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48:第二十七品菩萨于法不说断灭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18:3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3条评论
2637001351

2637001351:感悟,感悟,感悟!

2023-09-23
2637001351

2637001351:聆听,聆听,聆听

2023-09-23
2637001351

2637001351:感谢老师,鞠躬老师

2023-09-21
2637001351

2637001351:我来点赞,我来品论

2023-09-21
2637001351

2637001351:怪哉,怪哉,怪哉

2023-09-21
2637001351

2637001351:这一瓶无人品论啊。

2023-09-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七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下面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复次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别看经文篇幅不长,其实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是整个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品。 当然就如我们之前所说,金刚经自第二十二品开始就进入全经收尾总结阶段了,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七品同样是金刚经前面部分佛所说过的法的重复和总结。但虽然金刚经第二十七品并没有讲新的内容,只是讲金刚经前面部分佛所说过的法的重复和总结,但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所作的这个总结语言异常的直白、突出和明确,所以我们说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是整个金刚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品。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突出强调了两点。 第一点。 如金刚经第五品中所说的,“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也即见闻觉知时“诸相具足”的智慧状态,是如楞严经所说“粘妄发光”之智慧状态,是掺杂了妄想的智慧状态。掺杂了妄想的智慧状态是失真的,自然不是正等正觉之菩提,所以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用更突出明确的措辞再次强调,“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所强调的这第一个点,其实就是要告诉大家,要想现证菩提,必须要“灭妄”。 第二点。 如金刚经第五品中所说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也即妄想以及虚妄之相灭除掉后,见闻觉知诸法本身安然无恙并不会随妄想灭除而一起断灭。妄想灭除掉后,见闻觉知诸法本身得以以本来面貌呈现,不再被妄想转识所“转”,不再因被妄想转识所“转”而失真。所以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用更突出明确的措辞再次强调,“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2021-06-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所强调的这第二个点,其实就是要告诉大家,要想现证菩提,“灭妄”即可,不多不少。你不要在灭妄的同时,把见闻觉知诸法本身也断灭掉。 就如同衣服脏了,你用去污剂把衣服洗一洗把衣服上的污渍去除即可,你不可以因为衣服脏了直接一了百了把衣服一把火烧了。你一把火把衣服烧了污渍倒是确实不存在了,可是你要想一想我们想要去除衣服上的污渍最初的初心是什么呀?我们想要去除衣服上污渍的最初初心不是想让衣服更洁净穿上更整洁吗?你用一把火把衣服烧掉的方法去去除衣服上的污渍,虽然这样做衣服上的污渍确实烧没了,但衣服本身以及衣服遮羞蔽体的基本之用是不是也被烧没了呢?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所强调的这第二个点,其实就是要警告大家,“去伪存真”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能“去伪”,“去伪存真”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去伪”的同时能令“真”丝毫不受损。 凡夫的见闻觉知诸法是“粘妄发光”,求证菩提,你只要把凡夫见闻觉知诸法中掺杂的妄想消息掉即可,那个本性妙德莹然之光你千万不要动它。 讲解大乘佛法,凡夫的见闻觉知虚妄大家都会讲,可是凡夫的见闻觉知中什么是真实的没几个人能讲得清楚。 所以很多人讲解大乘佛法非常粗暴,他们说凡夫见闻觉知的世界全部是虚妄的,只有心是真实的。可是你再问讲的人所谓的这个真实的“心”是什么?他们又顾左右而言他说不清楚。 怎么可能见闻觉知都是虚妄的而“心”却是真实的呢? “心”即见闻觉知,不能见闻觉知那还叫“心”吗?就如同大地冰冻一片死寂,你却给我说现在就是“春天”啦,那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就如同你给我说这个世界存在看不见的“阳光”一样,这不是胡说八道吗?阳光即看见,不存在看不见的阳光这一说。 我给大家说一个秘密,学佛,修行,把妄想转识灭除即可,妄想转识灭除之后,你现在的日用见闻觉知会安然无恙,看,风景如画照旧看,听,天籁鸟语照样听。八月桂花照样暗香浮动,钉扎脚底你照样不知道是谁在疼。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相信“凡夫见闻觉知的世界全部是虚妄的”这种说法,即使是这种说法后面会给你补上一句“心是真实的”,空洞的说“心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意义。

2021-06-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真有本事,你就给我说清楚“心”具体是怎么个真实法,笼统地、模糊地说一句“心是真实的”无异于心虚、混淆视听。 “凡夫见闻觉知的世界全部是虚妄的,只有心是真实的”这种说法,是很多说法人自己于佛法微妙处不甚了了但又想蒙混过关的常用说辞。 凡夫的见闻觉知本来就是真实的,所以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此处突出强调,“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此处“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之“法”,指的就是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 此处佛说的意思即是,凡夫的见闻觉知诸法都是真实的,你不要去坏它也不要去断它,于凡夫见闻觉知之上起的那个“转识”是妄想,你把于凡夫见闻觉知之上起的那个“转识”消息掉即可,凡夫的见闻觉知本身是无辜的,你不要拘捕它,放任其自由自在见闻觉知即可。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所读过的所有fo经上,佛从来没有说过“凡夫见闻觉知的世界全部是虚妄的,只有心是真实的”这种意思的话。 相反,在不同的经典里,fo经常用各种表达来强调“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了,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的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和玄奘法师的译本译法上又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差别,很显然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相较玄奘法师的译本语义显得晦涩难通。那么我可以先告诉大家,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的翻译,真谛法师、岌多法师的译本和玄奘法师的译本它们都是一致的。也即,在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此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和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都不一样。 我们先看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这个译文第一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翻译貌似有点问题,此句中“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貌似多了一个“不”字。也即,此句经文正确的译文貌似应该是“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21-06-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我们为什么作这样的判断呢?也即我们为什么会认为鸠摩罗什法师此处此句“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貌似多了一个“不”字呢? 我们作此判断的首要依据当然是其它几位法师的译本。 再看玄奘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的译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复次善现。如是发趣菩萨乘者。颇施设少法若坏若断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诸有发趣菩萨乘者。终不施设少法若坏若断。” 大家看仔细了,“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玄奘法师的译文为,佛先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以见闻觉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吗?然后佛自问自答说,须菩提你千万不要以为如来以见闻觉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菩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玄奘法师的译文是,佛先立了一个反向的靶子,先问须菩提如来可以“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吗,然后佛马上自问自答于此靶子问题予以否定回答,说如来“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可是反观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译文貌似有点问题,貌似怎么都不通。鸠摩罗什这个译文靶子立的就是“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佛给的正确答案还是“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来,中间的那个“莫作是念”之否定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就让人觉得无从谈起、就让人觉得不知道否定的是什么。

2021-06-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所以我说,鸠摩罗什法师此句译文中“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貌似多了一个“不”字,此句经文正确的译文貌似应该是,“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核对了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的很多版本,电子版的核对了,纸质的经书也核对了,包括金陵刻经处刻印的金刚经六译我都核对了,这些版本都很一致,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此处译文确实是“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即是,这个问题基本可以排除掉是后世某个版本印刷误印导致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本出现了一个“不”字衍文这种可能性。 关于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这句译文“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貌似多了一个“不”字这个问题,对比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这个问题孰是孰非会显得非常清晰。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真谛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汝今不应作如是见。如来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来不由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汝作是念。如来有是说。行菩萨乘人有法可灭。须菩提。汝莫作此见。何以故。如来不说行菩萨乘人有法可灭。及以永断。” 你看真谛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翻译得更完备,真谛法师的译文是,佛先提出了问题,“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然后佛自问自答,“须菩提。汝今不应作如是见。如来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佛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汝今不应作如是见。如来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解释说,“何以故。须菩提。如来不由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21-06-1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所以真谛法师的译文,非常清晰地支持我们前面的判断,也即,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这句译文“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貌似多了一个“不”字,此句经文正确的译文貌似应该是,“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一不做二不休,我们把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七品的译文也列在这里,供大家对比判断。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岌多法师译本云: “彼何意念。善实。相具足如来......证觉。不复彼善实如是见应。彼何所因。不善实相具足如来......证觉。复时彼善实有如是语。菩萨乘发行有法破灭施设断。不复善实如是见应。彼何所因。不菩萨乘发行有法破灭施设不断。” 另外,大家仔细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前后两部分其实结构是对称的。 比如,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前半部分为: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后半部分为: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你看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后半部分,佛先说“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佛然后接着否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这种观点,佛否定说,“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自己译文的后半部分,从前面“说诸法断灭”到后面“于法不说断灭相”,前后语义上都体现出了后面经句纠正否定了前面经句这样一种句子结构、这样一种语义逻辑。 因为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前后两部分其实结构是对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从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后半部分的语义逻辑,推测判断金刚经第二十七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前半部分这句“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貌似多了一个“不”字,此句经文正确的译文貌似应该是,“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21-06-18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