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xxxx5986置顶:老师,怎么没有文稿了
2637001351:哎哎哎哎哎
2637001351:没文稿了。
象:请问张老师,那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138xxxx3162:读了这期,再看众生想就比原来要更理解其义了,谢谢老师辛苦付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们来看金刚经第十四品下一段经文。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小句。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 在六波罗蜜里面,只有这个布施是属于“悲”,其他的五度更偏向于“智”的方面,这一点从我们上一期引用讲解的楞伽经经文也可以看出。 在我们上一期引用的楞伽经经文里,佛在讲出世间上上波罗蜜时,也较详细的解释了什么是出世间上上布施波罗蜜。佛在楞伽经里对出世间上上布施波罗蜜的解释,和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对布施的解释完全一致。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楞伽经里佛对出世间上上布施波罗蜜的解释。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大慧。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惟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着。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行檀波罗蜜。” 此句经文是说,菩萨摩诃萨能如实了知“我”“我所”之对待只是自心妄想分别所现,了知已,能“不起妄想”,不妄执事物各有各各自持之“实体”,既然不妄执事物各有实体,自然于事物不生“取”,虽然菩萨摩诃萨自己“不起妄想不生执着”,“不取色相”,但为了利乐身处妄想之中的一切众生,这些菩萨摩诃萨仍然“恒修行檀波罗蜜”,也即,这些菩萨明知无实,但仍然恒行布施。 以上这段对大乘布施的解释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及时的,这段解释可谓是对很多所谓的修心人当头一棒。 为什么这么说?很多所谓的修行人自己悟没悟不知道,反正他们动辄就教育别人不要执着,要放下,说一切皆是虚妄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从我们引用的佛在楞伽经的这段说法我们可以看出,大乘佛法行菩萨乘并不强行要求别人“不要执着,要放下”,为什么?智慧开了自然就会不再“执着”自然就会“放下”,“不执着,放下”是智慧开的结果,你不能上来就要求结果,你怎么能上来就要求结果呢? 所以我每次听到有人讲佛法讲的人苦口婆心劝别人“不要执着,要放下”时,我就觉得很可笑,我觉得讲的人说不定自己都不懂佛法,因为你直接告诉一个人“不要执着,要放下”无异于直接告诉一个人“你要成佛”,别人可以反问你“请你告诉我如何成佛?” 所以诸位,大乘佛法之行菩萨乘第一步要做的,绝对不是上来就要劝说没有开悟的众生有情“不要执着,要放下”。 大乘佛法之行菩萨乘第一步要做,是去行布施。 诸位,有没有思考过大乘之布施的本质是什么? 大乘之布施的本质就是:已经证悟的人,不要以自己已经证悟后的心智行事。 你或许会觉得很奇怪,我已经证悟了,我不以证悟后的心智行事,难道我应该以证悟之前的心智行事吗? 对,已经证悟的人,就是应该以没有证悟的人的心智行事,这个就是大乘布施的本质。 比如,你已经证悟了,但你有个朋友还没有证悟,你们一起打了一上午的篮球,你这个朋友非常口渴,他身上没带现金,希望你能为他买一瓶冰镇可乐。 这个时候,你不要说“要什么冰镇可乐,人都要都摄六根,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口渴喝杯白开水能延续生命即可,要什么冰镇可乐。” 你要是如上思维如上说,你就不懂大乘佛法的布施。 大乘佛法布施,本质上是要求已经证悟的人,要以没有证悟的人的心智去行事?为什么我都已经证悟了我还要返过来以没有证悟的人的心智行事呢?因为任何众生有情都如同我的手足,能让他们拥有多一秒的快乐,我就要让他们拥有多一秒的快乐。 这就是大乘布施的本质,所以大乘布施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悲心起”。 虽然我无分别,但于你的心智状态,打了一上午篮球口渴难耐的情况下,畅饮一瓶冰镇可乐,就是比喝一杯温吞的白开水痛快。因为我就是想让你快乐,能让你多一秒快乐我都很欣慰,所以我就买一瓶冰镇可乐送你。 很多人认为,反正凡夫是身处妄想之中,所以基于妄想的一切都应该是虚妄的,因此凡夫于妄想中遭受到的痛苦也是虚妄的,因此我们对凡夫于妄想中遭受到的痛苦不必大惊小怪认真对待。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大乘佛法从来不搞“虚妄扩大化”这一套理论,如果大乘佛法认可“虚妄扩大化”这套理论,大乘佛法就不会讲慈悲了。 也即,大乘佛法主张凡夫的很多认知是虚妄的,但,大乘佛法不会再进一步扩大,认为凡夫基于虚妄认识而遭受到的痛苦也是虚妄的。 也即,大乘佛法虽然认为凡夫遭受痛苦的原因是认知有虚妄,但大乘佛法认为凡夫所遭受的痛苦,就是痛苦,痛苦不分什么真实的痛苦虚妄的痛苦,痛苦顾名思义就是痛苦,也即,妄想虚妄,痛苦痛苦。 就如同,你的孩子晚上做噩梦,人没醒,但被梦里的诸可怕事吓的左翻右滚,又哭又喊,这时,虽然孩子的惊惧痛苦是由梦中的不真实事引发的,但我们不会因为引发孩子惊惧痛苦的是不实的噩梦,从而说孩子的惊惧痛苦本身也是不真实的。 再比如,一个人看到不远处一条草绳,误以为是一条蛇,惊惧之下,心脏病一下犯了,需要紧急送医治疗。这时,你不能说那条蛇是虚妄的,那条他以为的蛇其实就是一条草绳而已,所以此人因此虚妄认知所触发的心脏病也是不真实的不需要送医治疗。 所以,不要搞“虚妄扩大化”,虚妄是虚妄,但虚妄触发的后果并一定都是虚妄的。 因此大乘佛法主张要通过各种方法尽量减轻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所遭受的痛苦。 因此,大乘佛法讲布施,也即虽然我无分别,但无分别之我会以你有分别之心去衡度该如何行事,因为我重视你所经受的任何痛苦和快乐,因为我希望你痛苦少快乐多。 对于暂时没有能力出离妄想之人,大乘菩萨就通过种种布施令这些暂时无法出离妄想之人得种种乐。 所以楞伽经里佛说: “大慧。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惟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着。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行檀波罗蜜。” 所以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说: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 再看下一小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此句句式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此句是为上句经文作语言上的补救,另外通过这种补救,其实也等于是变相对一些重要的点作强调。 此句佛是说,须菩提,你要明白所谓的“诸有情想”,即是虚妄之想,“即是非想”,一切的“有情”,如来说并非有真实之“有情”,如来只是为了顺应凡夫的妄想语言习惯如是说罢了。 玄奘法师译本此处的“有情”,其他法师的译本都翻译为“众生”,玄奘法师译本此处的“有情想”,其他法师的译本都翻译为“众生想”。 而此处的“众生想”作本义“各各相异之有情个体想”理解,此处的“众生想”不作四相颠倒之“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之“众生想”解。比如猫是众生,狗也是众生,你是众生,我也是众生,此处“众生想”作此“各各相异之有情个体想”本义解。 “众生想”的“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这个意思,是从“众生想”的本义派生出来的,而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众生想”的本义是指“这个世界存在多样化的各种生命形态”这种想法。 此时大家可能会有点疑惑,“众生想”作本义解时,作“各各相异之有情个体想”理解,而“众生想”作派生义解时,指的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那种支撑着我们的所思所想而我们的所思所想又反过来无法理解的底层观察思维模式,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个“众生想”的本义和派生义之间的联系究竟在什么地方?“众生想”的派生义究竟是如何从“众生想”的本义派生出来的呢?因为仅从“众生想”本义和派生义的意思本身来看,二者之间关联好像不大。 那么我们今天借讲解此处经文的机会,把“众生想”本义和派生义意思之间的关联给大家解释一下,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也利于大家相信“众生想”除了表达本义的“各各相异之有情个体想”这个意思之外,“众生想”更多的时候表达的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那种先验底层思维模式之派生义。 “众生”本义即是“众生有情”的意思,比如我们人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胎生,鱼是卵生等等,无论是胎生的人类,还是胎生的其他哺乳动物,还是卵生的鱼,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有情识,不同于草木木石。如果你养过锦鲤,你就知道了,其实鱼也是非常聪明的,锦鲤知道和养它们的人积极沟通。 所以“众生有情”之“有情”,强调众生有情识,有灵性。 而“众生有情”之“众生”,强调这些有情生命形态很多样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那么上面我们举例时只说了胎生和卵生,其实众生有情的“众生”形态共有十二类,即如楞严经所云“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所以“众生想”的本义,指的就是“这个世界存在多样化的各种生命形态”这种想法。 那么从“众生想”这个“世界存在多样化的各种生命形态”这个本义,又是如何派生出“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之广义“众生想”的呢? 也即,“众生想”之“心自证悟所不及者”那种先验底层思维模式的意思,又是如何从“众生想”之“世界存在多样化的各种生命形态”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呢? 这个和十二类众生之间会互相转化有关系。 也即,生命形态既然称之为生命形态,就意味着生命形态生老病死时刻在迁变,静止不变的东西不能称之为生命。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也即,生命形态的迁变我们只能观察却无法解了。 比如楞严经云: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从这句经文大家看到没有,五浊的第四重浊,就被称为“众生浊”,而“众生浊”指的就是那种“不由自主”的变化,就如此句经文所说,“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由自主地衰老,不管你多么想青春永驻你也办不到,因为这个衰老变化时时迁变非常细微只能观察无法理解。 所以“众生”这个词,从本义的“多样化的生命形态”,慢慢派生出了“无法理解之生命之迁变”的意思。 楞严经又云: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这段楞严经我们之前引用过。这段楞严经就是在解释什么是“行阴”妄想。 佛在这里举例说,那种只能观察无法理解的“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就是“行阴”妄想。 “行阴”妄想隐藏在你所思所想所观察的底层,“行阴”妄想支撑着你每日的所思所想所观察,但你却无法反过来来认识理解它,所以对“行阴”妄想来说,“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也即是,“行阴”妄想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幽隐”,完全不在你可思维的层面上。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你不知不觉就观察到了自己“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但你就是无法理解这一切是为何、如何发生的。 如果大家读懂了楞严经就知道,“五阴”妄想正好与“五浊”一一对应,这种“幽隐”的行阴妄想对应的正是“众生浊”。 所以上面我们说,“众生”这个词,已经从本义的“多样化的生命形态”,慢慢派生出了“无法理解之生命之迁变”的意思。 楞严经又云: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你看这句楞严经经文就说, “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所以“行阴”妄想,对应的就是“众生浊”,而“众生浊”,表达的就是“生命在不由自主地以一种无法理解的方式在迁变”这种妄想,这种妄想“幽隐”,不在你可以思维的层面上。 所以“众生想”,从“世界存在多样化的生命形态”这种想法这个本义,派生出了“生命之迁变不可理解不可思维”这个派生义,这个“生命之迁变不可理解不可思维”之派生义进一步引申,就引申成了所指更广泛的一切“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之生命现象。 我们这样解释一番之后,我相信大家再返过来读圆觉经佛关于“众生相”的解释,一定会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圆觉经云: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什么是“众生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就是“众生相”,“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我们在第46期音频给大家解释“众生相”时,由于我们这种解释大家之前没听过,更由于我们这种解释和“众生相”这个词顾名思义的意思相去甚远,所以我相信大家当时听了之后对我们关于“众生相”的解释未必能生起信心。 其实,我们讲经是非常严谨的,有时我们为了确定一句关键经文的意思,往往会反复推敲多方寻求佐证。只不过有时候把观点背后所有的佐证都一一陈列出来解释真的很累,但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就只有这样做。
151xxxx5986置顶:老师,怎么没有文稿了
2637001351:哎哎哎哎哎
2637001351:没文稿了。
象:请问张老师,那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138xxxx3162:读了这期,再看众生想就比原来要更理解其义了,谢谢老师辛苦付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们来看金刚经第十四品下一段经文。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小句。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 在六波罗蜜里面,只有这个布施是属于“悲”,其他的五度更偏向于“智”的方面,这一点从我们上一期引用讲解的楞伽经经文也可以看出。 在我们上一期引用的楞伽经经文里,佛在讲出世间上上波罗蜜时,也较详细的解释了什么是出世间上上布施波罗蜜。佛在楞伽经里对出世间上上布施波罗蜜的解释,和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对布施的解释完全一致。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楞伽经里佛对出世间上上布施波罗蜜的解释。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大慧。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惟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着。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行檀波罗蜜。” 此句经文是说,菩萨摩诃萨能如实了知“我”“我所”之对待只是自心妄想分别所现,了知已,能“不起妄想”,不妄执事物各有各各自持之“实体”,既然不妄执事物各有实体,自然于事物不生“取”,虽然菩萨摩诃萨自己“不起妄想不生执着”,“不取色相”,但为了利乐身处妄想之中的一切众生,这些菩萨摩诃萨仍然“恒修行檀波罗蜜”,也即,这些菩萨明知无实,但仍然恒行布施。 以上这段对大乘布施的解释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及时的,这段解释可谓是对很多所谓的修心人当头一棒。 为什么这么说?很多所谓的修行人自己悟没悟不知道,反正他们动辄就教育别人不要执着,要放下,说一切皆是虚妄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从我们引用的佛在楞伽经的这段说法我们可以看出,大乘佛法行菩萨乘并不强行要求别人“不要执着,要放下”,为什么?智慧开了自然就会不再“执着”自然就会“放下”,“不执着,放下”是智慧开的结果,你不能上来就要求结果,你怎么能上来就要求结果呢? 所以我每次听到有人讲佛法讲的人苦口婆心劝别人“不要执着,要放下”时,我就觉得很可笑,我觉得讲的人说不定自己都不懂佛法,因为你直接告诉一个人“不要执着,要放下”无异于直接告诉一个人“你要成佛”,别人可以反问你“请你告诉我如何成佛?” 所以诸位,大乘佛法之行菩萨乘第一步要做的,绝对不是上来就要劝说没有开悟的众生有情“不要执着,要放下”。 大乘佛法之行菩萨乘第一步要做,是去行布施。 诸位,有没有思考过大乘之布施的本质是什么? 大乘之布施的本质就是:已经证悟的人,不要以自己已经证悟后的心智行事。 你或许会觉得很奇怪,我已经证悟了,我不以证悟后的心智行事,难道我应该以证悟之前的心智行事吗? 对,已经证悟的人,就是应该以没有证悟的人的心智行事,这个就是大乘布施的本质。 比如,你已经证悟了,但你有个朋友还没有证悟,你们一起打了一上午的篮球,你这个朋友非常口渴,他身上没带现金,希望你能为他买一瓶冰镇可乐。 这个时候,你不要说“要什么冰镇可乐,人都要都摄六根,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口渴喝杯白开水能延续生命即可,要什么冰镇可乐。” 你要是如上思维如上说,你就不懂大乘佛法的布施。 大乘佛法布施,本质上是要求已经证悟的人,要以没有证悟的人的心智去行事?为什么我都已经证悟了我还要返过来以没有证悟的人的心智行事呢?因为任何众生有情都如同我的手足,能让他们拥有多一秒的快乐,我就要让他们拥有多一秒的快乐。 这就是大乘布施的本质,所以大乘布施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是“悲心起”。 虽然我无分别,但于你的心智状态,打了一上午篮球口渴难耐的情况下,畅饮一瓶冰镇可乐,就是比喝一杯温吞的白开水痛快。因为我就是想让你快乐,能让你多一秒快乐我都很欣慰,所以我就买一瓶冰镇可乐送你。 很多人认为,反正凡夫是身处妄想之中,所以基于妄想的一切都应该是虚妄的,因此凡夫于妄想中遭受到的痛苦也是虚妄的,因此我们对凡夫于妄想中遭受到的痛苦不必大惊小怪认真对待。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大乘佛法从来不搞“虚妄扩大化”这一套理论,如果大乘佛法认可“虚妄扩大化”这套理论,大乘佛法就不会讲慈悲了。 也即,大乘佛法主张凡夫的很多认知是虚妄的,但,大乘佛法不会再进一步扩大,认为凡夫基于虚妄认识而遭受到的痛苦也是虚妄的。 也即,大乘佛法虽然认为凡夫遭受痛苦的原因是认知有虚妄,但大乘佛法认为凡夫所遭受的痛苦,就是痛苦,痛苦不分什么真实的痛苦虚妄的痛苦,痛苦顾名思义就是痛苦,也即,妄想虚妄,痛苦痛苦。 就如同,你的孩子晚上做噩梦,人没醒,但被梦里的诸可怕事吓的左翻右滚,又哭又喊,这时,虽然孩子的惊惧痛苦是由梦中的不真实事引发的,但我们不会因为引发孩子惊惧痛苦的是不实的噩梦,从而说孩子的惊惧痛苦本身也是不真实的。 再比如,一个人看到不远处一条草绳,误以为是一条蛇,惊惧之下,心脏病一下犯了,需要紧急送医治疗。这时,你不能说那条蛇是虚妄的,那条他以为的蛇其实就是一条草绳而已,所以此人因此虚妄认知所触发的心脏病也是不真实的不需要送医治疗。 所以,不要搞“虚妄扩大化”,虚妄是虚妄,但虚妄触发的后果并一定都是虚妄的。 因此大乘佛法主张要通过各种方法尽量减轻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所遭受的痛苦。 因此,大乘佛法讲布施,也即虽然我无分别,但无分别之我会以你有分别之心去衡度该如何行事,因为我重视你所经受的任何痛苦和快乐,因为我希望你痛苦少快乐多。 对于暂时没有能力出离妄想之人,大乘菩萨就通过种种布施令这些暂时无法出离妄想之人得种种乐。 所以楞伽经里佛说: “大慧。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谓菩萨摩诃萨于自心二法。了知惟是分别所现。不起妄想不生执着。不取色相。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而恒修行檀波罗蜜。” 所以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说: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 再看下一小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此句句式我们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此句是为上句经文作语言上的补救,另外通过这种补救,其实也等于是变相对一些重要的点作强调。 此句佛是说,须菩提,你要明白所谓的“诸有情想”,即是虚妄之想,“即是非想”,一切的“有情”,如来说并非有真实之“有情”,如来只是为了顺应凡夫的妄想语言习惯如是说罢了。 玄奘法师译本此处的“有情”,其他法师的译本都翻译为“众生”,玄奘法师译本此处的“有情想”,其他法师的译本都翻译为“众生想”。 而此处的“众生想”作本义“各各相异之有情个体想”理解,此处的“众生想”不作四相颠倒之“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之“众生想”解。比如猫是众生,狗也是众生,你是众生,我也是众生,此处“众生想”作此“各各相异之有情个体想”本义解。 “众生想”的“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这个意思,是从“众生想”的本义派生出来的,而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众生想”的本义是指“这个世界存在多样化的各种生命形态”这种想法。 此时大家可能会有点疑惑,“众生想”作本义解时,作“各各相异之有情个体想”理解,而“众生想”作派生义解时,指的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那种支撑着我们的所思所想而我们的所思所想又反过来无法理解的底层观察思维模式,那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个“众生想”的本义和派生义之间的联系究竟在什么地方?“众生想”的派生义究竟是如何从“众生想”的本义派生出来的呢?因为仅从“众生想”本义和派生义的意思本身来看,二者之间关联好像不大。 那么我们今天借讲解此处经文的机会,把“众生想”本义和派生义意思之间的关联给大家解释一下,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了,也利于大家相信“众生想”除了表达本义的“各各相异之有情个体想”这个意思之外,“众生想”更多的时候表达的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那种先验底层思维模式之派生义。 “众生”本义即是“众生有情”的意思,比如我们人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胎生,鱼是卵生等等,无论是胎生的人类,还是胎生的其他哺乳动物,还是卵生的鱼,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有情识,不同于草木木石。如果你养过锦鲤,你就知道了,其实鱼也是非常聪明的,锦鲤知道和养它们的人积极沟通。 所以“众生有情”之“有情”,强调众生有情识,有灵性。 而“众生有情”之“众生”,强调这些有情生命形态很多样化。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那么上面我们举例时只说了胎生和卵生,其实众生有情的“众生”形态共有十二类,即如楞严经所云“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所以“众生想”的本义,指的就是“这个世界存在多样化的各种生命形态”这种想法。 那么从“众生想”这个“世界存在多样化的各种生命形态”这个本义,又是如何派生出“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之广义“众生想”的呢? 也即,“众生想”之“心自证悟所不及者”那种先验底层思维模式的意思,又是如何从“众生想”之“世界存在多样化的各种生命形态”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呢? 这个和十二类众生之间会互相转化有关系。 也即,生命形态既然称之为生命形态,就意味着生命形态生老病死时刻在迁变,静止不变的东西不能称之为生命。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也即,生命形态的迁变我们只能观察却无法解了。 比如楞严经云: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从这句经文大家看到没有,五浊的第四重浊,就被称为“众生浊”,而“众生浊”指的就是那种“不由自主”的变化,就如此句经文所说,“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由自主地衰老,不管你多么想青春永驻你也办不到,因为这个衰老变化时时迁变非常细微只能观察无法理解。 所以“众生”这个词,从本义的“多样化的生命形态”,慢慢派生出了“无法理解之生命之迁变”的意思。 楞严经又云: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这段楞严经我们之前引用过。这段楞严经就是在解释什么是“行阴”妄想。 佛在这里举例说,那种只能观察无法理解的“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就是“行阴”妄想。 “行阴”妄想隐藏在你所思所想所观察的底层,“行阴”妄想支撑着你每日的所思所想所观察,但你却无法反过来来认识理解它,所以对“行阴”妄想来说,“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也即是,“行阴”妄想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幽隐”,完全不在你可思维的层面上。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你不知不觉就观察到了自己“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但你就是无法理解这一切是为何、如何发生的。 如果大家读懂了楞严经就知道,“五阴”妄想正好与“五浊”一一对应,这种“幽隐”的行阴妄想对应的正是“众生浊”。 所以上面我们说,“众生”这个词,已经从本义的“多样化的生命形态”,慢慢派生出了“无法理解之生命之迁变”的意思。 楞严经又云: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你看这句楞严经经文就说, “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所以“行阴”妄想,对应的就是“众生浊”,而“众生浊”,表达的就是“生命在不由自主地以一种无法理解的方式在迁变”这种妄想,这种妄想“幽隐”,不在你可以思维的层面上。 所以“众生想”,从“世界存在多样化的生命形态”这种想法这个本义,派生出了“生命之迁变不可理解不可思维”这个派生义,这个“生命之迁变不可理解不可思维”之派生义进一步引申,就引申成了所指更广泛的一切“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之生命现象。 我们这样解释一番之后,我相信大家再返过来读圆觉经佛关于“众生相”的解释,一定会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圆觉经云: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什么是“众生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就是“众生相”,“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我们在第46期音频给大家解释“众生相”时,由于我们这种解释大家之前没听过,更由于我们这种解释和“众生相”这个词顾名思义的意思相去甚远,所以我相信大家当时听了之后对我们关于“众生相”的解释未必能生起信心。 其实,我们讲经是非常严谨的,有时我们为了确定一句关键经文的意思,往往会反复推敲多方寻求佐证。只不过有时候把观点背后所有的佐证都一一陈列出来解释真的很累,但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就只有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