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094:第七品由明暗二相“形”粘湛发见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18:10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8条评论
渡口2067

渡口2067:算不算住相?

2024-03-0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讲解。 我们接下来再引用一段楞严经的经文,这段经文与我们上面所引用的楞严经经文是紧接着的。 我们下面将要引用的这段楞严经经文,就是我们前面讲解时常常提及的那一段经文,也即是我个人认为这段楞严经经文,是整个楞严经里最重要的一段楞严经经文。 这段经文所讲的东西,非常具体形象的阐释了什么是金刚经第七品“无为”行法的内涵,当然也等同于阐释了什么是金刚经里讲到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很多人搞不清楚金刚经第七品里佛提到的“无为”行法到底该怎么做,怎么才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段楞严经的经文完美清晰的阐释了这些点。 这段经文我个人认为就是“楞严之眼”,当然也是大乘佛法之“眼”。 所以开讲这段经文让我感觉有点诚惶诚恐。 我迟迟不敢开讲这段经文,就是唯恐于这段极其重要的经文稍有不慎会于某处会错佛意。 所以这段时间,我一直悄悄在为开讲这段经文紧锣密鼓的作准备。下面大家马上就会发现,我们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在很多地方都具体到了对某个具体字的解释,我们就是要力求对这段经文的解释百分之百准确,而且要让这个解释具有说服力。 我们对这段楞严经经文的解释,至少和我看到过的大德对这段楞严经经文的解释都不一样,而且我们对这段楞严经经文中几句关键经文会做全新的断句。也即是,我们对这段经文里几句经文的断句,和大家现在看到的楞严经是不一样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解释这段楞严经,我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对这段楞严经的解释,我全部靠我自己。 我从来都不是个因循守旧的人,在我的思想里,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 我们下面就来开讲这段“楞严之眼”,我们此次对金刚经的解释,正是随着对这段楞严经经文的解释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3-10-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楞严经云: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2023-10-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解: 这段经文义理非常丰富幽深,我们来逐句解释。 先看第一句。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此句“由”字,有“树木生新枝”“萌生”之义。 后来“由”字引申出了“以......为起点”,“依......而起”的意思。 此句的断句应该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也即是,在此句经文中,“相”和“形”之间要断句,此句经文的断句并不是传统的“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也即是,此处“二种相形”之“相形”,并不是“相”和“形”两个字组成了“相形”这个整体的一个词,而是“二种相”是一个词,“形”字单独为一个词。 因为此处明暗是指明暗两种对等的尘相,所以此处说“由明暗等二种相”,而不应该断成“由明暗等二种相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较后面的一句经文得到佐证,也即,“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看出,“明”和“暗”分别是对应眼根的两种对等的“有为相”,而“动”和“静”分别是对应耳根的两种对等的“有为相”,其他四根依次类推,这样“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合在一起正好是“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所以此句的断句应该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把“二种相”断作一个词,而把单字“形”单独断作一个词。 此处“形”字作动词解,义为“使之现形,显露,显示”。 此处正确的断句对于把握经义异常的重要。 fo经原本是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比如你去看《龙藏》,全是整篇的经文,没有任何标点符号。 我们现在看到的fo经,比如此处我们引用的这段楞严经的标点符号,是后来的祖师大德为了方便学人理解,自行添加的标点符号。 偶尔的,这些后来添加的标点符号并不是总是添加得恰到好处。 据说历史上就有大德,在读到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经文时,通过自行重新断句从而开悟了。 所以在fo经的有些地方,断句非常重要。

2023-10-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此段经文后面,还有五句和此处“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对等的经句,分别对应于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此处“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这句经文对应的是眼根。 后面这五句经文全部都应该按“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这样的格式来断句。 也即,这六句经文应该整齐划一的统一断成: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 此处六句经文中的单字“形”、“击”、“发”、“参”、“摩”、“续”全部都作动词解,这些相关微妙经义的解释,我们等行进到相关经句的时候再展开。 现在我们先回到这段经文的第一句。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此句经文是说,于“明”、“暗”两种对等的有为法尘相切换之际,我们会突然觉得“形”,也即我们会突然觉得有个物体“在我面前”、“我看见了它”,这样,“于妙圆中。粘湛发见”,也即,这样,于本来清净的眼根净se之上,“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腾然而起,突然产生“我看见了”那种感觉,也即,突然产生了眼根“吸入”色尘那种“见入”妄想。 此处“等”字,表达的是对等的意思。古时候没有纸,字要刻在竹简上,编成竹简的一片一片竹片之间的关系就是等,所以等字是竹字头。 “由明暗等二种相”,表达的意思就是“于明暗这两种对等的眼根有为法尘相切换之间”。

2023-10-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形”,单字,此处作动词解,意为“现形”,“显现”。 比如,你现在闭上眼睛,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然后,你突然睁开眼睛,一下一栋楼房映入眼帘,你睁开眼一下看见眼前有一栋楼房,这个过程就是“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也即,本来闭着眼,眼前一片漆黑,突然睁开眼睛,一栋楼房突然“现形”了、被“我”看见了,也即,突然产生了我看见了眼前这栋楼房、眼前这栋楼房被我看见了这种感觉。 也即,突然产生了眼根吸入尘相之六入之“见入”。 楞严经有云: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此句经文中的“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很重要,就是告诉我们“见入”之妄想是“于明暗二种妄尘”切换之际腾然而起的,所以此处说“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这里的“吸此尘象”表达的很形象,也即,我们总感到我们的六根好像是感知到了六尘。作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总感觉我们的六根好像时刻在发射探测波,这个探测波探知到六尘之后又返回于我们的六根从而让我们产生了相应的感知,所以我们把六根“吸此尘象”表达为“六入”。 而此处“名为见性”,表达的就是我们把“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这种功能,称为“见入”之“自性”,所以此处“名为见性”之“见”,指的是“见入”,此处“名为见性”之“性”,作“功能”解,有时又表达为“自性”。 所以fo经的“名一义异”的问题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第一,“fo性”之“性”,取“性”字之本义,作“生机”解; 第二,“性空”之“性”,作事物之“自性”解,作“自他分别之特性、特质”解。 第三,此处“名为见性”之“性”,作“自功能”解,也即,“见入”之所以被称为“见入”的自功能。 回到主引用经文。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即是,于“明”、“暗”两种对等的有为法尘相切换之际,我们会突然觉得有个物体“在我面前”、“我看见了它”,这样,于本来清净的眼根净se之上,突然产生了眼根“吸入”色尘那种“见入”妄想。 “于妙圆中。粘湛发见”之“于妙圆中”,强调眼根“吸入”色尘之“见入”妄想,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就如楞严经有云:“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2023-10-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也即六入都是妄想,但这个妄想是伴随着真如自性所幻化之实相无端而生,既然六入是妄想,自然是本无所有,迷时感到心驰神往,一旦醒悟,此妄想原来本无所有。迷也好,悟也罢,实相“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实相始终清净。 “于妙圆中。粘湛发见”之“粘湛”,强调六入虽然是妄想、都是虚妄的、本无所有,而这个虚妄之“六入”,是依于真实之实相而起的,这个妄想之“六入”妄想的对象是真实的,“六入”妄想的对象正是实相,或者我们可以说“六入”之妄想是依于真实之实相而起的。 此即为什么此处说“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那么什么是“明”之“有为相”?什么又是“暗”之“有为相”呢? 既然此段经文后面把“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暗明”称为“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那也就意味着此处“由明暗等二种相”之“明暗等二种相”,指的都是“有为相”,指的就是楞严经讲解“见入”那句经文所说的“因于明暗二种妄尘”之“妄尘”。 那么什么是“妄尘”之“明”?什么又是“妄尘”之“暗”? 我们先来说“妄尘”之“暗”。 你现在闭上眼睛,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对不对? 其实没那么简单。 虽然你现在什么也没干,闭着眼睛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但我们仍然称此种暗相为“有为相”。 为什么呀?我什么都没干为什么还要称这样的暗相为“有为相”呢? 因为虽然你什么也没干,闭着眼睛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但此时你的妄想一刻也未曾停歇。 比如你现在闭上了眼睛,之前能看到的楼房现在看不到了,现在眼前只有一片暗相,虽然之前你能看到的楼房现在由于闭上了眼睛看不到了,现在眼前一片暗相,但你此时不会因为现在闭上眼睛看不到了,就觉得之前看到的那栋楼房就不存在了。 相反,即使现在你闭上了眼睛,之前能看到的楼房现在看不到了,现在眼前只有一片暗相,但你的妄想仍然会让你认为之前看到的那栋楼房依然故我的耸立在那里,只不过你现在由于眼睛闭着看不到它、它没有现形而已。 也即,不管你是眼睛睁着以明相的形式看见了它,还是眼睛闭着以暗相的形式“看不见”它,你始终妄想有个拥自性而自持的楼房在那里客观存在着。明相与暗相的区别仅在于,于明相时,这个楼房“现形”了,于暗相时,这个楼房没有“现形”而已。

2023-10-2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也即,“有个我和我所处于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里有个楼房”这种妄想,并没有因你闭上眼睛眼前只有一片暗相而止歇。凡夫“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无论于明相还是暗相都一刻也不曾止歇。 而“我”“我所”之对待妄想,就是“有为法”区别于“无为法”最基本的内涵。 所以此处楞严经不管“明相”还是“暗相”都统称为“有为相”,也即此处的“明相”和“暗相”就是“明暗二种妄尘”。 而“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这句经文,强调了虽然凡夫“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无论于明相还是暗相都一刻也不曾止歇,但六入之“见入”这种妄想,也即眼根“吸入”色尘之“尘象”妄想,确实是在“明”、“暗”两种对等的有为相切换之际升起的。 而六入妄想,会让“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更真实、更具体,六入妄想会让“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更“看得见、摸得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六入不仅是“我”和“我所”对待妄想之体现,六入还会反过来进一步滋养“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 闭着眼睛的时候,主要是五阴之“想阴”在妄想,也即,虽然闭着眼睛一片暗相什么也看不见,但仍然觉得之前看到的那栋楼房依然故我的耸立在那里,只不过你现在由于眼睛闭着看不到它、它没有现形而已。 一旦睁开眼睛,眼根由暗相切换成明相之际,啪,那栋楼房一下就映入了眼帘,这次不仅知道这栋楼房耸立在我面前,而且我是现在就在看着它,因为我现在眼睛睁开了,这个楼房“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了。 这个楼房由暗相时的不“形”,变为明相时的“形”后,我感到我眼根的探测波“探测”到了它,“探测”到了它之后这个探测波好像又返入了我的眼根令我感知并确认了它的的确存在。 所以此“见入”妄想非常逼真,因为此“见入”妄想靠的不仅仅是五阴之“想阴”了,此“见入”妄想此时主要依靠的是五阴之“色阴”和“受阴”。 所以说六入妄想,会让“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更真实、更具体,六入妄想会让“我”和“我所”之对待妄想更“看得见、摸得着”。 此即“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此即“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先讲到这里。

2023-10-28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