验、经验“接续”“连贯”起来有一个始终不变的归趣,就是要让你认为外部世界存在拥自性而自持的实体,比如刚才榴莲的例子,意根把眼根和鼻根的体验“接续”“连贯”起来,就是要让你以为外部有个榴莲实体存在。其实“外部有个榴莲实体存在”是妄想。 前五根每一根的体验如果不与其他根体验或经验相关联,从而不妄想外部事物都各有自性,那么前五根每一根的体验都是“清净四大”,都是实相。 相反,前五根每一根的体验如果与其他根体验或经验相关联,从而妄想外部事物都各有自性,那么此时前五根每一根的体验都是“妄想四大”,都是失真之妄想相。 真实的情况是,如维摩诘经云: “生灭流转。生唯法生灭唯法灭。如是诸法展转相续。互不相知竟无思念。生时不言我生。灭时不言我灭。” 这才是真实的情况,这才是实相。 你总觉得“有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的事物都各有自性、都各各拥自性而自持”,这种妄想是由于你把诸根经验与体验关联了起来,从而妄想外部世界的事物都各有“实体”。 我们下面再举一个关于意根“由生灭等二种相。续”的例子,这个例子康德在他《纯粹理性批判》那本书里用过。 比如寒冷的冬夜你从大街上走入一个小酒馆,走进去以后体感一下子就感到了温暖,为什么这个小酒馆这么暖和呢?过一会儿你才发现在酒馆的一个墙角处生着一个火炉呢。这时你的“意根”会迅速把你身根体验到的温暖感觉与眼根看到的火炉影像“接续”“连贯”起来。不仅如此,你的“意根”还会在“接续”、“连贯”的过程中自动调整“接续”的顺序,也即虽然你身根感到温暖在前,眼根看到火炉在后,但你的意根会自然把顺序调整为眼根“火炉”是因在“接续”中应该在前,身根温暖是果在“接续”中应该在后。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我们的“意根”就这么奇妙,我们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康德把这种先天思考问题的模式称为“先验”,佛家称为“众生想”妄想。 之前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佛在圆觉经中这样解释“众生想”: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也即,在意根“接续”“连贯”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认为眼根“火炉”是身根“温暖”的因尽管是身体体感在先眼根观感在后。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么思维问题,但为什么这样思维问题本身并不是靠思维能解决的,此即“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而“众生想”妄想,大部分时候都发生在“意根”处,所以楞严经里也有一句关于意根含义深远的经句,正好可以和圆觉经解释“众生相”的这句经文相呼应。 楞严经云: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也即,于前五根体验“生”“灭”切换之际,意根通过“接续”“连贯”前五根的“生”“灭”体验,产生了我在认知、有所认知的“吸撮内尘”的“知入”,而我们凡夫都认为我是在用我的“心”认知,而这个抽象的“心”究竟在哪里,也很抽象,反正就感觉在身体里,具体在哪里不知道,此即“集知居中”。 关键是后面半句。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也即,意根像一个总导演一样,“接续”、“剪辑”、“连贯”着“眼耳鼻舌身”五位演员的戏,但这“眼耳鼻舌身”五位演员只有能力懂自己的戏,对于意根这个总导演后期到底以什么原则准则去“接续”、“剪辑”、“连贯”自己的戏,“眼耳鼻舌身”五位演员根本不知情,更无法领悟。 此即此处“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也即“眼耳鼻舌身”五根“逆流”溯源,到了一个他们“流不及地”的领域,这个就是意根的地盘儿,就是意根的功能,而意根的功能,是超越“眼耳鼻舌身”各自的自功能从而不为它们所认知的。 就好像五路情报员只负责把情报收集过来递交到司令部,但司令部的门并不允许这五路情报员进,更别提总司令会怎么去使用这些情报了、总司令会怎么去使用这些情报他们更不得而知。 所以如果硬要区分的话,意根主要负责“众生想”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此句是说,妄想未起之前,佛性之“知精”本然对映的是清净“善法”,这种“知精映法”所映“善法”,本质上其实就是“清净四大”,我们应该以“清净四大”观之。 我们之前刚讲过,“法尘”与“色声香味触”前五尘非常不同,“法尘”是抽象的,它没有个具体的相状,“法尘”之“法”本就是把“色声香味触”五尘“接续”“连贯”起来的思维认知。 而妄想未起的时候: “见精映色......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听精映声......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嗅精映香......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尝精映味......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觉精映触......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也即,“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未起之时,没有“我”和“我所”之虚妄对待,前五根之“色声香味触”之间由于没有产生关联妄想,所以也没有妄想外部世界有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此时之“见闻觉知”全部是清净实相,色像是“善色”,音声是“善声”,香是“善香”,味是“善味”,触是“善触”。 就如《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所云: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 妄想未起时,由于前五根“色声香味触”本质全部都是“清净四大”,那么“色声香味触”五种实相之“接续”“连贯”之“知精映法”,本质自然也是“清净四大”。 那么语言表达上,既然都清净了,为什么“清净四大”还要保留“四大”这个说法呢? 就是要告诉你“缚脱无二”、悟前悟后没有两个东西,“清净四大”具备凡夫妄想之“四大”的所有东西除了没有妄想之外。 所以“清净四大”这个表达恰到好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览法成根。” “览”字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就是“有所照了”。 有个外部世界,有个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自然就会有个具备认知能力的“我”,“我”于一切了然于心,于情于理,都能心领神会。这种“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的“意知”性,我们就称为“意知根”简称“意根”,而我们认知的对象,那些所谓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我们就称为法尘。 此即“览法成根。” “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从此句可以看出,作为第六根的“意根”,与前五根非常不同,也即,“意根”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肉根“浮根四尘”与之对应。 我们总觉得是我们的“心”在思维认知,而我们总觉得“心”是在肉身内,但具体在哪里,我们又说不清楚。 比如楞严经有云: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既然这样,既然我们不知道这个“识心”具体在身内什么地方,此处楞严经就把这个没有具体位置的“身内”作为第六根“意根”对应的“浮根四尘”,并强名之为“意思”。 肉眼如“如蒲萄朵”,肉耳“如新卷叶”,肉鼻“如双垂爪”,肉舌“如初偃月”,肉身“如腰鼓颡”,而意根所对应的浮根四尘“意思”“实居身内”但又没有具体的形状,所以此处就把意根的所对应的浮根四尘“意思”比喻成“如幽室见”,比喻得也非常形象,因为我们的“识心”总好像在身内居于幕后运筹帷幄。 我们总觉得有个“我”,还有个和“我”对应的“我所”,我们总觉得“我”具备认知学习能力,我们总觉得外部世界有待于我去认知而我也确实可以认识,此即“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如是?:比如眼识之所缘为眼根,意根是意识之所缘,在唯识是指第七识。感觉这部分内容要是能从唯识论角度解释就更清楚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讲解。 我们接着看这段楞严经的下句经文。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此句经文是解释第六根意根有为法妄想升起的过程。第六根意根和前五根非常不同,这一点我们之前曾多次提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有时说前五根,有时说六根。 “眼”“耳”“鼻”“舌”“身”前五根各自的所指一目了然,“眼”指的就是那种“我能看”的感觉,“耳”指的就是“我能听”的感觉,剩下三根可以此例知。 而什么又是“意根”呢?感觉“意根”这个概念非常抽象。楞严经里佛在解释六入之“意入”时,顺便解释过什么是“意根”。 楞严经云: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这句经文是说,我们人的意识状态分为清醒时和睡眠中两种状态。那么这句经文主要是讲清醒时的状态。 “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此句是说我们的前五根一旦对境“览尘”,这时我们的意识马上就会以当前所对之境为主题忆思活跃起来,比如我们下班回到家,马上就会着手家里的一切事物,比如家里怎么还是这么乱啊,要不要收拾一下呀?或者先做饭吃完饭再收拾,等等,这都是“览尘斯忆”。 此处“览尘斯忆”之“览”,与我们主引用经文里的“览法成根”之“览”都是一个“览”字。 “览”字的繁体字写作“覽”,是会意字,从见,从监,“监”的本义是借水照形,所以“览”字的本义是“有所照了”“有所看”的意思。 从“览”字“有所照了”这个本义来说,此处主引用经文的这句“览法成根”之“览”用的真是非常之妙。你看我们平时说一个人观察思维很敏锐,明察秋毫,我们有时就会说“对这一切事,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所以,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都是法尘,而我们置身其中,一切了然于心,于情于理,都能心领神会,这种“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的“意知”性,我们就称为“意知根”简称“意根”,而我们认知的对象,那些所谓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我们就称为法尘。此即此句“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回到主引用经文。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那么“意根”对应的“生”“灭”等两种相又分别指的是什么呢?它和眼根之“明”“暗”二相,耳根之“动”“静”二相等前五根对应之二相又有什么关系?关于这一点佛在楞严经里也解释过。 楞严经有云: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这句经文佛本是在讨论“意根、法尘、意识”之“意识”是否依于“法尘”而生。 佛在这里就说,如果说“意识”是依于“法尘”而生,那么“世间诸法”离不开“色声香味触”五尘,此五尘非常具体,“相状分明”,分别对应前五根,此五尘并不直接对应“意根”,所以“非意所摄”。 你如果非要说“意识”是依于“法尘”而生,那你好好体察一下,“法尘”之“法”作何相状?“法尘”之“法”本就是把“色声香味触”五尘“接续”“连贯”起来的思维认知,所以“法尘”与“色声香味触”前五尘非常不同,“法尘”是抽象的,它没有个具体的相状,所以“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法尘”自己连个具体的相状都没有,你怎么能说“意识”是依于“法尘”而生的呢?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此句是说,若离开前五根之“生灭”相,也即若离开眼根之“色空”,耳根之“动静”,鼻根之“通塞”,舌根与身根之“合离”,终没有一个独立于此五尘之外的“法尘”可得。 所以此句经文“生灭”与“色空。动静。通塞。合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色空”之“生灭”,“动静”之“生灭”,“通塞”之“生灭”,“合离”之生灭。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意根”之“生”,于眼根来说,就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也即,眼根“明”“暗”二有为相切换之际,形!突然觉得眼前有个东西出现了,我看见了这个东西,这个就是眼根色像映射到“意根”上的“生”。 当然这个“意根”之“生”于眼根并不仅局限于睁眼闭眼“明”“暗”二相切换之际,比如你一直睁着眼睛,一个朋友恶作剧突然蹦到你的眼前吓了你一下,那也算“形”,因为这个朋友也是突然出现,那这种情况于“意根”的映射也算“生”。 反之,闭上眼睛,即“遁形”,“遁形”是“现形”的一个往复,意为“消失”,刚才看到的东西一闭眼一下又看不见了。 又如,刚才那个朋友突然蹦到你的眼前时,他是“形”,是“现形”,他恶作剧完了之后一下又跑开了,他这时等于又“遁形”了。 那么以眼根为例,“由明暗等二种相。形”,对应的就是“意根”之“生”,“遁形”,对应的就是“意根”之“灭”。 “意根”之“灭”就是“意根”之“生”的反面。你明白了“意根”之“生”指的是什么,你自然就明白了“意根”之“灭”指的是什么。 “意根”之“生”,于耳根来说,就是“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也即,耳根“动”“静”二有为相切换之际,击!突然觉得外部世界有两个东西撞击了一下,我听见了这种撞“击”的声音,这个就是耳根音声映射到“意根”上的“生”,而反之,于耳根,“击久声销”对应的就是“意根”之“灭”。 总结一下,由眼耳二根可以例知: “意根”之“生”于眼根即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意根”之“生”于耳根即是,“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意根”之“生”于鼻根即是,“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意根”之“生”于舌根即是,“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 “意根”之“生”于身根即是,“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 反之, “意根”之“灭”于眼根即是,“遁形”。 “意根”之“灭”于耳根即是,“击销”。 “意根”之“灭”于鼻根即是,“发销”。 “意根”之“灭”于舌根即是,“参止”。 “意根”之“灭”于身根即是,“摩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我们回到主引用经文。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此处“续”字,形声字,从糸( mì),卖( yù)声,作动词,本义:连接起来,接上。 此处“续”字作动词本义解。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此句即是,“意根”把前五根之“形、遁形”、“击、击销”、“发、发销”、“参、参止”、“摩、摩止”五种“生灭”,按一套我们天天应用、但永远无法反过来理解的“先验”法则全部“接续”“连贯”了起来,这样就有了外部世界之人事纷繁、气象万千,同时也就有了置身于其中的“我”,而“我”于一切了然于心,于情于理,都能心领神会。也即,有了“我”和“我”“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的“意知”性。 “我”用我的认知能力去认知这个世界,此即“粘湛发知”。 此处“粘湛发知”之“知”即六入之“知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瑜伽师地论》中对“意根”解释得非常详细,而《楞严经》中对“意根”并没有过多展开解释。下面我们将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把“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之“续”字解释一下。 比如,你走进超市,一下映入眼帘的是货架上已经打开的榴莲,当你再走近一些,一会儿就闻见一股榴莲特有的气味,这时不用你用心,你的意根会自动把鼻根闻到的榴莲味道,和眼根看到的榴莲影像关联接续起来,你会觉得眼前有个榴莲的实体,这个榴莲实体正在散发一种说臭不臭说香不香的独特味道,而你的鼻根“吸入”了这种独特的榴莲味道。 这一系列连贯的眼根、鼻根体验,就是由“意根”总成接续起来的。 “意根”把前五根的体验、经验“接续”“连贯”起来有一个始终不变的归趣,就是要让你认为外部世界存在拥自性而自持的实体,比如刚才榴莲的例子,意根把眼根和鼻根的体验“接续”“连贯”起来,就是要让你以为外部有个榴莲实体存在。其实“外部有个榴莲实体存在”是妄想。 前五根每一根的体验如果不与其他根体验或经验相关联,从而不妄想外部事物都各有自性,那么前五根每一根的体验都是“清净四大”,都是实相。 相反,前五根每一根的体验如果与其他根体验或经验相关联,从而妄想外部事物都各有自性,那么此时前五根每一根的体验都是“妄想四大”,都是失真之妄想相。 真实的情况是,如维摩诘经云: “生灭流转。生唯法生灭唯法灭。如是诸法展转相续。互不相知竟无思念。生时不言我生。灭时不言我灭。” 这才是真实的情况,这才是实相。 你总觉得“有个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的事物都各有自性、都各各拥自性而自持”,这种妄想是由于你把诸根经验与体验关联了起来,从而妄想外部世界的事物都各有“实体”。 我们下面再举一个关于意根“由生灭等二种相。续”的例子,这个例子康德在他《纯粹理性批判》那本书里用过。 比如寒冷的冬夜你从大街上走入一个小酒馆,走进去以后体感一下子就感到了温暖,为什么这个小酒馆这么暖和呢?过一会儿你才发现在酒馆的一个墙角处生着一个火炉呢。这时你的“意根”会迅速把你身根体验到的温暖感觉与眼根看到的火炉影像“接续”“连贯”起来。不仅如此,你的“意根”还会在“接续”、“连贯”的过程中自动调整“接续”的顺序,也即虽然你身根感到温暖在前,眼根看到火炉在后,但你的意根会自然把顺序调整为眼根“火炉”是因在“接续”中应该在前,身根温暖是果在“接续”中应该在后。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我们的“意根”就这么奇妙,我们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康德把这种先天思考问题的模式称为“先验”,佛家称为“众生想”妄想。 之前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佛在圆觉经中这样解释“众生想”: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也即,在意根“接续”“连贯”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认为眼根“火炉”是身根“温暖”的因尽管是身体体感在先眼根观感在后。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么思维问题,但为什么这样思维问题本身并不是靠思维能解决的,此即“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而“众生想”妄想,大部分时候都发生在“意根”处,所以楞严经里也有一句关于意根含义深远的经句,正好可以和圆觉经解释“众生相”的这句经文相呼应。 楞严经云: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也即,于前五根体验“生”“灭”切换之际,意根通过“接续”“连贯”前五根的“生”“灭”体验,产生了我在认知、有所认知的“吸撮内尘”的“知入”,而我们凡夫都认为我是在用我的“心”认知,而这个抽象的“心”究竟在哪里,也很抽象,反正就感觉在身体里,具体在哪里不知道,此即“集知居中”。 关键是后面半句。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也即,意根像一个总导演一样,“接续”、“剪辑”、“连贯”着“眼耳鼻舌身”五位演员的戏,但这“眼耳鼻舌身”五位演员只有能力懂自己的戏,对于意根这个总导演后期到底以什么原则准则去“接续”、“剪辑”、“连贯”自己的戏,“眼耳鼻舌身”五位演员根本不知情,更无法领悟。 此即此处“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也即“眼耳鼻舌身”五根“逆流”溯源,到了一个他们“流不及地”的领域,这个就是意根的地盘儿,就是意根的功能,而意根的功能,是超越“眼耳鼻舌身”各自的自功能从而不为它们所认知的。 就好像五路情报员只负责把情报收集过来递交到司令部,但司令部的门并不允许这五路情报员进,更别提总司令会怎么去使用这些情报了、总司令会怎么去使用这些情报他们更不得而知。 所以如果硬要区分的话,意根主要负责“众生想”妄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此句是说,妄想未起之前,佛性之“知精”本然对映的是清净“善法”,这种“知精映法”所映“善法”,本质上其实就是“清净四大”,我们应该以“清净四大”观之。 我们之前刚讲过,“法尘”与“色声香味触”前五尘非常不同,“法尘”是抽象的,它没有个具体的相状,“法尘”之“法”本就是把“色声香味触”五尘“接续”“连贯”起来的思维认知。 而妄想未起的时候: “见精映色......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听精映声......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嗅精映香......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尝精映味......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觉精映触......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也即,“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未起之时,没有“我”和“我所”之虚妄对待,前五根之“色声香味触”之间由于没有产生关联妄想,所以也没有妄想外部世界有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实体,此时之“见闻觉知”全部是清净实相,色像是“善色”,音声是“善声”,香是“善香”,味是“善味”,触是“善触”。 就如《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所云: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 妄想未起时,由于前五根“色声香味触”本质全部都是“清净四大”,那么“色声香味触”五种实相之“接续”“连贯”之“知精映法”,本质自然也是“清净四大”。 那么语言表达上,既然都清净了,为什么“清净四大”还要保留“四大”这个说法呢? 就是要告诉你“缚脱无二”、悟前悟后没有两个东西,“清净四大”具备凡夫妄想之“四大”的所有东西除了没有妄想之外。 所以“清净四大”这个表达恰到好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览法成根。” “览”字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就是“有所照了”。 有个外部世界,有个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自然就会有个具备认知能力的“我”,“我”于一切了然于心,于情于理,都能心领神会。这种“能照了”、“能理解”、“能领会”的“意知”性,我们就称为“意知根”简称“意根”,而我们认知的对象,那些所谓外部世界人事纷繁、气象万千之生住异灭,我们就称为法尘。 此即“览法成根。” “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从此句可以看出,作为第六根的“意根”,与前五根非常不同,也即,“意根”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肉根“浮根四尘”与之对应。 我们总觉得是我们的“心”在思维认知,而我们总觉得“心”是在肉身内,但具体在哪里,我们又说不清楚。 比如楞严经有云: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既然这样,既然我们不知道这个“识心”具体在身内什么地方,此处楞严经就把这个没有具体位置的“身内”作为第六根“意根”对应的“浮根四尘”,并强名之为“意思”。 肉眼如“如蒲萄朵”,肉耳“如新卷叶”,肉鼻“如双垂爪”,肉舌“如初偃月”,肉身“如腰鼓颡”,而意根所对应的浮根四尘“意思”“实居身内”但又没有具体的形状,所以此处就把意根的所对应的浮根四尘“意思”比喻成“如幽室见”,比喻得也非常形象,因为我们的“识心”总好像在身内居于幕后运筹帷幄。 我们总觉得有个“我”,还有个和“我”对应的“我所”,我们总觉得“我”具备认知学习能力,我们总觉得外部世界有待于我去认知而我也确实可以认识,此即“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