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反复阅读,多多益善。
2637001351:反复听,总会有收获的。
2637001351:每天来听几遍。
2637001351:顶礼张老师的引渡。
2637001351:感恩张老师的讲解。
2637001351:谢谢张老师的讲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们上一讲解释了“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大家于此句经文已经得无疑惑。 下面我们来讲解下一句经文,即“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首先,在金刚经中,一旦佛强调说“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即是说明佛在强调“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之前刚刚讲的内容非常特殊,这些内容往往非常重要但同时却因为内容本身难以思议所以听者可能难以生信。 佛在金刚经中强调“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时,其实是通过这样明确强调的方式为自己讲的法增信。 此处“实语者”,即是明示如来说法言无虚妄,也就是要告诉你,虽然如来说法有时会讲究一点语言方便,但如来说法即使是使用了某些方便的说法,如来说法仍然“言无虚妄”。也即如来说法,采用方便也好,鉴于听法之人的根器没有按“究竟了义”的标准直接说透也罢,反正如来说法有一条底线,就是如来说法“言无虚妄”,所以如来是“实语者”。 那什么是“谛语者”呢? 要明白“谛语者”的意思大家必须先要明白“谛”字的意思。 “谛”者,审也。也即“谛”字的意思,就是“审”的意思。 那“审”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审”字, 繁体字写作“審”,是会意字。上“宀”代表房屋,下“番”代表兽足,也就是代表野兽的足迹。“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清楚”即为审,所以审字的本义为:详究,明察秋毫。 所以“谛”字的意思是“明察秋毫”“一一看真”的意思。 那么“谛语者”的意思是指,如来说法“明察秋毫”清晰周密毫不含糊。 金刚经里佛强调“如来是谛语者”,即是要告诉学人,读金刚经时有个别地方你暂时无法明了,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肯定是你自己境界不够暂时于甚深经义还无法领会,你千万不要怀疑你不能理解的地方可能是如来没有表达清楚,如来是谛语者,如来的表达“明察秋毫”“清晰周密”不会有任何问题。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什么是“如语者”呢? “如”字,会意字,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所以此处“如语者”是进一步呼应解释前面的“实语者”,也即佛说法常常不得已以比喻阐释抽象义理,有时面对钝根之人还不得已要采取一些并不究竟了义的方便之说,佛说“如来是如语者”即是强调,无论是如来用比喻,还是如来用不究竟不了义方便之说,这些比喻和方便之说都是为阐述那个一真真实服务的,这些比喻和方便之说都是遵从为了最终阐释真实这个原则而设计的。 比喻和方便之说都服务于阐释真实,比喻和方便之说本质上都与真实不相违。 此即“如来是如语者”。 那何谓“如来是不异语者”? “异”字,会意字,繁体字写作“異”,“異”的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異”字的本义为:奇特,奇异,奇怪。 所以“异”字的本义不是“不同”,“不同”是依“异”字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 “异”字的本义是“样子怪异奇特少见”。 金刚经此处佛强调说“如来是不异语者”,就是要告诉你如来说法从来不会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如来说法从来不会故意说得“耸人听闻”。 也即,如果你读金刚经读到某处觉得内容实在不同寻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时你要明白,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本来就会让身处妄想常规思维中的凡夫感到不同寻常不可思议,不是如来故意要把此真实说的好像“耸人听闻”。 比如“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你初闻此法会感觉甚为奇特,你甚至会感到惊惧,这个“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还好一些,这个“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真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那我这个人又算什么?我的亲戚朋友老婆孩子又都算什么? 佛在此处强调“如来是不异语者”就是要告诉你,你感到奇特也好,感到不可思议也罢,不是如来故意要把这个事情说的“耸人听闻”,是这个事情于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来说本来就“耸人听闻”。所以佛前面已经说了,“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你听闻金刚经后,心里感到又惊又怖又畏,那就对了,这说明金刚经说什么你至少是听懂了。 你真正听懂金刚经后还能“不惊不怖不畏”,那你是真希有人。 以上就是我们对“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这句经文的解释。 我们接着再来看金刚经第十四品下面一句经文。 复次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也很微妙重要,关键就在这个“非谛非妄”上。 金刚经此句经文此处“非谛非妄”,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也即,于诸佛如来境界,没有虚妄,也没有真实。如果你还能分别那样见闻觉知是虚妄的,这样见闻觉知就是真实,此时你“彼是虚妄此是真实”之分辨还是妄心在作怪。 也即,如凡夫般妄想当然不对,但你感觉你自己正在于正智慧指导下“明察秋毫”也还是妄想未除尽无余。 你想一下,你感觉自己已经“明察秋毫”了,那这里就有个问题来了,如果你感觉自己已经“明察秋毫”见到真实了,那又是谁在“明察秋毫”在见“真实”? 所以有“明察秋毫”见到真实的感觉,还是“我想”“人想”未除尽无余。 这一点就好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比如你学习英语练习英式英语练习伦敦音,你觉得你发音已经很标准了伦敦味儿已经很足了,但你在说伦敦音英语的时候还时时拿腔拿调觉得自己说得很标准时,你还欠点火候。 那怎么样才是炉火纯青的伦敦音英语呢?土生土长的伦敦人说的英语就是炉火纯青的伦敦音英语,他说的时候不想,他也没有个比照的标准,他随意说,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腔调都是纯正的伦敦音。 明白了吗?所以佛说,“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中,你只有达到“非谛非妄”天然无所分别之状态时,才可以说你达到了“法眼”境界,“法眼”是“报得”的,非“修”可得,就好像土生土长的伦敦人无论男女老幼开口就是伦敦音,他说的伦敦音是自然的,不是拿腔拿调学来的。 而假设你修习正法,以正智慧指导见闻觉知,此时由于你已明了正法,所以你此时于正智慧指导的下的见闻觉知状态肯定已经不同于凡夫,但如果你此时心中隐约还有“我此见闻觉知乃正智慧指导下的见闻觉知”之分别,那你此时的见闻觉知状态,还是达不到“法眼”见闻觉知状态那种天然自然自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金刚经此处佛说“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就是要变相提醒学人修行不要得少为足,不要止步于“有谛有妄”之“谛观”之有境界状态。佛在此处就是要提醒学人,于“有谛有妄”之“谛观”状态之后,更有前程,莫要懈怠。 于“有谛有妄”之“谛观”状态之后的前程即是,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如如智”。 我们再来看金刚经第十四品下面一段经文。 善现。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这句经文非常重要,大家不要以为佛在这句经文里只是泛泛的作了一个比喻,其实不是的。相反,佛在此句经文里所作的比喻是非常精准的比喻,比喻的不多不少,比喻的就是凡夫“五阴”妄想之“色阴”妄想破之前和破之后见闻觉知智慧状态的对比。 也即,此句经文里佛所作的比喻“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精准比喻的是“色阴”妄想破之前凡夫的见闻觉知状态。 此句经文里佛所作的比喻“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精准比喻的就是“色阴”妄想破之后的见闻觉知状态。 我们之前讲过了,“五阴”妄想破的时候是次第而破,如楞严经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那个“色受想行识”五阴妄想,是一环扣一环“重叠生起”的。而那个“色受想行识”五阴妄想的生起,是先从最不易察觉的最微细的“识阴”开始的。然后最微细的“识阴”上再层叠生出相对微细的“行阴”,相对微细的“行阴”之上再层叠生出相对粗浅的“想阴”,“想阴”之上再层叠生出更粗浅的“受阴”,更粗浅的“受阴”之上再层叠生出最粗浅的“色阴”。 那么五阴妄想生起的过程是从当初最微细的“识阴”,逐阴层叠,最后生出最粗浅的“色阴”。但破五阴妄想时,要反着来,要从最粗浅的“色阴”破起,每破一阴有每破一阴的境界,最后逐步把最微细的“识阴”破除,这个过程不可能有丝毫的逾越错乱,因为规律就是这样的。 所以佛说,“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那么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如前所提及佛所作的两个比喻,比喻的不是“受阴”妄想破前破后的境界对比,比喻的也不是“想阴”“行阴”“识阴”妄想破前破后的境界对比。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此句“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精准比喻的就是“色阴”妄想破之前凡夫的见闻觉知状态,不多不少。 此句“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精准比喻的就是“色阴”妄想破之后的见闻觉知状态,不多不少。 所以我们说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所作的两个比喻不是泛泛的比喻,这两个比喻是有精准所指的。 所以从金刚经此处这两个比喻可以看出,金刚经虽然篇幅短小,但金刚经面面俱到,金刚经甚至把具体修持过程中会出现的具体境界都给你点出来了。 关于“金刚经此处两个比喻有具体的所指非泛泛之比喻”这个判断,我们为什么这么确定?因为楞严经对“五阴”妄想每一阴妄想破之前和破之后的境界比喻描写的都非常清楚,每一阴破前破后都有各自不同的境界对比,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的两个比喻确指“色阴”妄想破前破后的境界。 楞严经云: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楞严经此处佛解释说,处于“色阴”妄想覆蔽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呢?处于“色阴”妄想覆蔽的状态就如同一个眼睛正常的人身处暗室之中,眼睛虽然正常但仍然看不清楚事物,因为虽然眼睛视力正常,但眼睛见的功能为“幽暗”所覆蔽,未能充足而见。 此即此处“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楞严经描述色阴区宇的比喻,与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比喻,“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几乎完全相同。 那“色阴”破之后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呢?楞严经此处佛说,“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再反观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的比喻,“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此二喻也几乎完全一致,都说色阴破之后学人会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所以我们说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的两个比喻,比喻的不多不少比喻的就是“色阴”破前破后的境界对比。 如果你于此说法还不信服,我们再看一段楞严经的经文。 楞严经云: “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此句佛是说,色阴妄想破之后,学人“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也即学人色阴破之后,观一切都“如镜映像”如幻无有实体,观自己的色身肉体亦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但此时学人虽然能作如是观,但仍然会“身不由己”,“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也即学人处在色阴破而受阴未破之阶段,智慧上虽已明了,但见闻觉知还是不听使唤,动辄还是会起“我看见了”“我刚才疼了一下”这种“我想”,就如同人睡觉时被魇鬼压住了,心智都清楚就是身体不听使唤。佛说这种状态就是“受阴区宇。” 如果“受阴”破,学人会“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 所以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就明白了,“五阴”妄想层叠而生次第而破,每破一阴有每破一阴独特的境界。 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的两个比喻,我们可以肯定佛所喻的就是“色阴”破前破后的境界状态,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的两个比喻,不可能是指“受想行识”四阴任何一阴破前破后的境界,因为就如同我们前面所举“色”“受”二阴,每一阴破前破后的境界佛在楞严经里都详细说了,所以我们知道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的两个比喻,不是指“受想行识”四阴任何一阴破前破后的境界。 那么在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为何“五阴”妄想佛单挑“色阴”妄想破前破后的状态来作比喻呢?这个很自然,因为五阴妄想破就是要先从“色阴”妄想破起,所以“色阴”妄想破于妄想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所以在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拿色阴妄想破前破后的状态来作比喻,再合理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平时说一个人“开悟”了,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已经勘破了“色阴”妄想。所以如果说“开悟”是“开悟”“体证”是“体证”“悟”和“证”二者完全没有关系那也是不对的,因为“开悟”虽然还隔着“受想行识”四阴离彻证还很远,但开悟时色阴已经“松动”了,所以“开悟”必然会附带着少许的“体证”。 因为“开悟”必然意味着“色阴”妄想多少已经勘破了一些,也即“开悟”不一定说“色阴”妄想已经完全除尽无余,但你只要“开悟”了,“色阴”你绝对是已经“看破”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佛在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说,如果一个菩萨悲心起行布施,如果这个菩萨智慧未开“堕于事而行布施”,那这个菩萨妄想一点都还没松动,也即这个菩萨第一层最粗的色阴妄想还都把他蒙蔽的密不透风呢,这个菩萨此时“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 大家还记得“色阴”妄想的具体所指吗? “色阴妄想”,“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也即,“色阴”妄想指的就是凡夫总觉得外部物体有实体有自性可以坚固自持。比如你总觉得眼前的这个木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你总觉得这个木桌子有实体有质感、坚固、可以自持在那里,这个就是“色阴”妄想。 那我再考你一下,“色阴”妄想对应的真实又是什么? “色阴妄想”对应的真实就是“性空”,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你可能会说晓洁你为什么老考我?我老考你是因为关于“色阴”和“性空”的这些内容我在前面第112期音频都已经给大家讲过了,我想看看大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怎么样。 回到金刚经第十四品经文本身。 此处“堕于事而行布施”之“堕于事”,指的即是凡夫“执幻为实体”取着“色相”。 此处“堕于事而行布施”之“堕于事”,指的即是凡夫老是“根尘相偶”起“六入”,指的即是凡夫老是有“我”和“我所”之对待。“我”和“我所”之对待一旦生起,凡夫老是起六根摄入六尘之“六入”。 此处“事”字,通“职业”的“职”。“职业”的“职”,“耳”字旁,意为,“听取外部的汇报然后作判断决策”。所以“事”字有执着“我”和“我所”执着内外法的意思。 反过来,如果“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就说明这个菩萨修行智慧方面已经开始上路了,他的妄想已经从最粗的“色阴”妄想处开始松动了,也即这个菩萨已经开始勘破“色阴”妄想了,所以此时此菩萨“不堕事而行布施”“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 所以诸位,金刚经的义理甚深甚深。没有人给你讲,这些经文背后甚深的义理你能自己搞懂吗?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四品末尾,佛又语重心长地说: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则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则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当生无量福聚。
2637001351:反复阅读,多多益善。
2637001351:反复听,总会有收获的。
2637001351:每天来听几遍。
2637001351:顶礼张老师的引渡。
2637001351:感恩张老师的讲解。
2637001351:谢谢张老师的讲解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今天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们上一讲解释了“何以故。善现。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大家于此句经文已经得无疑惑。 下面我们来讲解下一句经文,即“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 首先,在金刚经中,一旦佛强调说“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即是说明佛在强调“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之前刚刚讲的内容非常特殊,这些内容往往非常重要但同时却因为内容本身难以思议所以听者可能难以生信。 佛在金刚经中强调“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时,其实是通过这样明确强调的方式为自己讲的法增信。 此处“实语者”,即是明示如来说法言无虚妄,也就是要告诉你,虽然如来说法有时会讲究一点语言方便,但如来说法即使是使用了某些方便的说法,如来说法仍然“言无虚妄”。也即如来说法,采用方便也好,鉴于听法之人的根器没有按“究竟了义”的标准直接说透也罢,反正如来说法有一条底线,就是如来说法“言无虚妄”,所以如来是“实语者”。 那什么是“谛语者”呢? 要明白“谛语者”的意思大家必须先要明白“谛”字的意思。 “谛”者,审也。也即“谛”字的意思,就是“审”的意思。 那“审”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审”字, 繁体字写作“審”,是会意字。上“宀”代表房屋,下“番”代表兽足,也就是代表野兽的足迹。“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清楚”即为审,所以审字的本义为:详究,明察秋毫。 所以“谛”字的意思是“明察秋毫”“一一看真”的意思。 那么“谛语者”的意思是指,如来说法“明察秋毫”清晰周密毫不含糊。 金刚经里佛强调“如来是谛语者”,即是要告诉学人,读金刚经时有个别地方你暂时无法明了,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肯定是你自己境界不够暂时于甚深经义还无法领会,你千万不要怀疑你不能理解的地方可能是如来没有表达清楚,如来是谛语者,如来的表达“明察秋毫”“清晰周密”不会有任何问题。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什么是“如语者”呢? “如”字,会意字,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所以此处“如语者”是进一步呼应解释前面的“实语者”,也即佛说法常常不得已以比喻阐释抽象义理,有时面对钝根之人还不得已要采取一些并不究竟了义的方便之说,佛说“如来是如语者”即是强调,无论是如来用比喻,还是如来用不究竟不了义方便之说,这些比喻和方便之说都是为阐述那个一真真实服务的,这些比喻和方便之说都是遵从为了最终阐释真实这个原则而设计的。 比喻和方便之说都服务于阐释真实,比喻和方便之说本质上都与真实不相违。 此即“如来是如语者”。 那何谓“如来是不异语者”? “异”字,会意字,繁体字写作“異”,“異”的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異”字的本义为:奇特,奇异,奇怪。 所以“异”字的本义不是“不同”,“不同”是依“异”字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 “异”字的本义是“样子怪异奇特少见”。 金刚经此处佛强调说“如来是不异语者”,就是要告诉你如来说法从来不会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如来说法从来不会故意说得“耸人听闻”。 也即,如果你读金刚经读到某处觉得内容实在不同寻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时你要明白,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本来就会让身处妄想常规思维中的凡夫感到不同寻常不可思议,不是如来故意要把此真实说的好像“耸人听闻”。 比如“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你初闻此法会感觉甚为奇特,你甚至会感到惊惧,这个“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还好一些,这个“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真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那我这个人又算什么?我的亲戚朋友老婆孩子又都算什么? 佛在此处强调“如来是不异语者”就是要告诉你,你感到奇特也好,感到不可思议也罢,不是如来故意要把这个事情说的“耸人听闻”,是这个事情于身处妄想之中的凡夫来说本来就“耸人听闻”。所以佛前面已经说了,“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你听闻金刚经后,心里感到又惊又怖又畏,那就对了,这说明金刚经说什么你至少是听懂了。 你真正听懂金刚经后还能“不惊不怖不畏”,那你是真希有人。 以上就是我们对“善现。如来是实语者。谛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这句经文的解释。 我们接着再来看金刚经第十四品下面一句经文。 复次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也很微妙重要,关键就在这个“非谛非妄”上。 金刚经此句经文此处“非谛非妄”,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也即,于诸佛如来境界,没有虚妄,也没有真实。如果你还能分别那样见闻觉知是虚妄的,这样见闻觉知就是真实,此时你“彼是虚妄此是真实”之分辨还是妄心在作怪。 也即,如凡夫般妄想当然不对,但你感觉你自己正在于正智慧指导下“明察秋毫”也还是妄想未除尽无余。 你想一下,你感觉自己已经“明察秋毫”了,那这里就有个问题来了,如果你感觉自己已经“明察秋毫”见到真实了,那又是谁在“明察秋毫”在见“真实”? 所以有“明察秋毫”见到真实的感觉,还是“我想”“人想”未除尽无余。 这一点就好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比如你学习英语练习英式英语练习伦敦音,你觉得你发音已经很标准了伦敦味儿已经很足了,但你在说伦敦音英语的时候还时时拿腔拿调觉得自己说得很标准时,你还欠点火候。 那怎么样才是炉火纯青的伦敦音英语呢?土生土长的伦敦人说的英语就是炉火纯青的伦敦音英语,他说的时候不想,他也没有个比照的标准,他随意说,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腔调都是纯正的伦敦音。 明白了吗?所以佛说,“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中,你只有达到“非谛非妄”天然无所分别之状态时,才可以说你达到了“法眼”境界,“法眼”是“报得”的,非“修”可得,就好像土生土长的伦敦人无论男女老幼开口就是伦敦音,他说的伦敦音是自然的,不是拿腔拿调学来的。 而假设你修习正法,以正智慧指导见闻觉知,此时由于你已明了正法,所以你此时于正智慧指导的下的见闻觉知状态肯定已经不同于凡夫,但如果你此时心中隐约还有“我此见闻觉知乃正智慧指导下的见闻觉知”之分别,那你此时的见闻觉知状态,还是达不到“法眼”见闻觉知状态那种天然自然自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金刚经此处佛说“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就是要变相提醒学人修行不要得少为足,不要止步于“有谛有妄”之“谛观”之有境界状态。佛在此处就是要提醒学人,于“有谛有妄”之“谛观”状态之后,更有前程,莫要懈怠。 于“有谛有妄”之“谛观”状态之后的前程即是,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如如智”。 我们再来看金刚经第十四品下面一段经文。 善现。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谓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 这句经文非常重要,大家不要以为佛在这句经文里只是泛泛的作了一个比喻,其实不是的。相反,佛在此句经文里所作的比喻是非常精准的比喻,比喻的不多不少,比喻的就是凡夫“五阴”妄想之“色阴”妄想破之前和破之后见闻觉知智慧状态的对比。 也即,此句经文里佛所作的比喻“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精准比喻的是“色阴”妄想破之前凡夫的见闻觉知状态。 此句经文里佛所作的比喻“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精准比喻的就是“色阴”妄想破之后的见闻觉知状态。 我们之前讲过了,“五阴”妄想破的时候是次第而破,如楞严经云“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那个“色受想行识”五阴妄想,是一环扣一环“重叠生起”的。而那个“色受想行识”五阴妄想的生起,是先从最不易察觉的最微细的“识阴”开始的。然后最微细的“识阴”上再层叠生出相对微细的“行阴”,相对微细的“行阴”之上再层叠生出相对粗浅的“想阴”,“想阴”之上再层叠生出更粗浅的“受阴”,更粗浅的“受阴”之上再层叠生出最粗浅的“色阴”。 那么五阴妄想生起的过程是从当初最微细的“识阴”,逐阴层叠,最后生出最粗浅的“色阴”。但破五阴妄想时,要反着来,要从最粗浅的“色阴”破起,每破一阴有每破一阴的境界,最后逐步把最微细的“识阴”破除,这个过程不可能有丝毫的逾越错乱,因为规律就是这样的。 所以佛说,“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那么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如前所提及佛所作的两个比喻,比喻的不是“受阴”妄想破前破后的境界对比,比喻的也不是“想阴”“行阴”“识阴”妄想破前破后的境界对比。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此句“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精准比喻的就是“色阴”妄想破之前凡夫的见闻觉知状态,不多不少。 此句“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精准比喻的就是“色阴”妄想破之后的见闻觉知状态,不多不少。 所以我们说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所作的两个比喻不是泛泛的比喻,这两个比喻是有精准所指的。 所以从金刚经此处这两个比喻可以看出,金刚经虽然篇幅短小,但金刚经面面俱到,金刚经甚至把具体修持过程中会出现的具体境界都给你点出来了。 关于“金刚经此处两个比喻有具体的所指非泛泛之比喻”这个判断,我们为什么这么确定?因为楞严经对“五阴”妄想每一阴妄想破之前和破之后的境界比喻描写的都非常清楚,每一阴破前破后都有各自不同的境界对比,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的两个比喻确指“色阴”妄想破前破后的境界。 楞严经云: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楞严经此处佛解释说,处于“色阴”妄想覆蔽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呢?处于“色阴”妄想覆蔽的状态就如同一个眼睛正常的人身处暗室之中,眼睛虽然正常但仍然看不清楚事物,因为虽然眼睛视力正常,但眼睛见的功能为“幽暗”所覆蔽,未能充足而见。 此即此处“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楞严经描述色阴区宇的比喻,与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比喻,“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几乎完全相同。 那“色阴”破之后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呢?楞严经此处佛说,“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再反观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的比喻,“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此二喻也几乎完全一致,都说色阴破之后学人会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所以我们说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的两个比喻,比喻的不多不少比喻的就是“色阴”破前破后的境界对比。 如果你于此说法还不信服,我们再看一段楞严经的经文。 楞严经云: “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此句佛是说,色阴妄想破之后,学人“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也即学人色阴破之后,观一切都“如镜映像”如幻无有实体,观自己的色身肉体亦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但此时学人虽然能作如是观,但仍然会“身不由己”,“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也即学人处在色阴破而受阴未破之阶段,智慧上虽已明了,但见闻觉知还是不听使唤,动辄还是会起“我看见了”“我刚才疼了一下”这种“我想”,就如同人睡觉时被魇鬼压住了,心智都清楚就是身体不听使唤。佛说这种状态就是“受阴区宇。” 如果“受阴”破,学人会“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 所以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就明白了,“五阴”妄想层叠而生次第而破,每破一阴有每破一阴独特的境界。 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的两个比喻,我们可以肯定佛所喻的就是“色阴”破前破后的境界状态,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的两个比喻,不可能是指“受想行识”四阴任何一阴破前破后的境界,因为就如同我们前面所举“色”“受”二阴,每一阴破前破后的境界佛在楞严经里都详细说了,所以我们知道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的两个比喻,不是指“受想行识”四阴任何一阴破前破后的境界。 那么在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为何“五阴”妄想佛单挑“色阴”妄想破前破后的状态来作比喻呢?这个很自然,因为五阴妄想破就是要先从“色阴”妄想破起,所以“色阴”妄想破于妄想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所以在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佛拿色阴妄想破前破后的状态来作比喻,再合理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平时说一个人“开悟”了,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已经勘破了“色阴”妄想。所以如果说“开悟”是“开悟”“体证”是“体证”“悟”和“证”二者完全没有关系那也是不对的,因为“开悟”虽然还隔着“受想行识”四阴离彻证还很远,但开悟时色阴已经“松动”了,所以“开悟”必然会附带着少许的“体证”。 因为“开悟”必然意味着“色阴”妄想多少已经勘破了一些,也即“开悟”不一定说“色阴”妄想已经完全除尽无余,但你只要“开悟”了,“色阴”你绝对是已经“看破”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佛在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说,如果一个菩萨悲心起行布施,如果这个菩萨智慧未开“堕于事而行布施”,那这个菩萨妄想一点都还没松动,也即这个菩萨第一层最粗的色阴妄想还都把他蒙蔽的密不透风呢,这个菩萨此时“譬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 大家还记得“色阴”妄想的具体所指吗? “色阴妄想”,“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也即,“色阴”妄想指的就是凡夫总觉得外部物体有实体有自性可以坚固自持。比如你总觉得眼前的这个木桌子是由木头做成的,你总觉得这个木桌子有实体有质感、坚固、可以自持在那里,这个就是“色阴”妄想。 那我再考你一下,“色阴”妄想对应的真实又是什么? “色阴妄想”对应的真实就是“性空”,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你可能会说晓洁你为什么老考我?我老考你是因为关于“色阴”和“性空”的这些内容我在前面第112期音频都已经给大家讲过了,我想看看大家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怎么样。 回到金刚经第十四品经文本身。 此处“堕于事而行布施”之“堕于事”,指的即是凡夫“执幻为实体”取着“色相”。 此处“堕于事而行布施”之“堕于事”,指的即是凡夫老是“根尘相偶”起“六入”,指的即是凡夫老是有“我”和“我所”之对待。“我”和“我所”之对待一旦生起,凡夫老是起六根摄入六尘之“六入”。 此处“事”字,通“职业”的“职”。“职业”的“职”,“耳”字旁,意为,“听取外部的汇报然后作判断决策”。所以“事”字有执着“我”和“我所”执着内外法的意思。 反过来,如果“菩萨不堕于事。谓不堕事而行布施”,就说明这个菩萨修行智慧方面已经开始上路了,他的妄想已经从最粗的“色阴”妄想处开始松动了,也即这个菩萨已经开始勘破“色阴”妄想了,所以此时此菩萨“不堕事而行布施”“譬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 所以诸位,金刚经的义理甚深甚深。没有人给你讲,这些经文背后甚深的义理你能自己搞懂吗?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四品末尾,佛又语重心长地说: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法门。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则为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则为如来以其佛眼悉见是人。则为如来悉觉是人。如是有情。一切当生无量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