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否则越是挣扎,越是深陷。
2637001351:如人堕入沼泽,须有智者拔救
2637001351:谢谢老师的讲解。
138xxxx3162:谢谢老师讲的非常清楚仔细……愿解如来真实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二十六品进行讲解。 “实相”素颜本色出镜的过程,即是见于如来的过程,所以,如来者,即是如实观。 就如金光明最胜王经所云,“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所以如来者,又可以称为如实观之“智”。 你或许会问既然如来是如实观之“智”,那此如来智所观者为何物?此如来智所观亦是“如来”。所以说个“观”“所观”只是语言表达时的一个不得已之方便而已,“心生”之时自然会“观”,“观”时即是“心生”之时。 解深密经云: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那么这段解深密经经文非常重要,也非常深奥,如果你能把这段解深密经经文理解了,你就对法身之如如智有个大概的认识了。下面我来为大家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先看第一句。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此句经文是弥勒菩萨向佛提问。 弥勒菩萨提问说,世尊,于正定中毗钵舍那所观之有分别影像,与如来藏心,二者应该说是有异还是应该说是无异呢? 三摩地,是梵文音译,意思即是指正定、正心行。“毗钵舍那”我们之前讲过了,也是梵文音译,意思即是指“观”“如实观”。 那么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解深密经前面,佛已经解释过了,“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也即,于三摩地正定中,菩萨毗钵舍那如实观之实相如镜现像,被称为“有分别影像”。 大家要注意此处“毗钵舍那所缘”之“有分别影像”可不同于我们凡夫身处色阴妄想中所见色相。我们凡夫身处色阴妄想中所见色相,是于“毗钵舍那所缘”之真实“有分别影像”之上又起了转识妄想所致。 比如本是如镜现像般的楼房树木,本如幻,可是我们凡夫于色阴妄想下起妄想转识之后,会于此如幻楼房树木影像起“坚固想”、起楼房树木各有自性想。 所以我们凡夫的“有分别”是指起了事物各有自性之“自共相”妄想,所以我们凡夫的“有分别”是妄想转识所致。 而“毗钵舍那所缘”之“有分别影像”之“有分别”,是如实观之“有分别”,比如即使是如镜现像般的楼房树木如幻,但楼房影像之幻,于眼根,和树木影像之幻毕竟不同。 所以说“毗钵舍那所缘”之“有分别影像”之“有分别”,是如实观之“有分别”,和凡夫色阴妄想所致之妄想转识有分别是不同的。 弥勒菩萨此处的问题就是,于正定中毗钵舍那所观之有分别影像,与如来藏心,二者应该说是有异还是应该说是无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佛如何答复弥勒菩萨。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此句经文是佛答复刚才弥勒菩萨所提“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这个问题。 佛对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就是如来藏心起用,所以当言“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无异。而此“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之“有分别”,唯是“识所缘”“识所现”故。 佛这个答复是什么意思呢? 佛的意思是说,如来藏本来就会于六根起用生实相。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如来藏于眼根起用生实相即是“见精映色”,此“见精映色”如幻,如水中映像、如镜中现像。如水中映像、如镜中现像之影像是真实的,此影像之如楼房影像树木影像之分别即是“眼识”的功能,此没经第六识“意识”转识妄想污染之“眼识”识别是真实的。 所以大家要注意,于佛法里“识”这个词其实是中性的,就好像在佛法里“相”这个词其实也是中性的一样的道理。只有第六识“意识”是妄想,所以我们又把第六识“意识”称为“转识”,也即只有转识是妄想。第六意识转识妄想息灭后那种“如实观”的状态,我们称为“妙观察智”,也即没有妄想之“妙观察智”对应有妄想之第六识意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在被第六识意识染污所转之前都是清净真实之“识”,为了区分,没有被第六识“意识”所转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我们称为“成所作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识”字,形声字,繁体“识”字写作“識”,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识字本义:知道,懂得。 所以并不是说一说“识”就一定是妄想,佛也“知道”,但佛那个“知道”就不是妄想。 比如拿耳识来说,你听这是什么声音(铜铃声响起),这是铜铃声是吧。你再听这是什么声音(敲木鱼声响起),这是木鱼声是吧。铜质金属声音色的声音和木头声音色的声音肯定是不同的,我们的耳识是肯定能区分开铜质金属声和木头声的,这种区分是真实的,这种区分并不必然是妄想。前五识这种未被第六识意识转识污染的区分识别功能《瑜伽师地论》称为“率尔心”,“率尔心”是真实的。也即此时我们的耳识之“成所作智”是尽心尽责没有掺杂任何妄想地在履行自己耳识应尽的识别职责。 那此种情景什么是染污“清净耳识”之转识妄想呢? 你再听(有铜铃声响起)。你听到这个声音时,你总觉得这个声音是由外部铜铃实体相撞击发出的然后我听到了这个声音,这种感觉是“转识”妄想,这种感觉是“转识”。 也即,这个“转识”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你总觉得有个什么特殊的材质相撞击发出了这个音声。这是转识妄想的第一部分。转识妄想的第二部分是,你总觉得你听到了这个声音,你产生了“六入”,你产生了“听入”。这个“听入”是转识妄想的第二部分。当然,我们现在只是以“听入”作例子,其他的“五入”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那个铜质金属声音色的声音本身是真实的。 你再听(敲木鱼声响起)。此时你不仅听到了声音,你不仅听到了木头声,你会起转识妄想,你听时总觉得这个声音是由外部木头实体相撞击发出的然后我听到了这个声音,这种感觉是转识妄想,这种感觉是转识。 类似的,这次转识妄想也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你总妄想这个声音是由外部木头实体相撞击发出的,这是转识妄想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你产生了“听入”,你总觉得是“我”听到了这个声音,“根”摄取“尘”这种“听入”是转识妄想的第二部分。而那个木头声音色的声音本身是真实的是清净的。能够识别铜质金属声音色的声音和木头声音色的声音不同,这个也是真实之识别,不仅你能识别,诸佛也会识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经过我们这么一解释,你现在是否能够理解我刚才所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在被第六识意识染污所转之前都是清净真实之识”? 只有那个第六识意识是妄想转识。第六识意识妄想息灭,前五识会马上清净。前五识马上清净不是说就不识别了。前五识马上清净前五识该识别还识别。清净之后的前五识之“识别”是真实之“识别”,不是妄想之“识别”。 其实无论是所谓的铜质金属声,还是木头声,皆是我们自心所现的皆是我们自心现受用,它们和你突然用手指塞住两耳后听到的脑袋里的嗡嗡声本质上没有区别,这些音声皆是自心所现并不是由什么莫须有的所谓外部事物相撞击发出的。现在等于是把这个关于生命的秘密告诉了你,你自己敢不敢相信、会不会相信是你自己的事儿。 转识妄想全部是第六识“意识”在操控,换个说法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未被第六识意识转识污染前那个“成所作智”本身都是清白无辜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成所作智是我们如来藏心本俱的生命识别功能,都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行使识别功能时,总是“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之“成所作智”行使识别功能时被第六识意识那么一转,本来清净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就不再清净了,就闹腾了。 回到我们所引用的这段解深密经经文本身。 再看下句经文。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此句是说,弥勒菩萨听了佛说“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无异后,弥勒菩萨又心生疑惑了,弥勒菩萨又继续追问,如果“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也即,弥勒菩萨的问题是,“毗钵舍那”就是如实观,那“毗钵舍那”如实观之如水映像、如镜现像般的“有分别影像”如果就是此心,那“毗钵舍那”之如实观岂不就是自心观自心吗? 所以弥勒菩萨此处追问“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下句经文。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 此句是佛听了弥勒菩萨的追问后,又接着进一步为弥勒菩萨澄清相关说法。 佛说,善男子,所谓的“毗钵舍那”之如实观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而已,并不是有个“能观”之心又有个“所被观”之心,此即此处“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 此处“然即此心如是生时”之“此心”,你也可以称之为“佛性”,你也可以称之为“如来”,你也可以称之为“如来藏”,你也可以称之为“真如自性”,你也可以称之为“生机”,怎么称呼都无所谓的,反正就是这么一个抽象的表达。 佛说,“此心”,于眼根“见精映色”如是生实相时,就会有这样的“有分别影像”显现。佛说“此心”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有如是影像显现”之情形,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显现影像的情形和道理类似。 此处此句“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的意思是说,比如过去的镜子一般都是铜质的铜镜,那此善莹淸净铜镜显现影像的时候,影像自然不是显现于空中,影像自然是显现于铜质镜面上。 也即,此善莹淸净铜镜显现影像的时候,所谓所显现的影像,和能显现之铜镜,二者是在一起的、二者是一体的、二者是无法区分的。 也即,此善莹淸净铜镜显现影像的时候,不可能把所谓所显现的影像给你单独离析出来让你看,你看到的一定还是有影像的铜镜。此即此处“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也即,没有一个单独离析出来的影像让你看,你看到的一定是呈现在铜质铜镜上的影像。此影像和铜镜二者是在一起的、二者是一体的、二者甚至是无法区分的。 佛此处作此“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之比喻,就是要告诉弥勒菩萨,“心”是个抽象的概念,就如同所谓“生机”是个抽象的概念一样,“见精映色” “有如是影像显现”即是“心生”,“有如是影像显现”即是抽象之“心”在起用,你不要以为“影像”是“影像”“心”是“心”,你不要以为是“心”在显现“影像”。 也即,你不要以为是“春天”在让百花盛开,更严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百花盛开”就是春天。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这样一解释,佛等于告诉弥勒菩萨,于“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如实观之智慧境界,不存在“此心还见此心”这个说法。 所以“诸毗钵舍”采取梵文音译,不直接翻译成“观”,我们说个“如实观”,是为了语言上的表达方便,这里面其实没有“能观”“所观”之对待。 所谓“如实观”,其实是“此心”起用时“见精映色”一体呈现之意。我一直说“见精映色”,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拿眼根作例子,其他四根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可以例知。 “呈现”即“知道”,“呈现”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你要好好体会我说这句话的意思。 再看此段解深密经下句经文。 “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此句经文是佛接着“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这个所作的比喻,继续抒发阐释“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无异这个问题。 佛说,“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有异这种观点和这种观点所描述的情形,类似于铜镜显现影像时,非要把所谓所显现的影像从铜质镜面上单独离析出来给你看。 铜镜显现影像时,把所谓所显现的影像从铜质镜面上单独离析出来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此处佛说此句“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佛真实的意思是再次强调说明“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无异,也即“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即是“此心”,因为把所谓所显现的影像从铜质镜面上单独离析出来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再看下句经文。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弥勒菩萨显然听懂了上面佛给他作的解释。听懂之后,弥勒菩萨话锋一转马上又问了佛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弥勒菩萨问,世尊,如果世间有凡夫达不到菩萨“毗钵舍那”如实观之智慧境界,他们为色阴妄想所转,执事物皆有实体皆有自性,此等凡夫心所行眼所见影像,也与“此心”无异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换个说法,弥勒菩萨此处问题,本质上就是在问,已经成就的诸佛如来心所行眼所见之影像,和还没有成就、身处五阴妄想之中的凡夫心所行眼所见之影像,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东西,究竟是不是都是那个心。 学佛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高推圣境”。“高推圣境”的人认为,一旦成就如来智,之前凡夫于五阴妄想覆蔽情况下的见闻觉知就会完全灭失,“高推圣境”的人认为,成就了的诸佛会“另起炉灶”去感知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种见解完全是错误的。 “高推圣境”的学佛人会认为所谓的“佛国”是离开凡夫现在的世界“另起炉灶”在另外一个什么地方另有一个独立的“佛国”。这种观点真是可悲,学佛学了那么长时间不知道所谓的“佛国”其实就在你的六根里。 再看下一句佛是如何回答的。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此处佛的回答值得很多人反省和深思。 佛答复弥勒菩萨说,身处五阴妄想之中的凡夫心所行眼所见影像,与此如来藏心“亦无有异”,只不过凡夫起了转识妄想起了颠倒觉,不能如实知他们心所行眼所见影像已被转识妄想所转。 由于他们不能如实知,因此他们作颠倒解。他们于自心所现如镜现像般的影像上,起“我想”,起“我所”想,起“我想”,起“我所处的世界”想。也即,他们于自心所现如镜现像般的影像上,起“我”和“我所”之虚妄对待。“我”和“我所”之虚妄对待一起,他们就会生“六根”摄入“六尘”之虚妄之“取”。 此处佛答复弥勒菩萨“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与“此心”“ 亦无有异”,就是向弥勒菩萨确认,“此心”起用“见精映色”所现如水映像、如镜现像般如幻清净影像,是所有成就了的菩萨和没成就的凡夫共同的原始“素材”,成就了的有情于此本心所生原始“素材”不作任何“再塑造”如实观,而没有成就的凡夫会于此本心所生原始“素材”依妄想转识作“再塑造”从而起“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想、从而起“事物各各有实体各各自坚固”想。 所以,诸位,“如来智”之义理甚深,甚深,大乘佛法之义理,甚深甚深。 所以,诸位,大乘佛法不是你们平常听闻到的那个样子。
2637001351:否则越是挣扎,越是深陷。
2637001351:如人堕入沼泽,须有智者拔救
2637001351:谢谢老师的讲解。
138xxxx3162:谢谢老师讲的非常清楚仔细……愿解如来真实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二十六品进行讲解。 “实相”素颜本色出镜的过程,即是见于如来的过程,所以,如来者,即是如实观。 就如金光明最胜王经所云,“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 所以如来者,又可以称为如实观之“智”。 你或许会问既然如来是如实观之“智”,那此如来智所观者为何物?此如来智所观亦是“如来”。所以说个“观”“所观”只是语言表达时的一个不得已之方便而已,“心生”之时自然会“观”,“观”时即是“心生”之时。 解深密经云: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那么这段解深密经经文非常重要,也非常深奥,如果你能把这段解深密经经文理解了,你就对法身之如如智有个大概的认识了。下面我来为大家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先看第一句。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此句经文是弥勒菩萨向佛提问。 弥勒菩萨提问说,世尊,于正定中毗钵舍那所观之有分别影像,与如来藏心,二者应该说是有异还是应该说是无异呢? 三摩地,是梵文音译,意思即是指正定、正心行。“毗钵舍那”我们之前讲过了,也是梵文音译,意思即是指“观”“如实观”。 那么在我们所引用的这段解深密经前面,佛已经解释过了,“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也即,于三摩地正定中,菩萨毗钵舍那如实观之实相如镜现像,被称为“有分别影像”。 大家要注意此处“毗钵舍那所缘”之“有分别影像”可不同于我们凡夫身处色阴妄想中所见色相。我们凡夫身处色阴妄想中所见色相,是于“毗钵舍那所缘”之真实“有分别影像”之上又起了转识妄想所致。 比如本是如镜现像般的楼房树木,本如幻,可是我们凡夫于色阴妄想下起妄想转识之后,会于此如幻楼房树木影像起“坚固想”、起楼房树木各有自性想。 所以我们凡夫的“有分别”是指起了事物各有自性之“自共相”妄想,所以我们凡夫的“有分别”是妄想转识所致。 而“毗钵舍那所缘”之“有分别影像”之“有分别”,是如实观之“有分别”,比如即使是如镜现像般的楼房树木如幻,但楼房影像之幻,于眼根,和树木影像之幻毕竟不同。 所以说“毗钵舍那所缘”之“有分别影像”之“有分别”,是如实观之“有分别”,和凡夫色阴妄想所致之妄想转识有分别是不同的。 弥勒菩萨此处的问题就是,于正定中毗钵舍那所观之有分别影像,与如来藏心,二者应该说是有异还是应该说是无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佛如何答复弥勒菩萨。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此句经文是佛答复刚才弥勒菩萨所提“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这个问题。 佛对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就是如来藏心起用,所以当言“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无异。而此“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之“有分别”,唯是“识所缘”“识所现”故。 佛这个答复是什么意思呢? 佛的意思是说,如来藏本来就会于六根起用生实相。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如来藏于眼根起用生实相即是“见精映色”,此“见精映色”如幻,如水中映像、如镜中现像。如水中映像、如镜中现像之影像是真实的,此影像之如楼房影像树木影像之分别即是“眼识”的功能,此没经第六识“意识”转识妄想污染之“眼识”识别是真实的。 所以大家要注意,于佛法里“识”这个词其实是中性的,就好像在佛法里“相”这个词其实也是中性的一样的道理。只有第六识“意识”是妄想,所以我们又把第六识“意识”称为“转识”,也即只有转识是妄想。第六意识转识妄想息灭后那种“如实观”的状态,我们称为“妙观察智”,也即没有妄想之“妙观察智”对应有妄想之第六识意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在被第六识意识染污所转之前都是清净真实之“识”,为了区分,没有被第六识“意识”所转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我们称为“成所作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识”字,形声字,繁体“识”字写作“識”,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识字本义:知道,懂得。 所以并不是说一说“识”就一定是妄想,佛也“知道”,但佛那个“知道”就不是妄想。 比如拿耳识来说,你听这是什么声音(铜铃声响起),这是铜铃声是吧。你再听这是什么声音(敲木鱼声响起),这是木鱼声是吧。铜质金属声音色的声音和木头声音色的声音肯定是不同的,我们的耳识是肯定能区分开铜质金属声和木头声的,这种区分是真实的,这种区分并不必然是妄想。前五识这种未被第六识意识转识污染的区分识别功能《瑜伽师地论》称为“率尔心”,“率尔心”是真实的。也即此时我们的耳识之“成所作智”是尽心尽责没有掺杂任何妄想地在履行自己耳识应尽的识别职责。 那此种情景什么是染污“清净耳识”之转识妄想呢? 你再听(有铜铃声响起)。你听到这个声音时,你总觉得这个声音是由外部铜铃实体相撞击发出的然后我听到了这个声音,这种感觉是“转识”妄想,这种感觉是“转识”。 也即,这个“转识”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你总觉得有个什么特殊的材质相撞击发出了这个音声。这是转识妄想的第一部分。转识妄想的第二部分是,你总觉得你听到了这个声音,你产生了“六入”,你产生了“听入”。这个“听入”是转识妄想的第二部分。当然,我们现在只是以“听入”作例子,其他的“五入”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再来总结一下,那个铜质金属声音色的声音本身是真实的。 你再听(敲木鱼声响起)。此时你不仅听到了声音,你不仅听到了木头声,你会起转识妄想,你听时总觉得这个声音是由外部木头实体相撞击发出的然后我听到了这个声音,这种感觉是转识妄想,这种感觉是转识。 类似的,这次转识妄想也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你总妄想这个声音是由外部木头实体相撞击发出的,这是转识妄想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你产生了“听入”,你总觉得是“我”听到了这个声音,“根”摄取“尘”这种“听入”是转识妄想的第二部分。而那个木头声音色的声音本身是真实的是清净的。能够识别铜质金属声音色的声音和木头声音色的声音不同,这个也是真实之识别,不仅你能识别,诸佛也会识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经过我们这么一解释,你现在是否能够理解我刚才所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在被第六识意识染污所转之前都是清净真实之识”? 只有那个第六识意识是妄想转识。第六识意识妄想息灭,前五识会马上清净。前五识马上清净不是说就不识别了。前五识马上清净前五识该识别还识别。清净之后的前五识之“识别”是真实之“识别”,不是妄想之“识别”。 其实无论是所谓的铜质金属声,还是木头声,皆是我们自心所现的皆是我们自心现受用,它们和你突然用手指塞住两耳后听到的脑袋里的嗡嗡声本质上没有区别,这些音声皆是自心所现并不是由什么莫须有的所谓外部事物相撞击发出的。现在等于是把这个关于生命的秘密告诉了你,你自己敢不敢相信、会不会相信是你自己的事儿。 转识妄想全部是第六识“意识”在操控,换个说法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未被第六识意识转识污染前那个“成所作智”本身都是清白无辜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成所作智是我们如来藏心本俱的生命识别功能,都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行使识别功能时,总是“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凡夫的“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之“成所作智”行使识别功能时被第六识意识那么一转,本来清净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就不再清净了,就闹腾了。 回到我们所引用的这段解深密经经文本身。 再看下句经文。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此句是说,弥勒菩萨听了佛说“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无异后,弥勒菩萨又心生疑惑了,弥勒菩萨又继续追问,如果“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也即,弥勒菩萨的问题是,“毗钵舍那”就是如实观,那“毗钵舍那”如实观之如水映像、如镜现像般的“有分别影像”如果就是此心,那“毗钵舍那”之如实观岂不就是自心观自心吗? 所以弥勒菩萨此处追问“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下句经文。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 此句是佛听了弥勒菩萨的追问后,又接着进一步为弥勒菩萨澄清相关说法。 佛说,善男子,所谓的“毗钵舍那”之如实观其实就是一种表达而已,并不是有个“能观”之心又有个“所被观”之心,此即此处“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 此处“然即此心如是生时”之“此心”,你也可以称之为“佛性”,你也可以称之为“如来”,你也可以称之为“如来藏”,你也可以称之为“真如自性”,你也可以称之为“生机”,怎么称呼都无所谓的,反正就是这么一个抽象的表达。 佛说,“此心”,于眼根“见精映色”如是生实相时,就会有这样的“有分别影像”显现。佛说“此心”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有如是影像显现”之情形,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显现影像的情形和道理类似。 此处此句“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的意思是说,比如过去的镜子一般都是铜质的铜镜,那此善莹淸净铜镜显现影像的时候,影像自然不是显现于空中,影像自然是显现于铜质镜面上。 也即,此善莹淸净铜镜显现影像的时候,所谓所显现的影像,和能显现之铜镜,二者是在一起的、二者是一体的、二者是无法区分的。 也即,此善莹淸净铜镜显现影像的时候,不可能把所谓所显现的影像给你单独离析出来让你看,你看到的一定还是有影像的铜镜。此即此处“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也即,没有一个单独离析出来的影像让你看,你看到的一定是呈现在铜质铜镜上的影像。此影像和铜镜二者是在一起的、二者是一体的、二者甚至是无法区分的。 佛此处作此“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之比喻,就是要告诉弥勒菩萨,“心”是个抽象的概念,就如同所谓“生机”是个抽象的概念一样,“见精映色” “有如是影像显现”即是“心生”,“有如是影像显现”即是抽象之“心”在起用,你不要以为“影像”是“影像”“心”是“心”,你不要以为是“心”在显现“影像”。 也即,你不要以为是“春天”在让百花盛开,更严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百花盛开”就是春天。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这样一解释,佛等于告诉弥勒菩萨,于“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如实观之智慧境界,不存在“此心还见此心”这个说法。 所以“诸毗钵舍”采取梵文音译,不直接翻译成“观”,我们说个“如实观”,是为了语言上的表达方便,这里面其实没有“能观”“所观”之对待。 所谓“如实观”,其实是“此心”起用时“见精映色”一体呈现之意。我一直说“见精映色”,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拿眼根作例子,其他四根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可以例知。 “呈现”即“知道”,“呈现”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你要好好体会我说这句话的意思。 再看此段解深密经下句经文。 “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此句经文是佛接着“如依善莹淸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这个所作的比喻,继续抒发阐释“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无异这个问题。 佛说,“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有异这种观点和这种观点所描述的情形,类似于铜镜显现影像时,非要把所谓所显现的影像从铜质镜面上单独离析出来给你看。 铜镜显现影像时,把所谓所显现的影像从铜质镜面上单独离析出来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此处佛说此句“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佛真实的意思是再次强调说明“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与“此心”无异,也即“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即是“此心”,因为把所谓所显现的影像从铜质镜面上单独离析出来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再看下句经文。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弥勒菩萨显然听懂了上面佛给他作的解释。听懂之后,弥勒菩萨话锋一转马上又问了佛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弥勒菩萨问,世尊,如果世间有凡夫达不到菩萨“毗钵舍那”如实观之智慧境界,他们为色阴妄想所转,执事物皆有实体皆有自性,此等凡夫心所行眼所见影像,也与“此心”无异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换个说法,弥勒菩萨此处问题,本质上就是在问,已经成就的诸佛如来心所行眼所见之影像,和还没有成就、身处五阴妄想之中的凡夫心所行眼所见之影像,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东西,究竟是不是都是那个心。 学佛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高推圣境”。“高推圣境”的人认为,一旦成就如来智,之前凡夫于五阴妄想覆蔽情况下的见闻觉知就会完全灭失,“高推圣境”的人认为,成就了的诸佛会“另起炉灶”去感知与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种见解完全是错误的。 “高推圣境”的学佛人会认为所谓的“佛国”是离开凡夫现在的世界“另起炉灶”在另外一个什么地方另有一个独立的“佛国”。这种观点真是可悲,学佛学了那么长时间不知道所谓的“佛国”其实就在你的六根里。 再看下一句佛是如何回答的。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此处佛的回答值得很多人反省和深思。 佛答复弥勒菩萨说,身处五阴妄想之中的凡夫心所行眼所见影像,与此如来藏心“亦无有异”,只不过凡夫起了转识妄想起了颠倒觉,不能如实知他们心所行眼所见影像已被转识妄想所转。 由于他们不能如实知,因此他们作颠倒解。他们于自心所现如镜现像般的影像上,起“我想”,起“我所”想,起“我想”,起“我所处的世界”想。也即,他们于自心所现如镜现像般的影像上,起“我”和“我所”之虚妄对待。“我”和“我所”之虚妄对待一起,他们就会生“六根”摄入“六尘”之虚妄之“取”。 此处佛答复弥勒菩萨“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与“此心”“ 亦无有异”,就是向弥勒菩萨确认,“此心”起用“见精映色”所现如水映像、如镜现像般如幻清净影像,是所有成就了的菩萨和没成就的凡夫共同的原始“素材”,成就了的有情于此本心所生原始“素材”不作任何“再塑造”如实观,而没有成就的凡夫会于此本心所生原始“素材”依妄想转识作“再塑造”从而起“事物各各拥自性而自持”想、从而起“事物各各有实体各各自坚固”想。 所以,诸位,“如来智”之义理甚深,甚深,大乘佛法之义理,甚深甚深。 所以,诸位,大乘佛法不是你们平常听闻到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