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还是需要老师点拨。
2637001351:多了好多遍,也是似懂非懂。
2637001351:25品了。
墨子已成佛:维摩诘居士就是不如佛 幻师幻化之人也是真人 无烟之火现在到处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五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下面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度脱诸有情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无少有情如来度者。善现。若有有情如来度者。如来即应有其我执。有有情执。有命者执。有士夫执。有补特伽罗等执。善现。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善现。愚夫异生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 我们在讲解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时就说过,金刚经自第二十二品开始节奏起了明显的变化,金刚经自第二十二品开始就进入了全经的收尾阶段,因为你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金刚经第二十二品之后包括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本身,佛和须菩提讨论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金刚经较前部分佛和须菩提讨论内容的重复和总结。 金刚经第二十五品也一样,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其实没有发起讨论新的话题,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其实是对金刚经前面已经讨论过的“度有情而又不能有有情想转”这个问题的重复和总结。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度有情而又不能有有情想转”这个问题最初在金刚经第三品时佛就和须菩提讨论过一次。 金刚经第三品有云: “佛言。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所有诸有情有情摄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乃至有情界施设所施设。如是一切。我当皆令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无量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从以上第三品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在金刚经一开始佛就已经给须菩提讲过了,就是“诸有发趣菩萨乘者”,既要发“一切众生誓愿度”的大悲心去各种方便普度无量有情,但菩萨普度无量有情的同时智慧上又不能有“有情想转”,因为菩萨要是有“有情想转”,菩萨要是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转,则不名菩萨。没有丝毫的“我人众生寿者”想,没有丝毫的“我”“我所”对待之有为法,才是真正“发趣菩萨乘者”。 由于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所以佛开宗明义在金刚经一开始第三品就已经给须菩提阐释了这个要点。 那么到了金刚经第十七品,佛又向须菩提再次强调了菩萨不能有“有情想转”这个问题。 金刚经第十七品有云: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灭度无量有情。是则不应说名菩萨。何以故。善现。颇有少法名菩萨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金刚经行文至第二十五品,佛在金刚经进入尾声阶段再次向须菩提强调,虽然菩萨要发“一切众生誓愿度”的大悲心去各种方便普度无量有情,但菩萨普度无量有情的同时智慧上又不能有“有情想转”,智慧上不能有“我度众生”想。因为菩萨一旦有“有情想转”作“我度众生”想,就说明此菩萨还不明白“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皆是不实妄想,因为菩萨一旦有“有情想转”作“我度众生”想,就说明此菩萨还不明白所谓“有情”其实非“有情”故名“有情”。 菩萨若有“有情想转”作“我度众生”想,就说明此有“有情想转”作“我度众生”想之菩萨“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还没有除尽。 菩萨在度有情时尚不能有“有情想转”尚不能作“我度众生”想,何况如来呢?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五品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度脱诸有情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无少有情如来度者。善现。若有有情如来度者。如来即应有其我执。有有情执。有命者执。有士夫执。有补特伽罗等执。” 这一句经文是佛自问自答。 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如来有我当度脱有情众生这样的想法吗?佛提出问题后这次没有让须菩提回答,而是自问自答教导须菩提说,须菩提啊,你不能作“如来有我当度脱有情众生这样的想法”这种认识。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众生有情,其实是身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之中的凡夫妄想计着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凡夫以为的那种有情生命形态,所以说“无少有情如来度者”。 佛接着说,须菩提啊,如果如来也和凡夫一样认为各种生命形态的众生有情都是真实的、需要如来度,那如来就和凡夫一样应该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实际的情况是如来当然没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因为“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皆是颠倒妄想并非真实。 所以金刚经第三品、第十七品和此处第二十五品,佛重复三次谈了一个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世界观,即是,“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也就是说,你亲爱的妻子也好,可爱的儿子也好,佛告诉你他们的音容笑貌可亲可爱,皆是你于“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中妄想投射建立起来的,佛说其实所谓的“有情”,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当然我们前面也已经讲过了,虽说所谓的“有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但佛家的世界观也并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说“有情”一切虚无,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不是说了吗,“善现。彼非有情。非不有情。” 也即,所谓的“有情”仅仅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而已,你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完全不存在。 那“众生有情”于诸佛佛眼中,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样貌存在的呢?也即,诸佛以佛眼,是如何观于“有情众生”的呢? 下面这段维摩诘经的经文我们前面好像给大家引用过,我们在此处再重复引用一下。 维摩诘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se界se。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你看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中说法的风格就是这样,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所以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中说法,曾把我们金刚经中的主角须菩提给吓得落荒而逃。 我来为大家再简要解释一下维摩诘经中这段关于“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的经文。 先看第一小段。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此段经文是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菩萨云何观于众生”。也即,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既然菩萨要度众生,在度的过程中菩萨应该如何看待众生。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维摩诘居士回答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观于众生,就如同幻师见所幻化出来的人。维摩诘居士这个比喻,其实就是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就好像诸物性空一样,所谓的有情众生其实也并无各各自持之真实色身自体,众生出现于菩萨的眼根影像中,就如同幻师见所幻人一样。 维摩诘居士在作了“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这个比喻来比喻菩萨观于众生的情形之后,维摩诘居士又接连作了几个类似的比喻,也即,“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水上泡”等等。这几个比喻和“譬如幻师。见所幻人”那个比喻一样,都是指出于菩萨如实观中,众生并无各各自持之真实色身自体,众生身形其实幻如水中月、如镜中映像、如热时阳焰。 说到没有生命的物体时,比如桌子板凳,给大家说事物都无各各自持之自性,大家还好接受一点,但一旦给大家说大家身边活生生的、情真意切的人其实也都无真实的色身自体、其实也都是“诸法空相”,我相信大家心里一定会觉得难以相信、不愿接受,但是经上白纸黑字就是这么说的。 而维摩诘居士后面的这几个比喻,也即,“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想要比喻的点,和“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水上泡”等前面这几个比喻想要比喻的点不同。 只有四大,哪来的第五大,只有五阴,哪来的第六阴,只有十八界,哪来的十九界,维摩诘居士这一系列的比喻就是要说明,凡夫眼中心中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有情众生完全是凡夫无中生有妄想出来的。 我们在第124期和第125期音频已经讲过了,如楞严经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即,凡夫眼中心中所谓的众生,其实就是粘妄发光之见闻觉知而已。 维摩诘居士此处最后一列比喻非常微妙,也即,“如无se界se。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维摩诘居士这最后一列比喻都比喻的是什么呢? 这个维摩诘居士说法真怪对不对,怪不得维摩诘居士说法能把须菩提说得落荒而逃。须菩提曾经向佛汇报他听维摩诘居士说法时的情形,“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了维摩诘居士最后这一列比喻我们是不是有点同情理解须菩提了,我们自己此时是不是也“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如梦所见已寤”,此句是比喻菩萨观此等有情众生身处“我人众生寿者”如梦炽然妄想中,而菩萨自己“我人众生寿者”妄想已灭,所以我们之前说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迷悟两隔。 “如无烟之火”,火要是没烟那哪还有一点儿“烟火气”,此句是比喻“我人众生寿者”妄想已灭之菩萨,于此所谓熙熙攘攘之众生有情世界自己不起丝毫“人间烟火”味道,也即,菩萨周旋于所谓众生有情之间自己并不入戏。 “如化人烦恼”,“如佛烦恼习”等比喻是说,菩萨如实观众生有情自性皆与佛等皆本自清净,“众生有情”皆是庸人自扰自生“众生有情”想所以才有烦恼。 以上即是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答复文殊师利菩萨“菩萨云何观于众生”这个问题。 文殊师利菩萨可不是好糊弄的,文殊师利菩萨听了维摩诘居士的答复后马上反问维摩诘居士,既然“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那菩萨又何来要度众生之慈悲呢? 我们再看紧接着的维摩诘经的下段经文。 维摩诘经云: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此句经文即是文殊师利菩萨追问维摩诘居士,如果像你上面所说的“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那菩萨又云何行慈呢? 维摩诘居士于文殊师利菩萨“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这个问题,回答的直截了当,“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维摩诘居士的意思就是,所谓的“众生有情”正是堕在“有情想转”里,才会庸人自扰生出很多痛苦烦恼,虽然“众生有情”的“有情想转”是妄想,但此妄想转而衍生出的痛苦就是痛苦,痛苦没有真假一说,痛苦顾名思义就是痛苦。所以菩萨正是因为自己能如实观如实知“有情想转”是虚妄的妄想且此“有情想转”会衍生出痛苦,所以菩萨本俱之慈会促使菩萨把此“有情想转”是虚妄妄想这个发现讲说给所谓的“众生有情”,此“我明白即向你讲说”即是真实慈也。 也即,菩萨自己不着“有情想转”,菩萨自己无“我人众生寿者”想,而菩萨天然之慈悲会令菩萨自觉地把“我人众生寿者想是妄想”这个发现讲说给那些仍身处“我人众生寿者”妄想之中而不自知的众生有情。 菩萨度所谓有情众生时自己尚不着“有情想转”,诸佛如来更是如此。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此讲我们想要引用解释的维摩诘经经文到此就引用解释完了。下面我们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五品本身。 接着看金刚经第二十五品下面这句经文。 “善现。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 此句经文等于是佛再次向须菩提强调,“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皆是虚妄妄想,而凡夫之人强执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虚妄妄想为真实。 此处“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之“非”字,作“虚妄不实”解。 玄奘法师此句“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之译文,相比于鸠摩罗什法师、真谛法师和岌多法师此句的译文多了“故名我等执”这句。 玄奘法师此句“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之译文,对应的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为: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对应的真谛法师的译文为: “此我等执。如来说非执。婴儿凡夫众生之所执故。” 对应的岌多法师的译文为: “我取我取者。善实非取此如来说。彼小儿凡夫生取。” 所以翻译的准确性如果以岌多法师的译本为准的话,那么此处玄奘法师此句“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之译文,多了“故名我等执”这句。 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五品最后这句经文。 “善现。愚夫异生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 此处“愚夫异生”之“异生”,指的就是“凡夫”。 此句经文“善现。愚夫异生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和金刚经较前面那句“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意思相近,我们就不再重复解释了,大家参考我们在第124期和125期关于“众生”“有情”的解释即可。
2637001351:还是需要老师点拨。
2637001351:多了好多遍,也是似懂非懂。
2637001351:25品了。
墨子已成佛:维摩诘居士就是不如佛 幻师幻化之人也是真人 无烟之火现在到处是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五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下面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度脱诸有情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无少有情如来度者。善现。若有有情如来度者。如来即应有其我执。有有情执。有命者执。有士夫执。有补特伽罗等执。善现。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善现。愚夫异生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 我们在讲解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时就说过,金刚经自第二十二品开始节奏起了明显的变化,金刚经自第二十二品开始就进入了全经的收尾阶段,因为你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金刚经第二十二品之后包括金刚经第二十二品本身,佛和须菩提讨论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金刚经较前部分佛和须菩提讨论内容的重复和总结。 金刚经第二十五品也一样,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其实没有发起讨论新的话题,金刚经第二十五品其实是对金刚经前面已经讨论过的“度有情而又不能有有情想转”这个问题的重复和总结。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度有情而又不能有有情想转”这个问题最初在金刚经第三品时佛就和须菩提讨论过一次。 金刚经第三品有云: “佛言。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所有诸有情有情摄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乃至有情界施设所施设。如是一切。我当皆令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无量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从以上第三品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在金刚经一开始佛就已经给须菩提讲过了,就是“诸有发趣菩萨乘者”,既要发“一切众生誓愿度”的大悲心去各种方便普度无量有情,但菩萨普度无量有情的同时智慧上又不能有“有情想转”,因为菩萨要是有“有情想转”,菩萨要是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转,则不名菩萨。没有丝毫的“我人众生寿者”想,没有丝毫的“我”“我所”对待之有为法,才是真正“发趣菩萨乘者”。 由于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所以佛开宗明义在金刚经一开始第三品就已经给须菩提阐释了这个要点。 那么到了金刚经第十七品,佛又向须菩提再次强调了菩萨不能有“有情想转”这个问题。 金刚经第十七品有云: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灭度无量有情。是则不应说名菩萨。何以故。善现。颇有少法名菩萨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金刚经行文至第二十五品,佛在金刚经进入尾声阶段再次向须菩提强调,虽然菩萨要发“一切众生誓愿度”的大悲心去各种方便普度无量有情,但菩萨普度无量有情的同时智慧上又不能有“有情想转”,智慧上不能有“我度众生”想。因为菩萨一旦有“有情想转”作“我度众生”想,就说明此菩萨还不明白“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皆是不实妄想,因为菩萨一旦有“有情想转”作“我度众生”想,就说明此菩萨还不明白所谓“有情”其实非“有情”故名“有情”。 菩萨若有“有情想转”作“我度众生”想,就说明此有“有情想转”作“我度众生”想之菩萨“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还没有除尽。 菩萨在度有情时尚不能有“有情想转”尚不能作“我度众生”想,何况如来呢?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五品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度脱诸有情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无少有情如来度者。善现。若有有情如来度者。如来即应有其我执。有有情执。有命者执。有士夫执。有补特伽罗等执。” 这一句经文是佛自问自答。 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如来有我当度脱有情众生这样的想法吗?佛提出问题后这次没有让须菩提回答,而是自问自答教导须菩提说,须菩提啊,你不能作“如来有我当度脱有情众生这样的想法”这种认识。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众生有情,其实是身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之中的凡夫妄想计着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凡夫以为的那种有情生命形态,所以说“无少有情如来度者”。 佛接着说,须菩提啊,如果如来也和凡夫一样认为各种生命形态的众生有情都是真实的、需要如来度,那如来就和凡夫一样应该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实际的情况是如来当然没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因为“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皆是颠倒妄想并非真实。 所以金刚经第三品、第十七品和此处第二十五品,佛重复三次谈了一个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世界观,即是,“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也就是说,你亲爱的妻子也好,可爱的儿子也好,佛告诉你他们的音容笑貌可亲可爱,皆是你于“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中妄想投射建立起来的,佛说其实所谓的“有情”,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个样子。 当然我们前面也已经讲过了,虽说所谓的“有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但佛家的世界观也并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说“有情”一切虚无,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不是说了吗,“善现。彼非有情。非不有情。” 也即,所谓的“有情”仅仅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而已,你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完全不存在。 那“众生有情”于诸佛佛眼中,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样貌存在的呢?也即,诸佛以佛眼,是如何观于“有情众生”的呢? 下面这段维摩诘经的经文我们前面好像给大家引用过,我们在此处再重复引用一下。 维摩诘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se界se。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你看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中说法的风格就是这样,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所以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中说法,曾把我们金刚经中的主角须菩提给吓得落荒而逃。 我来为大家再简要解释一下维摩诘经中这段关于“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的经文。 先看第一小段。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此段经文是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菩萨云何观于众生”。也即,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既然菩萨要度众生,在度的过程中菩萨应该如何看待众生。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维摩诘居士回答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观于众生,就如同幻师见所幻化出来的人。维摩诘居士这个比喻,其实就是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就好像诸物性空一样,所谓的有情众生其实也并无各各自持之真实色身自体,众生出现于菩萨的眼根影像中,就如同幻师见所幻人一样。 维摩诘居士在作了“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这个比喻来比喻菩萨观于众生的情形之后,维摩诘居士又接连作了几个类似的比喻,也即,“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水上泡”等等。这几个比喻和“譬如幻师。见所幻人”那个比喻一样,都是指出于菩萨如实观中,众生并无各各自持之真实色身自体,众生身形其实幻如水中月、如镜中映像、如热时阳焰。 说到没有生命的物体时,比如桌子板凳,给大家说事物都无各各自持之自性,大家还好接受一点,但一旦给大家说大家身边活生生的、情真意切的人其实也都无真实的色身自体、其实也都是“诸法空相”,我相信大家心里一定会觉得难以相信、不愿接受,但是经上白纸黑字就是这么说的。 而维摩诘居士后面的这几个比喻,也即,“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想要比喻的点,和“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水上泡”等前面这几个比喻想要比喻的点不同。 只有四大,哪来的第五大,只有五阴,哪来的第六阴,只有十八界,哪来的十九界,维摩诘居士这一系列的比喻就是要说明,凡夫眼中心中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有情众生完全是凡夫无中生有妄想出来的。 我们在第124期和第125期音频已经讲过了,如楞严经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即,凡夫眼中心中所谓的众生,其实就是粘妄发光之见闻觉知而已。 维摩诘居士此处最后一列比喻非常微妙,也即,“如无se界se。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维摩诘居士这最后一列比喻都比喻的是什么呢? 这个维摩诘居士说法真怪对不对,怪不得维摩诘居士说法能把须菩提说得落荒而逃。须菩提曾经向佛汇报他听维摩诘居士说法时的情形,“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看了维摩诘居士最后这一列比喻我们是不是有点同情理解须菩提了,我们自己此时是不是也“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如梦所见已寤”,此句是比喻菩萨观此等有情众生身处“我人众生寿者”如梦炽然妄想中,而菩萨自己“我人众生寿者”妄想已灭,所以我们之前说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迷悟两隔。 “如无烟之火”,火要是没烟那哪还有一点儿“烟火气”,此句是比喻“我人众生寿者”妄想已灭之菩萨,于此所谓熙熙攘攘之众生有情世界自己不起丝毫“人间烟火”味道,也即,菩萨周旋于所谓众生有情之间自己并不入戏。 “如化人烦恼”,“如佛烦恼习”等比喻是说,菩萨如实观众生有情自性皆与佛等皆本自清净,“众生有情”皆是庸人自扰自生“众生有情”想所以才有烦恼。 以上即是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答复文殊师利菩萨“菩萨云何观于众生”这个问题。 文殊师利菩萨可不是好糊弄的,文殊师利菩萨听了维摩诘居士的答复后马上反问维摩诘居士,既然“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那菩萨又何来要度众生之慈悲呢? 我们再看紧接着的维摩诘经的下段经文。 维摩诘经云: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此句经文即是文殊师利菩萨追问维摩诘居士,如果像你上面所说的“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那菩萨又云何行慈呢? 维摩诘居士于文殊师利菩萨“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这个问题,回答的直截了当,“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维摩诘居士的意思就是,所谓的“众生有情”正是堕在“有情想转”里,才会庸人自扰生出很多痛苦烦恼,虽然“众生有情”的“有情想转”是妄想,但此妄想转而衍生出的痛苦就是痛苦,痛苦没有真假一说,痛苦顾名思义就是痛苦。所以菩萨正是因为自己能如实观如实知“有情想转”是虚妄的妄想且此“有情想转”会衍生出痛苦,所以菩萨本俱之慈会促使菩萨把此“有情想转”是虚妄妄想这个发现讲说给所谓的“众生有情”,此“我明白即向你讲说”即是真实慈也。 也即,菩萨自己不着“有情想转”,菩萨自己无“我人众生寿者”想,而菩萨天然之慈悲会令菩萨自觉地把“我人众生寿者想是妄想”这个发现讲说给那些仍身处“我人众生寿者”妄想之中而不自知的众生有情。 菩萨度所谓有情众生时自己尚不着“有情想转”,诸佛如来更是如此。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此讲我们想要引用解释的维摩诘经经文到此就引用解释完了。下面我们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五品本身。 接着看金刚经第二十五品下面这句经文。 “善现。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 此句经文等于是佛再次向须菩提强调,“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皆是虚妄妄想,而凡夫之人强执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虚妄妄想为真实。 此处“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之“非”字,作“虚妄不实”解。 玄奘法师此句“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之译文,相比于鸠摩罗什法师、真谛法师和岌多法师此句的译文多了“故名我等执”这句。 玄奘法师此句“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之译文,对应的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为: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对应的真谛法师的译文为: “此我等执。如来说非执。婴儿凡夫众生之所执故。” 对应的岌多法师的译文为: “我取我取者。善实非取此如来说。彼小儿凡夫生取。” 所以翻译的准确性如果以岌多法师的译本为准的话,那么此处玄奘法师此句“我等执者。如来说为非执。故名我等执。而诸愚夫异生强有此执”之译文,多了“故名我等执”这句。 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五品最后这句经文。 “善现。愚夫异生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 此处“愚夫异生”之“异生”,指的就是“凡夫”。 此句经文“善现。愚夫异生者。如来说为非生。故名愚夫异生”,和金刚经较前面那句“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意思相近,我们就不再重复解释了,大家参考我们在第124期和125期关于“众生”“有情”的解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