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时而学习之,不亦说乎!
2637001351:再来听一段。
2637001351:点赞老师,赞叹老师。
2637001351:老师的古文修为也是非凡啊。
福田梅子:张老师棒喝😊😊
8上善若水:如来正在我念念中!!!🙏🙏🙏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二十六品进行讲解。 我们前面讲到,如来不是指一个人,所以前面佛说“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妄想除尽,圆照真实之智,即是如来。所以为了进一步破除凡夫以同理心对“如来”进行拟人化之妄想,紧接着佛说了如下之偈颂。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诸以色观我 以音声寻我 彼生履邪断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下面我们逐句来解释一下这个偈颂,先看第一句。 “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此句经文,可以说是佛专门对症说给我们这些凡夫听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自身处在“我想”“人想”妄想中,我们这些凡夫一不小心就会自然而然把“我想”“人想”妄想投射到为我们讲经说法的如来身上。 也即,我们非常容易拟人化如来,因为我们自己“我想”“人想”妄想积习难改,再加上如来法身确实是起“应身”如来和我们“互动”的,所以我们非常容易把那个和我们互动的假的“应身”如来当作真如来,我们不知道其实和我们在娑婆世界互动的那个“应身”如来作个不恰当的比方其实就好比是个前台表演的木偶而已,前台表演的木偶的所有表演机关其实都掌握在后台你看不见的那个“法身”如来手里。 作个不恰当的比方,是那个你看不见的“法身”如来在支持着前台和你互动的那个“应身”如来的一举一动。 所以佛在这里强调,“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此处佛就是说,如果一个学佛人学佛不明就里,此学佛人如果把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应身如来当成是真如来,以为学佛就是要变成应身如来那个样子,那这个学佛人学佛的见地完全是走在了歧路上。此处佛说,此学佛人这样学下去这样走下去是不可能见到如来的。因为此学佛人连如来是怎么一回事儿都没搞清楚。此学人连如来是怎么一回事儿都没搞清楚,也就意味着他根本就不知道学佛是要干什么。 你连如来是怎么一回事儿都不知道,你连学佛真正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你又怎么可能成佛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金刚经里佛重复了无数次说“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是妄想,如果“我想”“人想”是妄想,那个成就最高智慧的“如来”,怎么可能是一个人呢? 如果如来不可能指的是一个人,那你又怎么能去以“音容笑貌”这样的“色”和“音声”的思维去找寻认识如来呢? 如果不以“音容笑貌”这样的“色”和“音声”的思维去找寻认识如来,那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如来呢? 金刚经第五品和我们正在讲的金刚经第二十六品佛不是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吗: “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你自己就是如来,只不过你是个冤大头你自己不知道而已。不是我吓唬你,如来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你这个冤大头。如来时时刻刻都想大喊,冤大头,你快醒醒,你就是如来,你怎么自己不认识自己呢。 如来指的是清明见闻觉知时的智慧状态,你也是见闻觉知,但你这个见闻觉知是于如来清明见闻觉知之上起了妄想,所以你自己说你是不是如来! 不是我吓唬你,你在看时,如来也在看,你在听时,如来也在听。 可是你妄想是你在看,你妄想是你在听。 妄想一灭,也没个如来也没个你啦。那个时候就是见如来啦。 是不是觉得我言语错乱所说自相矛盾? 这个事情用语言表达本来就很别扭,见如来时,无如来可见。 圆觉经云: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见如来”这个说法是个比喻,比喻的是所谓众生有情智慧的转变。 所以如果你学佛学了那么多年,还哭着喊着要找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的如来,如果你学佛学了那么多年,还哭着喊着要找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如来,那对不起,学了那么多年佛你连佛家的门朝哪儿开到现在都没搞清楚。 这不是我在批评你,这是佛在批评你。 佛在此处不是明确说了吗,“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华严经有云: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se界宫殿。若无se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就不逐句给大家解释了,我们择其要点给大家解释一下。 看这段经文的第一句。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看到没有,如来智慧在每一个有情每一个念念中,所以此处佛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本俱如来智慧却无法亲身体证到,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妄想颠倒执著”,就如楞严经所说,我们凡夫六根的见闻觉知是“粘妄发光”,我们凡夫的六根见闻觉知虽然自性光明一分不少,但由于掺杂了妄想,所以我们凡夫见闻觉知时自己体证不到我们真如自性妙德莹然那份本俱清净。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此句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本俱之“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我们,只不过如来智为颠倒妄想所覆蔽令我们无法得见,一旦妄想消息,我们本俱的“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然就会自我显现。 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如来和我们凡夫之间就隔了一层薄薄的妄想,凡夫妄想一旦消息出清,凡夫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凡夫原来自己一直是如来。 在接下来下面的经文中,佛此处说法把如来广大法身比喻成“大经卷”,说“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 也即是,我们每一个自以为是的凡夫有情都好比是一粒微尘,因为我们以“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作茧自缚,我们一旦被妄想笼罩,我们本俱的广大法身即无法自我舒展,因此凡夫的见闻觉知多有局限,所以楞严经里佛说我们凡夫“听不出声。见不超se。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因此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非常狭窄,相比于我们本俱的广大如来法身,身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之中的凡夫所能见闻觉知的所谓的时空简直就是一粒微尘。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无边宝藏一样的如来智慧等待开发,开发的关键就是明正法如法修行从而息妄想。 佛接着说,此时比如有一人智慧明达,他见如此广大无边智慧因凡夫各各之妄想被蒙蔽,令凡夫明明有此智慧却无法受用,如大经卷被尘封于一一微尘中,此人“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 此处佛说的“智慧明达”之人,比喻的即是如来本尊。 佛最后说: “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所以,“如来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所以凡夫明明具足如来智慧却无法受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凡夫有妄想执著。执著什么?首先执著“人我”,有“我想”“人想”,其次执著“法有我性”,执著事物各有自性各有实体。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那么“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方法也很简单,“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也即你给众生讲般若波罗蜜,告诉他们“人法二无我”,众生通达般若波罗蜜之后,再如法修行,妄想自然会消息,妄想消息,如来无量智慧自然自我显现亲证。 见如来,正是要破除“人有我”妄想和“法有我性”妄想,所以你如果以色观如来,以音声寻如来,你当然是走在了邪路上,不能见如来。 回到金刚经本身。 下面接着看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此偈颂的下一句。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佛此句是说,那个总持一切的佛性,即是导师法身。什么叫总持一切的佛性?总持一切的佛性换个说法就是那个能生万法的“生机”。此“生机”抽象无可譬拟,了无影踪,但换个说法此“生机”又具体比比皆是,因为所生之物即是“生机”之体现。 “性”字,通“生”,义:生命,生机。 所以佛性,即总持一切能生万法之“生机”。 佛性,真如,如来,法身,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有时为了显得更和蔼可亲,我们有时又称如来为世尊、导师等,因为如来之“生机”它能自动随众生心而说法,教化众生。 所以真通透了,你就知道经里我们口口声声称呼的那个“世尊”并不是指一个人。没通透的时候,你把它想象成一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导师恭敬尊敬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最终你需要从“没通透”状态过渡到“通透”状态。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我们所引用的这部分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比较长,我们就不一一逐句解释了,我们从中选择一些和我们当前讨论话题有紧密关系的部分来作解释。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我们此处所引用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第一段,文殊师利菩萨向舍利弗强调,般若波罗蜜之正智的核心就是“人无我”“法无我性”,无“我”“我所”之对待,文殊师利菩萨说,因此,“菩提之相”,“无能知者”。“无能知者”,自然亦无所知之法,所以,“菩提之相”,“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无证无知无形无相”,那怎么可能会有个得菩提者呢?也即此处“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所以我们之前说,成佛之时,无佛可成,见如来时,无如来可见。 可是听文殊师利菩萨这么说,听文殊师利菩萨说最终没有一个得菩提者,只有声闻乘智慧的舍利弗不能理解了,舍利弗反问文殊师利菩萨,“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也即,舍利弗反问文殊师利菩萨,你说最终没有一个得菩提者,佛于法界,难道没有证得无上菩提吗? 听了舍利弗这样的反问,文殊师利菩萨从容应答道,舍利弗,佛于法界,不证无上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尊即是法界”,“法界之相即是菩提”,因此无“以法界证法界”之说,因此无“世尊证菩提”之说。 所以诸位,大乘佛法甚深,甚深。 世尊即是法界,世尊可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和蔼老人。 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和蔼老人,是真正的法界之世尊,为了更好的教化你又不吓着你,所幻化出来的“应身”。 试想一下,如果虚空中突然有声音和你说话,你肯定会吓一跳,所以为了不让你害怕,又能和你交流,法界之世尊以“人”之音容笑貌幻化出“应身”来和大家互动为大家说法。 “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这句经文是说,每个众生有情本来就是如来本俱如来广大智慧,但这些众生有情起了转识妄想,此转识妄想反而约束了众生有情本俱的如来智慧之显现,令众生有情与自己本俱的如来智慧无法得见。 此即此处“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此处“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之“所识”之“识”,指的是妄想转识。 所以大乘佛法核心的关键就是要息灭妄想,所以大乘佛法修行的本质不是要去全新的建立,大乘佛法修行的本质其实是息灭妄想从而“复原”。 此即古德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诸位,听完我们此次金刚经第二十六品的讲解,如来在哪里这个问题你现在有点线索没有? 诸位,诸位,如来没在别处,如来正在你念念中。
2637001351:时而学习之,不亦说乎!
2637001351:再来听一段。
2637001351:点赞老师,赞叹老师。
2637001351:老师的古文修为也是非凡啊。
福田梅子:张老师棒喝😊😊
8上善若水:如来正在我念念中!!!🙏🙏🙏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二十六品进行讲解。 我们前面讲到,如来不是指一个人,所以前面佛说“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妄想除尽,圆照真实之智,即是如来。所以为了进一步破除凡夫以同理心对“如来”进行拟人化之妄想,紧接着佛说了如下之偈颂。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诸以色观我 以音声寻我 彼生履邪断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下面我们逐句来解释一下这个偈颂,先看第一句。 “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此句经文,可以说是佛专门对症说给我们这些凡夫听的,因为我们这些凡夫自身处在“我想”“人想”妄想中,我们这些凡夫一不小心就会自然而然把“我想”“人想”妄想投射到为我们讲经说法的如来身上。 也即,我们非常容易拟人化如来,因为我们自己“我想”“人想”妄想积习难改,再加上如来法身确实是起“应身”如来和我们“互动”的,所以我们非常容易把那个和我们互动的假的“应身”如来当作真如来,我们不知道其实和我们在娑婆世界互动的那个“应身”如来作个不恰当的比方其实就好比是个前台表演的木偶而已,前台表演的木偶的所有表演机关其实都掌握在后台你看不见的那个“法身”如来手里。 作个不恰当的比方,是那个你看不见的“法身”如来在支持着前台和你互动的那个“应身”如来的一举一动。 所以佛在这里强调,“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此处佛就是说,如果一个学佛人学佛不明就里,此学佛人如果把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应身如来当成是真如来,以为学佛就是要变成应身如来那个样子,那这个学佛人学佛的见地完全是走在了歧路上。此处佛说,此学佛人这样学下去这样走下去是不可能见到如来的。因为此学佛人连如来是怎么一回事儿都没搞清楚。此学人连如来是怎么一回事儿都没搞清楚,也就意味着他根本就不知道学佛是要干什么。 你连如来是怎么一回事儿都不知道,你连学佛真正是要干什么都不知道,你又怎么可能成佛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金刚经里佛重复了无数次说“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是妄想,如果“我想”“人想”是妄想,那个成就最高智慧的“如来”,怎么可能是一个人呢? 如果如来不可能指的是一个人,那你又怎么能去以“音容笑貌”这样的“色”和“音声”的思维去找寻认识如来呢? 如果不以“音容笑貌”这样的“色”和“音声”的思维去找寻认识如来,那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如来呢? 金刚经第五品和我们正在讲的金刚经第二十六品佛不是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吗: “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你自己就是如来,只不过你是个冤大头你自己不知道而已。不是我吓唬你,如来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你这个冤大头。如来时时刻刻都想大喊,冤大头,你快醒醒,你就是如来,你怎么自己不认识自己呢。 如来指的是清明见闻觉知时的智慧状态,你也是见闻觉知,但你这个见闻觉知是于如来清明见闻觉知之上起了妄想,所以你自己说你是不是如来! 不是我吓唬你,你在看时,如来也在看,你在听时,如来也在听。 可是你妄想是你在看,你妄想是你在听。 妄想一灭,也没个如来也没个你啦。那个时候就是见如来啦。 是不是觉得我言语错乱所说自相矛盾? 这个事情用语言表达本来就很别扭,见如来时,无如来可见。 圆觉经云: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见如来”这个说法是个比喻,比喻的是所谓众生有情智慧的转变。 所以如果你学佛学了那么多年,还哭着喊着要找那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的如来,如果你学佛学了那么多年,还哭着喊着要找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如来,那对不起,学了那么多年佛你连佛家的门朝哪儿开到现在都没搞清楚。 这不是我在批评你,这是佛在批评你。 佛在此处不是明确说了吗,“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华严经有云: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所谓。书写大铁围山中事。量等大铁围山。书写大地中事。量等大地。书写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书写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须弥山。若地天宫殿。若欲界空居天宫殿。若se界宫殿。若无se界宫殿。一一书写。其量悉等。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这段经文比较长,我们就不逐句给大家解释了,我们择其要点给大家解释一下。 看这段经文的第一句。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看到没有,如来智慧在每一个有情每一个念念中,所以此处佛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本俱如来智慧却无法亲身体证到,就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妄想颠倒执著”,就如楞严经所说,我们凡夫六根的见闻觉知是“粘妄发光”,我们凡夫的六根见闻觉知虽然自性光明一分不少,但由于掺杂了妄想,所以我们凡夫见闻觉知时自己体证不到我们真如自性妙德莹然那份本俱清净。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此句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本俱之“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一刻也不曾离开过我们,只不过如来智为颠倒妄想所覆蔽令我们无法得见,一旦妄想消息,我们本俱的“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自然就会自我显现。 所以大家看到没有,如来和我们凡夫之间就隔了一层薄薄的妄想,凡夫妄想一旦消息出清,凡夫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凡夫原来自己一直是如来。 在接下来下面的经文中,佛此处说法把如来广大法身比喻成“大经卷”,说“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 也即是,我们每一个自以为是的凡夫有情都好比是一粒微尘,因为我们以“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作茧自缚,我们一旦被妄想笼罩,我们本俱的广大法身即无法自我舒展,因此凡夫的见闻觉知多有局限,所以楞严经里佛说我们凡夫“听不出声。见不超se。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因此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非常狭窄,相比于我们本俱的广大如来法身,身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之中的凡夫所能见闻觉知的所谓的时空简直就是一粒微尘。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无边宝藏一样的如来智慧等待开发,开发的关键就是明正法如法修行从而息妄想。 佛接着说,此时比如有一人智慧明达,他见如此广大无边智慧因凡夫各各之妄想被蒙蔽,令凡夫明明有此智慧却无法受用,如大经卷被尘封于一一微尘中,此人“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 此处佛说的“智慧明达”之人,比喻的即是如来本尊。 佛最后说: “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所以,“如来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所以凡夫明明具足如来智慧却无法受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凡夫有妄想执著。执著什么?首先执著“人我”,有“我想”“人想”,其次执著“法有我性”,执著事物各有自性各有实体。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那么“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方法也很简单,“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也即你给众生讲般若波罗蜜,告诉他们“人法二无我”,众生通达般若波罗蜜之后,再如法修行,妄想自然会消息,妄想消息,如来无量智慧自然自我显现亲证。 见如来,正是要破除“人有我”妄想和“法有我性”妄想,所以你如果以色观如来,以音声寻如来,你当然是走在了邪路上,不能见如来。 回到金刚经本身。 下面接着看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此偈颂的下一句。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佛此句是说,那个总持一切的佛性,即是导师法身。什么叫总持一切的佛性?总持一切的佛性换个说法就是那个能生万法的“生机”。此“生机”抽象无可譬拟,了无影踪,但换个说法此“生机”又具体比比皆是,因为所生之物即是“生机”之体现。 “性”字,通“生”,义:生命,生机。 所以佛性,即总持一切能生万法之“生机”。 佛性,真如,如来,法身,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有时为了显得更和蔼可亲,我们有时又称如来为世尊、导师等,因为如来之“生机”它能自动随众生心而说法,教化众生。 所以真通透了,你就知道经里我们口口声声称呼的那个“世尊”并不是指一个人。没通透的时候,你把它想象成一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导师恭敬尊敬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最终你需要从“没通透”状态过渡到“通透”状态。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 我们所引用的这部分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比较长,我们就不一一逐句解释了,我们从中选择一些和我们当前讨论话题有紧密关系的部分来作解释。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我们此处所引用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第一段,文殊师利菩萨向舍利弗强调,般若波罗蜜之正智的核心就是“人无我”“法无我性”,无“我”“我所”之对待,文殊师利菩萨说,因此,“菩提之相”,“无能知者”。“无能知者”,自然亦无所知之法,所以,“菩提之相”,“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无证无知无形无相”,那怎么可能会有个得菩提者呢?也即此处“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所以我们之前说,成佛之时,无佛可成,见如来时,无如来可见。 可是听文殊师利菩萨这么说,听文殊师利菩萨说最终没有一个得菩提者,只有声闻乘智慧的舍利弗不能理解了,舍利弗反问文殊师利菩萨,“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也即,舍利弗反问文殊师利菩萨,你说最终没有一个得菩提者,佛于法界,难道没有证得无上菩提吗? 听了舍利弗这样的反问,文殊师利菩萨从容应答道,舍利弗,佛于法界,不证无上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尊即是法界”,“法界之相即是菩提”,因此无“以法界证法界”之说,因此无“世尊证菩提”之说。 所以诸位,大乘佛法甚深,甚深。 世尊即是法界,世尊可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和蔼老人。 那个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和蔼老人,是真正的法界之世尊,为了更好的教化你又不吓着你,所幻化出来的“应身”。 试想一下,如果虚空中突然有声音和你说话,你肯定会吓一跳,所以为了不让你害怕,又能和你交流,法界之世尊以“人”之音容笑貌幻化出“应身”来和大家互动为大家说法。 “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这句经文是说,每个众生有情本来就是如来本俱如来广大智慧,但这些众生有情起了转识妄想,此转识妄想反而约束了众生有情本俱的如来智慧之显现,令众生有情与自己本俱的如来智慧无法得见。 此即此处“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此处“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之“所识”之“识”,指的是妄想转识。 所以大乘佛法核心的关键就是要息灭妄想,所以大乘佛法修行的本质不是要去全新的建立,大乘佛法修行的本质其实是息灭妄想从而“复原”。 此即古德所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诸位,听完我们此次金刚经第二十六品的讲解,如来在哪里这个问题你现在有点线索没有? 诸位,诸位,如来没在别处,如来正在你念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