鞅:果然棒喝
151xxxx5986:老师,这是我学到这里体会到的,您看看对吗?
151xxxx5986:要想证悟,先要开悟,要想开悟,先要明正理明正法,当你把一部金刚经彻底弄懂了,你就彻底明白成fo是怎么一回事了,就会明白fo的境界是什么样了,这就是明心见性,这就是解悟了。 但是解悟了,并不等于你就成fo了,并不等于你就能达到fo的境界了,而是刚刚开始。只有解悟后你才会真正一往无前地迈向成fo之路。因为解悟后你就看到成fo后的境界了,只需要去实证就可以了。 而实证就是把凡夫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斩断,这个斩断不是不启用思维意识,不是断知断见,不是灰身泯智,更不是脑子有病无意识状态,而是要从意根上彻底斩断,因为意根是不会灭失的。意根(第七识)和如来藏(阿赖耶识,也叫第八识)是无始劫前就存在的原始状态,如来藏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意根却会攀缘。正是由于无始劫前意根的持续向外攀缘,如来藏才生出了器世间,生出了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才有了妄想分别执取,才在清净见闻觉知这个如镜显像般如幻的实相之上产生了掺杂妄想分别的栩栩如生的立体感。 正是由于意根的不会灭失,所以只要意根有贪取执取的心,就会在三界六道里轮回。所以要想脱离生死轮回,从意根上直接斩断贪执,就不会再受生,不会产生五蕴六根,意根不会再指挥六根造作业行,不会产生种子存入种子,不会再现行业果。 要想意根不再贪执,就要不断熏染意根,就要在意识上不断加强正知正见,通过戒定慧的修习,让意根一点点的断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当修习到一定程度,连最后的寿者想也断失掉的时候,真如自性呈现的浑然一体的现量境界(实相)就如桶底脱落般呈显。这便是诸佛如来的清净见闻觉知,这便是实相境界。 证得实相境界后,不断在实相境界里产生智慧,最终达到大圆镜智。
福田梅子:每天都认真听几个,听完了打算再重头听,有幸遇到张老师的讲解
137xxxx5049:老师,我们在认真听哦
8上善若水:好!好!好!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十三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SHIZUN。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SHIZUN。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SHIZUN。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SHIZUN。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说是语已。具寿善现复白佛言。SHIZUN。当何名此法门。我当云何奉持。 作是语已。佛告善现言。具寿。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佛告善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尘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此地微尘。甚多。SHIZUN。甚多。善shi。 佛言。善现。大地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故如来说名大地微尘。诸世界。如来说非世界。是故如来说名世界。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不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SHIZUN。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说为非相。是故如来说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佛复告善现言。假使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日日分。舍施殑伽河沙等自体。如是经殑伽河沙等劫数。舍施自体。复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那么大家也看到了,金刚经第十三品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在金刚经第十三品对相关内容的讲解也想做点拓展,所以我们估计金刚经第十三品我们要分成几期音频才能讲完。 下面我们来逐句讲解金刚经第十三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说是语已。具寿善现复白佛言。SHIZUN。当何名此法门。我当云何奉持。 首先此句这个“说是语已”指的是“佛说是语已”,也即是佛说完金刚经第十二品那句话之后。 佛在金刚经第十二品说的那句话即是: “复次善现。若地方所。于此法门。乃至为他宣说开示四句伽陀。此地方所。尚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如佛灵庙。何况有能于此法门。具足究竟。书写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如是有情。成就最胜希有功德。此地方所。大师所住。或随一一尊重处所。若诸有智同梵行者。” 也即是佛说完这句话后,须菩提又问佛说,SHIZUN,我们该给您说的这个法门起个什么名字呢?我该以何名称奉持这部经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经文。 作是语已。佛告善现言。具寿。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此句经文是说,须菩提提出这个该如何给此法门命名的问题后,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今天所说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你们应该以“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这个经名,奉持此经。 佛继续解释,须菩提,为什么要把“无为法门”称为“智慧到彼岸”呢?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因为以“智慧到彼岸”这个名称命名“无为法门”,只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妄想习惯罢了,其实于诸佛如来之无为法境界,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既然于诸佛如来境界“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皆已除尽无余,诸佛如来自然也不会有“此岸”想、“彼岸”想,自然也不会有“智慧到彼岸”想。 因为本来就无来无去、无出无入、如如不动,又何来之“智慧到彼岸”想? 大般涅槃经有云: “又解脱者名到彼岸。譬如大河有此彼岸。解脱不尔。虽无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你看佛这个在《大般涅槃经》里的说法微妙吧。他说譬如大河有此岸和彼岸,而“解脱不尔”,解脱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不同。这个“般若波罗蜜”,“虽无此岸”,“而有彼岸”。 也就是我们凡夫迷的时候,我们凡夫是妄想自己生活在此岸之凡夫世界,于此妄想之此岸之凡夫世界,我们凡夫妄想眺望诸佛的境界是智慧彼岸。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但是等你真正妄想歇息之后,也即当你真正“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息灭从而亲证诸佛智慧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如金刚经第二十九品里佛所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原来一直都在这个智慧彼岸,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既然一刻也不曾离开,自然也无所谓“重新到来”,所以等你真正明白了此事,你会发现此事“无出无人”。 那个繁华喧闹之凡夫之岸,只不过是众生有情,于自己本然具足之寂然见闻觉知之实相之上,突然生起了“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后妄想出来的罢了。 所以凡夫繁华喧闹之世界此岸,本无所有,而本然具足之寂然见闻觉知之实相之岸,才是本来真实面目。 此真实面目,一刻也不曾离开,一刻也不曾到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此真实面目,你一刻也不曾出,你也一刻不曾入,所以真如自性,“无出无入”。 而且,“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一旦除尽无余,这个“妄想”从有到无之息灭过程本身也不会留有任何的息灭痕迹。 也即,“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除尽无余的有情,不会有任何从所谓“迷之此岸”渡达“悟之彼岸”之所谓“记忆”。你只要还有丝毫“从迷到悟”的所谓“记忆”,都说明你“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妄想还没有清除干净,这种“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已经基本清除但还没有完全彻底清除的状态,圆觉经里佛称之为“寿者想”。 《圆觉经》里佛作比喻说,妄想真正完全彻底清除干净时,“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意思就是如同热水融化冰,冰真正融化干净后,只有一潭清澈的净水,看不出曾经有冰融销过,同理,妄想真正完全彻底清除干净时,觉悟之有情不会有丝毫“妄想曾经存在过”之所谓“记忆”,妄想真正完全彻底清除干净时,觉悟之有情也不会有丝毫“妄想”从有到无之息灭“记忆”。 妄想真正完全彻底清除干净时,觉悟之有情不会作任何“妄想”“不妄想”想,对此时觉悟之有情,“妄想”好像从来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样。 也就是如《圆觉经》里另一处所说,“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就是一个人挥刀把自己的头砍下来,头真砍下来了,自然就不知道曾经有自断其头这回事儿了,因为他的头已经没有分别意识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之息灭前后,情形也类似。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佛说,于诸佛如来境界,诸佛如来无“智慧到彼岸”想?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佛告诉须菩提,“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但“如是名字”,我是姑且妄说,供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姑且妄听而已,也即,所谓的“智慧到彼岸”,只是为了顺应凡夫语言妄想习惯的一种表达方便而已。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又出现了那个“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看下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那么此句经文里“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之“法”字,和“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之“法”字,都不作“佛法”解。 此处,“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之“法”字,和“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之“法”字,都作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解。 那么此处此句经文,“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与上句经文,“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于经义上两句经文是紧密联系着的。 上句经文佛告诉须菩提,此“无为法门”如果非要起个名字,可以称之为“智慧到彼岸”,同时,佛还告诉须菩提,虽说名字叫“智慧到彼岸”,但此“智慧到彼岸”只是为了顺应凡夫语言妄想习惯而说。佛说到这里,仍然担心未来的学人研学金刚经至此,会因“智慧到彼岸”这个说法对所谓“彼岸”之诸佛如来境界充满不明正理之想象和妄想。所以佛接下来马上通过向须菩提提问题的形式来敲打未来的学人。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 此句即是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在那个诸佛如来智慧境界之所谓“彼岸”,诸佛有任何殊胜的见闻觉知之境界,可以用凡夫的语言表达吗?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此句即是须菩提回答佛的提问,须菩提答复佛说,没有,SHIZUN,诸佛如来见闻觉知之境界,凡夫语言不可及,“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那么佛和须菩提此处一问一答,想向未来研学金刚经的学人传达什么思想呀? 佛和须菩提此处一问一答,就是要告诉未来的学人,“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灭,即是“彼岸”,除此之外,更无“彼岸”。 而于此真实之“彼岸”,由于“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皆已除尽无余,而凡夫之语言恰恰就是要因于“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令凡夫于不同语言生起不同妄想联想来发挥作用的,所以“彼岸”之见闻觉知状态,凡夫语言皆不可及。 凡夫语言要因于妄想,而“彼岸”这里没有妄想,所以“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所以如《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所云,“凡有言说,名为世谛,此非真实,若无世谛,第一义谛则不可说”。 正是由于这样的左右为难的尴尬,当须菩提提出“当何名此法门。我当云何奉持”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时,佛说,“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可是为什么要用“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么绕的话语呢?这个话语,就是要做补救。因为于诸佛如来智慧境界之所谓“彼岸”,“无有少法如来可说”,连所谓的“彼岸”这个称呼,也是为了顺应凡夫言语妄想习惯的一个表达方便而已,学人不可于此“彼岸”说法充满妄想和向往。这就是这段经文内在的逻辑关系。 斩断“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即是“彼岸”。 而“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除尽无余之时,连所谓“此岸”“彼岸”想也会突然不见踪影。 “如人梦中方便度河,未度便觉”,“既觉寤已,所作皆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波罗蜜之六度,全部是如梦中在度。 所以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波罗蜜之六度,全部是妄想中在度。 凡夫之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和诸佛之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这里没有两个东西,只不过凡夫在见闻觉知时,比诸佛见闻觉知时多了“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妄想而已。 可是既然“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是妄想,那也就意味着“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本无所有,所以才说,凡夫之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和诸佛之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这里没有两个东西,只不过凡夫在见闻觉知时,比诸佛见闻觉知时多了“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妄想而已。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 “就是这样,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成佛所悟跟当前这一悟一样,没有差别。” 所以《华严经》有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所以古德有云: “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所以楞严经说凡夫的见闻觉知是“粘妄发光”,也即,“于凡夫之见闻觉知境界,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发之光”,与“于诸佛之见闻觉知境界,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发之光”,二者完全相同,谁也不比谁多一分,谁也不比谁少一分。 但凡夫的问题是,凡夫的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时,掺杂了本无所有之“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 所以,说一句“智慧到彼岸”,已是梦中人说梦中话。 你从未“离开”过,又何谓“到达”?你从未“出”过,又何“入”之有? 所以《维摩精舍丛书》有记述,南怀瑾先生曾向他的老师袁焕仙夫子请教。 南怀瑾先生问:“学人浅机,从何得入?” 袁焕仙夫子曰:“汝是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出的?” 南怀瑾先生闻袁焕仙夫子此言,无语良久。 袁焕仙夫子又曰:“既未出,入何为?出入既无,当下一派圆成。谁是浅机?谁为深学?咄!无疾而呻,无病而药,释迦老子亦救汝不得也。” 袁焕仙夫子此言即是法乳,此言即是良药,此言即是棒喝,此言即是狮子吼。 根器好的人,这个话头你最好趁热参!
鞅:果然棒喝
151xxxx5986:老师,这是我学到这里体会到的,您看看对吗?
151xxxx5986:要想证悟,先要开悟,要想开悟,先要明正理明正法,当你把一部金刚经彻底弄懂了,你就彻底明白成fo是怎么一回事了,就会明白fo的境界是什么样了,这就是明心见性,这就是解悟了。 但是解悟了,并不等于你就成fo了,并不等于你就能达到fo的境界了,而是刚刚开始。只有解悟后你才会真正一往无前地迈向成fo之路。因为解悟后你就看到成fo后的境界了,只需要去实证就可以了。 而实证就是把凡夫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斩断,这个斩断不是不启用思维意识,不是断知断见,不是灰身泯智,更不是脑子有病无意识状态,而是要从意根上彻底斩断,因为意根是不会灭失的。意根(第七识)和如来藏(阿赖耶识,也叫第八识)是无始劫前就存在的原始状态,如来藏无形无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意根却会攀缘。正是由于无始劫前意根的持续向外攀缘,如来藏才生出了器世间,生出了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才有了妄想分别执取,才在清净见闻觉知这个如镜显像般如幻的实相之上产生了掺杂妄想分别的栩栩如生的立体感。 正是由于意根的不会灭失,所以只要意根有贪取执取的心,就会在三界六道里轮回。所以要想脱离生死轮回,从意根上直接斩断贪执,就不会再受生,不会产生五蕴六根,意根不会再指挥六根造作业行,不会产生种子存入种子,不会再现行业果。 要想意根不再贪执,就要不断熏染意根,就要在意识上不断加强正知正见,通过戒定慧的修习,让意根一点点的断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当修习到一定程度,连最后的寿者想也断失掉的时候,真如自性呈现的浑然一体的现量境界(实相)就如桶底脱落般呈显。这便是诸佛如来的清净见闻觉知,这便是实相境界。 证得实相境界后,不断在实相境界里产生智慧,最终达到大圆镜智。
福田梅子:每天都认真听几个,听完了打算再重头听,有幸遇到张老师的讲解
137xxxx5049:老师,我们在认真听哦
8上善若水:好!好!好!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十三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SHIZUN。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SHIZUN。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SHIZUN。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SHIZUN。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说是语已。具寿善现复白佛言。SHIZUN。当何名此法门。我当云何奉持。 作是语已。佛告善现言。具寿。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佛告善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微尘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此地微尘。甚多。SHIZUN。甚多。善shi。 佛言。善现。大地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故如来说名大地微尘。诸世界。如来说非世界。是故如来说名世界。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不应以三十二大士夫相。观于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SHIZUN。三十二大士夫相。如来说为非相。是故如来说名三十二大士夫相。 佛复告善现言。假使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日日分。舍施殑伽河沙等自体。如是经殑伽河沙等劫数。舍施自体。复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前。无量无数。 那么大家也看到了,金刚经第十三品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在金刚经第十三品对相关内容的讲解也想做点拓展,所以我们估计金刚经第十三品我们要分成几期音频才能讲完。 下面我们来逐句讲解金刚经第十三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说是语已。具寿善现复白佛言。SHIZUN。当何名此法门。我当云何奉持。 首先此句这个“说是语已”指的是“佛说是语已”,也即是佛说完金刚经第十二品那句话之后。 佛在金刚经第十二品说的那句话即是: “复次善现。若地方所。于此法门。乃至为他宣说开示四句伽陀。此地方所。尚为世间诸天及人阿素洛等之所供养。如佛灵庙。何况有能于此法门。具足究竟。书写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如是有情。成就最胜希有功德。此地方所。大师所住。或随一一尊重处所。若诸有智同梵行者。” 也即是佛说完这句话后,须菩提又问佛说,SHIZUN,我们该给您说的这个法门起个什么名字呢?我该以何名称奉持这部经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经文。 作是语已。佛告善现言。具寿。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此句经文是说,须菩提提出这个该如何给此法门命名的问题后,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今天所说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你们应该以“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这个经名,奉持此经。 佛继续解释,须菩提,为什么要把“无为法门”称为“智慧到彼岸”呢?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因为以“智慧到彼岸”这个名称命名“无为法门”,只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妄想习惯罢了,其实于诸佛如来之无为法境界,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既然于诸佛如来境界“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皆已除尽无余,诸佛如来自然也不会有“此岸”想、“彼岸”想,自然也不会有“智慧到彼岸”想。 因为本来就无来无去、无出无入、如如不动,又何来之“智慧到彼岸”想? 大般涅槃经有云: “又解脱者名到彼岸。譬如大河有此彼岸。解脱不尔。虽无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你看佛这个在《大般涅槃经》里的说法微妙吧。他说譬如大河有此岸和彼岸,而“解脱不尔”,解脱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不同。这个“般若波罗蜜”,“虽无此岸”,“而有彼岸”。 也就是我们凡夫迷的时候,我们凡夫是妄想自己生活在此岸之凡夫世界,于此妄想之此岸之凡夫世界,我们凡夫妄想眺望诸佛的境界是智慧彼岸。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但是等你真正妄想歇息之后,也即当你真正“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息灭从而亲证诸佛智慧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如金刚经第二十九品里佛所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原来一直都在这个智慧彼岸,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既然一刻也不曾离开,自然也无所谓“重新到来”,所以等你真正明白了此事,你会发现此事“无出无人”。 那个繁华喧闹之凡夫之岸,只不过是众生有情,于自己本然具足之寂然见闻觉知之实相之上,突然生起了“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后妄想出来的罢了。 所以凡夫繁华喧闹之世界此岸,本无所有,而本然具足之寂然见闻觉知之实相之岸,才是本来真实面目。 此真实面目,一刻也不曾离开,一刻也不曾到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此真实面目,你一刻也不曾出,你也一刻不曾入,所以真如自性,“无出无入”。 而且,“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一旦除尽无余,这个“妄想”从有到无之息灭过程本身也不会留有任何的息灭痕迹。 也即,“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除尽无余的有情,不会有任何从所谓“迷之此岸”渡达“悟之彼岸”之所谓“记忆”。你只要还有丝毫“从迷到悟”的所谓“记忆”,都说明你“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妄想还没有清除干净,这种“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已经基本清除但还没有完全彻底清除的状态,圆觉经里佛称之为“寿者想”。 《圆觉经》里佛作比喻说,妄想真正完全彻底清除干净时,“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意思就是如同热水融化冰,冰真正融化干净后,只有一潭清澈的净水,看不出曾经有冰融销过,同理,妄想真正完全彻底清除干净时,觉悟之有情不会有丝毫“妄想曾经存在过”之所谓“记忆”,妄想真正完全彻底清除干净时,觉悟之有情也不会有丝毫“妄想”从有到无之息灭“记忆”。 妄想真正完全彻底清除干净时,觉悟之有情不会作任何“妄想”“不妄想”想,对此时觉悟之有情,“妄想”好像从来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样。 也就是如《圆觉经》里另一处所说,“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就是一个人挥刀把自己的头砍下来,头真砍下来了,自然就不知道曾经有自断其头这回事儿了,因为他的头已经没有分别意识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之息灭前后,情形也类似。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佛说,于诸佛如来境界,诸佛如来无“智慧到彼岸”想?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佛告诉须菩提,“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但“如是名字”,我是姑且妄说,供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姑且妄听而已,也即,所谓的“智慧到彼岸”,只是为了顺应凡夫语言妄想习惯的一种表达方便而已。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三品此处,又出现了那个“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看下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那么此句经文里“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之“法”字,和“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之“法”字,都不作“佛法”解。 此处,“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之“法”字,和“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之“法”字,都作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解。 那么此处此句经文,“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与上句经文,“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于经义上两句经文是紧密联系着的。 上句经文佛告诉须菩提,此“无为法门”如果非要起个名字,可以称之为“智慧到彼岸”,同时,佛还告诉须菩提,虽说名字叫“智慧到彼岸”,但此“智慧到彼岸”只是为了顺应凡夫语言妄想习惯而说。佛说到这里,仍然担心未来的学人研学金刚经至此,会因“智慧到彼岸”这个说法对所谓“彼岸”之诸佛如来境界充满不明正理之想象和妄想。所以佛接下来马上通过向须菩提提问题的形式来敲打未来的学人。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 此句即是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在那个诸佛如来智慧境界之所谓“彼岸”,诸佛有任何殊胜的见闻觉知之境界,可以用凡夫的语言表达吗? “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此句即是须菩提回答佛的提问,须菩提答复佛说,没有,SHIZUN,诸佛如来见闻觉知之境界,凡夫语言不可及,“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那么佛和须菩提此处一问一答,想向未来研学金刚经的学人传达什么思想呀? 佛和须菩提此处一问一答,就是要告诉未来的学人,“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灭,即是“彼岸”,除此之外,更无“彼岸”。 而于此真实之“彼岸”,由于“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皆已除尽无余,而凡夫之语言恰恰就是要因于“我想”、“人想”、“众生想”妄想令凡夫于不同语言生起不同妄想联想来发挥作用的,所以“彼岸”之见闻觉知状态,凡夫语言皆不可及。 凡夫语言要因于妄想,而“彼岸”这里没有妄想,所以“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可说不。善现答言。不也。SHIZUN。无有少法如来可说”。 所以如《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所云,“凡有言说,名为世谛,此非真实,若无世谛,第一义谛则不可说”。 正是由于这样的左右为难的尴尬,当须菩提提出“当何名此法门。我当云何奉持”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时,佛说,“今此法门。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来说为非般若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般若波罗蜜多”。 可是为什么要用“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么绕的话语呢?这个话语,就是要做补救。因为于诸佛如来智慧境界之所谓“彼岸”,“无有少法如来可说”,连所谓的“彼岸”这个称呼,也是为了顺应凡夫言语妄想习惯的一个表达方便而已,学人不可于此“彼岸”说法充满妄想和向往。这就是这段经文内在的逻辑关系。 斩断“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即是“彼岸”。 而“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除尽无余之时,连所谓“此岸”“彼岸”想也会突然不见踪影。 “如人梦中方便度河,未度便觉”,“既觉寤已,所作皆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波罗蜜之六度,全部是如梦中在度。 所以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六波罗蜜之六度,全部是妄想中在度。 凡夫之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和诸佛之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这里没有两个东西,只不过凡夫在见闻觉知时,比诸佛见闻觉知时多了“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妄想而已。 可是既然“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是妄想,那也就意味着“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本无所有,所以才说,凡夫之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和诸佛之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的,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这里没有两个东西,只不过凡夫在见闻觉知时,比诸佛见闻觉知时多了“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妄想而已。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 “就是这样,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成佛所悟跟当前这一悟一样,没有差别。” 所以《华严经》有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所以古德有云: “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所以楞严经说凡夫的见闻觉知是“粘妄发光”,也即,“于凡夫之见闻觉知境界,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发之光”,与“于诸佛之见闻觉知境界,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发之光”,二者完全相同,谁也不比谁多一分,谁也不比谁少一分。 但凡夫的问题是,凡夫的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时,掺杂了本无所有之“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 所以,说一句“智慧到彼岸”,已是梦中人说梦中话。 你从未“离开”过,又何谓“到达”?你从未“出”过,又何“入”之有? 所以《维摩精舍丛书》有记述,南怀瑾先生曾向他的老师袁焕仙夫子请教。 南怀瑾先生问:“学人浅机,从何得入?” 袁焕仙夫子曰:“汝是何年何月何时何地出的?” 南怀瑾先生闻袁焕仙夫子此言,无语良久。 袁焕仙夫子又曰:“既未出,入何为?出入既无,当下一派圆成。谁是浅机?谁为深学?咄!无疾而呻,无病而药,释迦老子亦救汝不得也。” 袁焕仙夫子此言即是法乳,此言即是良药,此言即是棒喝,此言即是狮子吼。 根器好的人,这个话头你最好趁热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