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可以出专集吗?老师。
2637001351:给老师点赞。
2637001351:手稿没有,有点可惜
2637001351:谢谢老师
2637001351:谢谢老师。
137xxxx5049:老师辛苦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们回到金刚经第十四品主经文。 我们上次讲到了金刚经第十四品下面这段经文。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我们上次解释了,此处“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之“有情”,指的就是“众生有情”的本义,指的就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我们这样判定此处“有情”意思的依据很明了,即是“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这句经文,是紧接着上句“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一口气说下来。既然说“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那此“有情”只可能作“众生有情”的本义“不同的生命个体”解,比如作“善男子善女人”解。 那么这句“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佛是在强调,平时说法时言语中提到的类似“善男子善女人”,其实并非实有凡夫理解意义上的“善男子善女人”,佛说法时只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妄想习惯姑且这么说罢了,心存“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样的想法,都是凡夫的虚妄妄想罢了,此即“诸有情想。即是非想”。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样的想法是妄想呢? 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曾说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我们把文殊师利菩萨这段偈语给大家逐句解释一下。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此句即是我们之前在第89期音频讲过的“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也即,真如自性妙德莹然,会于六根本然清净起用,从而“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 此“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即是所谓“众生有情”之本来面目。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此句是说,你在你本然的自性光明上,妄想起,再“头上安头”那么一“照”,一“照”必然有“有所照”相对待,这样“能照”“所照”的虚妄对待一生,真如自性妙德莹然的样子就亡失了。 此处的“照”比喻的就是金刚经中的“我想”。比如于清净“见精映色”,你一念无明无端而起,突然产生了“我在看”“有个东西被我看见了”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看下一句。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这个咱们以前也讲过了对吧,就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就是关于“虚空”的妄想,是一切妄想的起始,也即关于“空间”的妄想,是一切妄想之母。所以我们前面也讲了,“五浊”之中,“劫浊”排在首位,要“劫浊”先起,后面的“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各浊起才有所因。 “劫浊”的本质说的就是关于“空间”的妄想,所以我之前说你是被关于“虚空”的妄想“劫持”在了天地间。 如果“空间”都是妄想出来的,你执以为己的肉身自然也是妄想出来的,所以金刚经第十品说“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如果每个众生有情的肉体是妄想建立的,此所谓的“众生有情”又各各以何身安身立命呢?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体会。 看下一句。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此句是说,经你一“想”一“转”,“色受想行识”五阴层叠而起,本来清净本然如幻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一下子被诸根体验及经验之间的关联,妄想成了“山河大地”。 此即“想澄成国土”。 而此“山河大地”尘相一出, “根尘相偶”之“根”必然起,也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即,此“山河大地”尘相一出,“我想”“人想”必然起,“我能看”“我能听”那种感觉必然起。 而所有的“六根”摄取“六尘”之体验,必然都会归趣到那个统一不变的“我”这里。也即,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无论哪一识起用,第六识意识必然都会“同时同境”伴随,而第六识“意识”,未成就“觉悟”之前,始终为“我想”之“阿陀那识”所染。 此即“知觉乃众生”。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众生有情”是这么来的,所以所谓的“众生有情”,是于清净本然如幻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之上,起“内”“外”妄想而来的。 内妄想,即是“我想”妄想,外妄想,即是“我所”妄想。 关于这个于“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之上,凡夫是如何一下生起了“内”“外”两个妄想,我们在第107期音频“悟众法和合共成此身”那部分内容里结合具体事例已经作了详细的解释,不明了的同学可以折返回去重新再去听一下第107期音频。 再看下一句。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此句是说,凡夫鼠目寸光。凡夫妄想所成那种“空间的感觉”,其实就是所谓凡夫眼前的一片光影而已。而凡夫之眼前一片光影,与成就大觉之诸佛佛眼所见相比,就如汪洋大海里的一个小水泡一样。而佛眼所见就是你的本心。 就如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此处注意,此句楞严经之“空性”,指的就是凡夫那种“虚空”之“空间的感觉”。凡夫“空间的感觉”即是妄想,所以此处说“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 楞严经此句经文出现的“空性”这个表达,提醒了我们,经用词非常小心严谨,我们理解经也要非常小心。当我们要表达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不真实时,我们一般说“无自性”、“自性空”、“性空”。 一般你不要随意把“性空”这个词颠倒顺序表达为“空性”,因为从楞严经这里很显然可以看出,“空性”表达凡夫那种“虚空”之“空间的感觉”。为了便于大家高效率的沟通,佛学像其他任何一个学科一样,有自己的一套专用术语,我们每个学佛的人交流的时候,尽量遵从佛学的这套“专用术语”规范,不然佛学的交流有时会堕落为毫无意义的鸡同鸭讲之“名言”之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一旦我们摆脱妄想之束缚,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本心是非常丰富广大的,所以此处楞严经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再看下一句。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此句经文是说,如微尘那么多的所谓有漏国土,皆是以“虚空”妄想为因而生,也即所有的十方国土,必须是“空间”之妄想先建立起来,然后这些国土才能各各建立。如果妄想息灭,“虚空”本不是“虚空”,那所谓的“三界”更是无从安立。 经过我们对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这段偈颂的解释,你大概明白所谓的“众生有情”是怎么一回事儿了吗? 我们下面再来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让大家进一步确信什么是“知觉乃众生”。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于二。楞伽王。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于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着。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楞伽经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 此句是佛对楞伽王说,诸佛境界皆离分别,一切分别戏论所不能及,一切涉及“色相”联想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唯佛智能证。而为了众生也能出离妄想达于常乐我净之如来智,佛不得不利用凡夫的语言演说佛法。 看下句。 “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 此句佛说,“我我所”妄想相除尽无余之“智”,即名“如来”。所以“如来”不是指某个人也不是指某种相,“如来”的本质是“我我所”妄想相除尽无余之“智”。既然如来“智为身”,所以于“如来”之名号,凡夫不可分别取着生妄想相,凡夫不能以着“我人众生”妄想相之分别观察,来思维想象何谓“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下句。 “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 此句经文是说,为什么说“如来智”不是“分别”所能认知的呢?因为所谓的“分别”,即是“取色形相”,所谓“分别”,即是“览法成根”,所谓“分别”,即是因境界起意识,而如来智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如来智无“我我所”妄想,所以如来智,一切“能分别所分别”之意识心皆不能体认。 再看下一句。 “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 大家还记得我们上面刚刚引用过的楞严经里文殊菩萨的偈颂吧,“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即,所谓的“众生有情”,是于清净本然如幻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之上,起“内”“外”妄想而来的。内妄想,即是“我想”妄想,外妄想,即是“我所”妄想。 所以,知觉乃众生,你起“能分别所分别”妄想,你起“自我意识”想,形态各异之生命“有情想”妄想就升起了。 此句楞伽经经文佛告诉楞伽王说,其实所谓的“众生有情”,就好像“壁上彩画众生”一样,“无有觉知”。此处“无有觉知”指的是无“能觉”“所觉”之对待,无“能知”“所知”之对待。也即,所谓“众生有情”那种“我能认知”“有所认知”的感觉是妄想。 既然世间众生“无有觉知”,自然无“能受”“所受”,既然世间众生无“能受”“所受”,那又何来造业之人?那又何来受报之人? 大家这里要注意,此处“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之“无有觉知”,指的是“人无我”“法无我性”,也即此处“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之“无有觉知”,指的是金刚经里的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此处“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之“无有觉知”指的并不是一切断灭。我们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无有断灭。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此句是说,只要第六识“意识”灭,第七识“末那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然会灭。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相伴而灭,“眼耳鼻舌身”前五根应时清净。 此时拿耳根为例,比如你是一个善男子,你正在和一个善女人说话,此时善女人说话之女声与你自己说话之男声,全部是自心所现,全部是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此时你不会再以为女声是对面善女人说话时喉部声带震动所发出的,此时男声你也不会再以为是本人说话时喉部声带震动所发出的。此时一切皆是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此时一切皆是“自心现受用”,所以此时“无闻无说”。 佛怕你于“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这样的说法不敢相信仍有疑惑,佛又进一步确认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也即,佛又作了一个让凡夫觉得难解难信的比喻,佛说,世间众生,其实犹如幻师所幻化人,也即,佛说,世间众生执以为我的色身自体,其实皆如幻无有实体,此幻即真实,此幻时刻又在变化。 维摩诘经有云,“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 而凡夫外道于此“众生犹如变化”之说辞无法了达。 再看下句经文。 “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于二。” 此句即是佛说完上述凡夫难信难解之譬喻之后,对楞伽王又再作声明和警告,此句经文其言自明,无须解释。 再看下句经文。 “楞伽王。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于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着。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 这句经文佛比喻得真好,“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于山谷中自闻其响。”这些比喻我就不过多解释了,大家自行默默体会默默领会。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成就了的人反观自己的身体如“灯下影”。 如来智,非法,非非法。凡夫“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2637001351:可以出专集吗?老师。
2637001351:给老师点赞。
2637001351:手稿没有,有点可惜
2637001351:谢谢老师
2637001351:谢谢老师。
137xxxx5049:老师辛苦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们回到金刚经第十四品主经文。 我们上次讲到了金刚经第十四品下面这段经文。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我们上次解释了,此处“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之“有情”,指的就是“众生有情”的本义,指的就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我们这样判定此处“有情”意思的依据很明了,即是“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这句经文,是紧接着上句“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一口气说下来。既然说“为诸有情作义利故。应当如是弃舍布施”,那此“有情”只可能作“众生有情”的本义“不同的生命个体”解,比如作“善男子善女人”解。 那么这句“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佛是在强调,平时说法时言语中提到的类似“善男子善女人”,其实并非实有凡夫理解意义上的“善男子善女人”,佛说法时只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妄想习惯姑且这么说罢了,心存“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样的想法,都是凡夫的虚妄妄想罢了,此即“诸有情想。即是非想”。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样的想法是妄想呢? 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曾说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我们把文殊师利菩萨这段偈语给大家逐句解释一下。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此句即是我们之前在第89期音频讲过的“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也即,真如自性妙德莹然,会于六根本然清净起用,从而“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 此“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即是所谓“众生有情”之本来面目。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此句是说,你在你本然的自性光明上,妄想起,再“头上安头”那么一“照”,一“照”必然有“有所照”相对待,这样“能照”“所照”的虚妄对待一生,真如自性妙德莹然的样子就亡失了。 此处的“照”比喻的就是金刚经中的“我想”。比如于清净“见精映色”,你一念无明无端而起,突然产生了“我在看”“有个东西被我看见了”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看下一句。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这个咱们以前也讲过了对吧,就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就是关于“虚空”的妄想,是一切妄想的起始,也即关于“空间”的妄想,是一切妄想之母。所以我们前面也讲了,“五浊”之中,“劫浊”排在首位,要“劫浊”先起,后面的“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各浊起才有所因。 “劫浊”的本质说的就是关于“空间”的妄想,所以我之前说你是被关于“虚空”的妄想“劫持”在了天地间。 如果“空间”都是妄想出来的,你执以为己的肉身自然也是妄想出来的,所以金刚经第十品说“彼之自体。如来说非彼体故名自体。非以彼体故名自体。” 如果每个众生有情的肉体是妄想建立的,此所谓的“众生有情”又各各以何身安身立命呢?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体会。 看下一句。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此句是说,经你一“想”一“转”,“色受想行识”五阴层叠而起,本来清净本然如幻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一下子被诸根体验及经验之间的关联,妄想成了“山河大地”。 此即“想澄成国土”。 而此“山河大地”尘相一出, “根尘相偶”之“根”必然起,也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即,此“山河大地”尘相一出,“我想”“人想”必然起,“我能看”“我能听”那种感觉必然起。 而所有的“六根”摄取“六尘”之体验,必然都会归趣到那个统一不变的“我”这里。也即,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无论哪一识起用,第六识意识必然都会“同时同境”伴随,而第六识“意识”,未成就“觉悟”之前,始终为“我想”之“阿陀那识”所染。 此即“知觉乃众生”。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众生有情”是这么来的,所以所谓的“众生有情”,是于清净本然如幻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之上,起“内”“外”妄想而来的。 内妄想,即是“我想”妄想,外妄想,即是“我所”妄想。 关于这个于“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之上,凡夫是如何一下生起了“内”“外”两个妄想,我们在第107期音频“悟众法和合共成此身”那部分内容里结合具体事例已经作了详细的解释,不明了的同学可以折返回去重新再去听一下第107期音频。 再看下一句。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此句是说,凡夫鼠目寸光。凡夫妄想所成那种“空间的感觉”,其实就是所谓凡夫眼前的一片光影而已。而凡夫之眼前一片光影,与成就大觉之诸佛佛眼所见相比,就如汪洋大海里的一个小水泡一样。而佛眼所见就是你的本心。 就如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此处注意,此句楞严经之“空性”,指的就是凡夫那种“虚空”之“空间的感觉”。凡夫“空间的感觉”即是妄想,所以此处说“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 楞严经此句经文出现的“空性”这个表达,提醒了我们,经用词非常小心严谨,我们理解经也要非常小心。当我们要表达事物各各自持之“自性”不真实时,我们一般说“无自性”、“自性空”、“性空”。 一般你不要随意把“性空”这个词颠倒顺序表达为“空性”,因为从楞严经这里很显然可以看出,“空性”表达凡夫那种“虚空”之“空间的感觉”。为了便于大家高效率的沟通,佛学像其他任何一个学科一样,有自己的一套专用术语,我们每个学佛的人交流的时候,尽量遵从佛学的这套“专用术语”规范,不然佛学的交流有时会堕落为毫无意义的鸡同鸭讲之“名言”之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一旦我们摆脱妄想之束缚,你就会发现我们的本心是非常丰富广大的,所以此处楞严经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再看下一句。 “有漏微尘国 皆从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此句经文是说,如微尘那么多的所谓有漏国土,皆是以“虚空”妄想为因而生,也即所有的十方国土,必须是“空间”之妄想先建立起来,然后这些国土才能各各建立。如果妄想息灭,“虚空”本不是“虚空”,那所谓的“三界”更是无从安立。 经过我们对楞严经中文殊师利法王子这段偈颂的解释,你大概明白所谓的“众生有情”是怎么一回事儿了吗? 我们下面再来引用一段楞伽经的经文,让大家进一步确信什么是“知觉乃众生”。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于二。楞伽王。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于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着。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楞伽经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 此句是佛对楞伽王说,诸佛境界皆离分别,一切分别戏论所不能及,一切涉及“色相”联想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唯佛智能证。而为了众生也能出离妄想达于常乐我净之如来智,佛不得不利用凡夫的语言演说佛法。 看下句。 “以无相智说名如来。是故如来以智为体。智为身故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 此句佛说,“我我所”妄想相除尽无余之“智”,即名“如来”。所以“如来”不是指某个人也不是指某种相,“如来”的本质是“我我所”妄想相除尽无余之“智”。既然如来“智为身”,所以于“如来”之名号,凡夫不可分别取着生妄想相,凡夫不能以着“我人众生”妄想相之分别观察,来思维想象何谓“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下句。 “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 此句经文是说,为什么说“如来智”不是“分别”所能认知的呢?因为所谓的“分别”,即是“取色形相”,所谓“分别”,即是“览法成根”,所谓“分别”,即是因境界起意识,而如来智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如来智无“我我所”妄想,所以如来智,一切“能分别所分别”之意识心皆不能体认。 再看下一句。 “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 大家还记得我们上面刚刚引用过的楞严经里文殊菩萨的偈颂吧,“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即,所谓的“众生有情”,是于清净本然如幻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之上,起“内”“外”妄想而来的。内妄想,即是“我想”妄想,外妄想,即是“我所”妄想。 所以,知觉乃众生,你起“能分别所分别”妄想,你起“自我意识”想,形态各异之生命“有情想”妄想就升起了。 此句楞伽经经文佛告诉楞伽王说,其实所谓的“众生有情”,就好像“壁上彩画众生”一样,“无有觉知”。此处“无有觉知”指的是无“能觉”“所觉”之对待,无“能知”“所知”之对待。也即,所谓“众生有情”那种“我能认知”“有所认知”的感觉是妄想。 既然世间众生“无有觉知”,自然无“能受”“所受”,既然世间众生无“能受”“所受”,那又何来造业之人?那又何来受报之人? 大家这里要注意,此处“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之“无有觉知”,指的是“人无我”“法无我性”,也即此处“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之“无有觉知”,指的是金刚经里的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此处“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之“无有觉知”指的并不是一切断灭。我们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之“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无有断灭。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诸法亦然无闻无说”,此句是说,只要第六识“意识”灭,第七识“末那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然会灭。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相伴而灭,“眼耳鼻舌身”前五根应时清净。 此时拿耳根为例,比如你是一个善男子,你正在和一个善女人说话,此时善女人说话之女声与你自己说话之男声,全部是自心所现,全部是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此时你不会再以为女声是对面善女人说话时喉部声带震动所发出的,此时男声你也不会再以为是本人说话时喉部声带震动所发出的。此时一切皆是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此时一切皆是“自心现受用”,所以此时“无闻无说”。 佛怕你于“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诸法亦然无闻无说”这样的说法不敢相信仍有疑惑,佛又进一步确认说,“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凡夫外道不能了达”。也即,佛又作了一个让凡夫觉得难解难信的比喻,佛说,世间众生,其实犹如幻师所幻化人,也即,佛说,世间众生执以为我的色身自体,其实皆如幻无有实体,此幻即真实,此幻时刻又在变化。 维摩诘经有云,“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 而凡夫外道于此“众生犹如变化”之说辞无法了达。 再看下句经文。 “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著于二。” 此句即是佛说完上述凡夫难信难解之譬喻之后,对楞伽王又再作声明和警告,此句经文其言自明,无须解释。 再看下句经文。 “楞伽王。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于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着。此亦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 这句经文佛比喻得真好,“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于山谷中自闻其响。”这些比喻我就不过多解释了,大家自行默默体会默默领会。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成就了的人反观自己的身体如“灯下影”。 如来智,非法,非非法。凡夫“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