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珍爱自己,珍爱众生,
2637001351:是法平等,世间平等,众生平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三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二十三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从这句经文可以看出,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和金刚经第二十二品逻辑上是连接着的。金刚经第二十二品中,佛是给“无上正等菩提”这个称名正面下定义,而在金刚经第二十三品中,佛继续给“无上正等菩提”这个称名正面下定义。 在金刚经第二十二品中,佛给“无上正等菩提”所下定义为,“于中少法无有无得。故名无上正等菩提”,而在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佛给“无上正等菩提”所下定义为,“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二品和第二十三品给“无上正等菩提”所下定义逻辑上显然是一脉相承相连接着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于中少法无有无得”,指的就是六根见闻觉知没有丝毫有为法之“取”,而六根见闻觉知没有丝毫有为法之“取”,自然“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自然“是法平等”。所以我们说金刚经第二十二品的经文和金刚经第二十三品的经文逻辑上有一脉相承的连贯性。 任何的爱憎取舍,皆是由“我”“我所”之虚妄对待而起,“我执”妄想一起,有了能取之“人我”,“我所”执妄想一起,执幻为实,即生“法有我性”。有了能取之“人我”,同时又执事物皆有各各自持之实体自性,爱憎取舍自然油然而生。有“爱憎取舍”,烦恼甚至是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有经验。 六根见闻觉知一旦没有了丝毫有为法之“取”,则爱憎取舍自然消失。而我们之前也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所谓“有为法”的内涵就是有“我”“我所”之虚妄对待。 所以要想达于无上正等菩提,要想“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根源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破除“人我”妄想同时认识到万物如幻“性空”,所以说“人法无我”即是如来,所以金刚经全经一直反复强调要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这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值得我们研究一下,此句经文对应的岌多法师的译文是: “虽然复次时善实。平等正法。彼不中有不平等。彼故说名...”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大家注意到没有,上述岌多法师的译文里有“虽然”一词,我建议大家读金刚经岌多法师译本时每次碰到“虽然”一词都要搞清楚此“虽然”逻辑上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像此处“虽然复次时善实。平等正法。彼不中有不平等。彼故说名...”这句经文里的“虽然”,就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成佛不是“断知”、成佛不是灰身泯智。 岌多法师这句“虽然复次时善实。平等正法。彼不中有不平等。彼故说名...”的译文意思即是,如来...虽然于一切时...,但如来于一切时...“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而六根见闻觉知时“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之状态就被称为...。 所以岌多法师译文中此“虽然”强调了,“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这种状态并不是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来实现的,是虽然见闻觉知各种感知一样不少但是仍然不违“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 虽然见闻觉知各种感知一样不少但是仍然不违“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这种状态才被称为...。 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来实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这种状态不是...,这种状态是声闻乘人的境界。 那如何做到虽然见闻觉知各种感知一样不少但是仍然不违“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呢?就是要做到人无我并且认识到“法无我性”之“性空”,就是要做到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一旦认识到“法无我性”性空所以无所取,一旦认识到亦本无能取之人我,此时此地当下即是佛国,不管此时此地显现的是天宫相还是地狱相,是净土相还是秽土相。 维摩诘经有云: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此段维摩诘经是说,舍利弗有点不明白,佛所主持的娑婆世界为什么“秽恶充满”。 舍利弗心里想,如果说“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后面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不要以为娑婆世界秽恶充满不净,在我看来娑婆世界清净和自在天宫无异。 舍利弗听了螺髻梵王的话后,对螺髻梵王说,可是我确实见娑婆世界“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啊。 螺髻梵王说,舍利弗,你这样看娑婆世界,觉得娑婆世界“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是因为你“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对于“深心清净。依佛智慧”的菩萨来说,“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此等菩萨则能见此娑婆世界“佛土清净”。 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所谓“佛土”即是一念“智慧明了”的事儿。你人法无我,一切如实观不生取一切平等,当下不管你什么土就是佛土。 所以,娑婆世界就是佛土,你还要到哪里去找佛土?关键是你要把那个庸人自扰之“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息灭掉,你才能发现原来娑婆世界就是佛土,否则你身在佛土就是不知道自己身在佛土。 我们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本身。 我们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三品下句经文。 “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 此句经文即是佛在强调,要以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从而做到虽然见闻觉知各种感知一样不少但是仍然不违“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这种状态才被称为无上正等菩提。 佛专门作此强调,就是怕有的修行人走上二乘人不究竟的修行道路,比如怕有的修行人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来实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其实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而实现的所谓“平等”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而实现的所谓“平等”其实本质上还是怕烦恼好清净,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讲过了,这种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而达到的平等清净本身也是不坚固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之究竟无上正等菩提,是靠灭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来实现的,而妄想灭除,真如自性之光该发还是照样发,就如同妄想未灭之时,真如自性之光一分不少也在发一样。只不过,四相颠倒妄想未灭时,真如自性发光是“粘妄发光”,而四相颠倒妄想息灭之后,真如自性发光是“纯光无妄”。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经文,佛说完“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之后,紧接着对此“无上正等菩提”又作补充描述说,此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 所以此句经文玄奘法师译本此处的“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是借用了前面“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之“无上正等菩提”来作主语,是说此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这一点岌多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表达得更明显,此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为: “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 你看此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简单明了,即是,正是“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息灭,所以...才平等“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 由于这句经文很关键很重要,所以我们再看一下这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这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为: “由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受者等。此法平等。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由实善法具足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和玄奘法师的译文结构类似。只不过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善法”二字之前有一“实”字,是“由实善法具足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小看真谛法师此处译文“实善法”之“实”字,此处“实”字于我个人定夺这句经文的意思真是帮了大忙了。 也即,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指的是去妄存真之真实“无为法”之“实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不可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来解。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由实善法具足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实善法”之“实”字,决定了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不可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来解。 此句“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经文本身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也决定了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不可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来解。 因为“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相息灭之后的“善法”,只可能是指真实之“无为法”,只有真实之“无为法”是“无我人众生寿者”。 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是说给凡夫听的是劝诫凡夫“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正是由于仍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相,所以才要修十善业道,如果“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相已经除尽无余,就无十善业道可修了。 另外,此句经文后面紧跟着的那句“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也决定了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不可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来解。 我们后面马上就会解释后面紧跟着的那句“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及此句经文各个译本的译法,我们判断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指的是去妄存真之真实“实法”之“无为法”。 因此,我个人认为,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修一切善法”,没有玄奘法师的译文“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翻译得准确。因为一旦达于真实之“无为法”境界,就没有什么修不修了,所以说“善法”用“证觉”这个措辞会比较好一点,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措辞都是“善法”“证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三品下一句经文。 “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佛在说完“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之后,为什么紧接着补充一句“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呢?于经义的通顺方面这是个非常大的难点,很多人不理解前后这两句经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前面讲过了,“法”这个字,古体写法写作此“灋”。 左偏旁是“氵(水)”,右偏旁上部是“廌(zhì)”字、下部是“去”字。这个“廌”字,乍一看有点像梅花鹿的“鹿”字,但不是。 也即,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法中,“法”这个字属于会意字,它是由三个独体部分通过会意组成的一个合体字。 参考《说文解字》,“法”字的左偏旁“氵(水)”,代表“评判”、“取舍”的标准,一以贯之,公平如水。 而“廌”字,古传说为神兽,可以“触不直者去之”,所以“廌”字下方有“去”字。也即是古传说在法庭上,廌这个神兽,可以从众多嫌犯中,把那个真正犯罪的罪犯甄别出来。廌会在众多嫌犯中去触碰那个真正犯罪的罪犯,把这个罪犯“去除”掉。 所以“法”这个会意字,本意是甄别取舍的意思,也即“法”这个字本意上更多用作动词。 在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佛在说完“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之后,佛马上又补充说,“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就是要提请你注意“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之“善法”这个措辞表达有深意。 佛此处就是要提请你注意,按凡夫的语言,“法”字本义为“甄别取舍”, 而“甄别取舍”是妄想,那么我现在在“法”字前面加个“善”字把“法”变成“善法”,是为了用此“善法”措辞表达无妄想“甄别取舍”之智慧状态。 也即,佛此处补充说“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就是要提请你注意上一句所说“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之“善法”,其实指的就是凡夫“甄别取舍”之“有为法”除尽无余。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也即,佛此处“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表达的意思就是,把凡夫“甄别取舍”之“有为法”彻底排清除掉后的见闻觉知状态,我们就称为“善法”。 此处“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之“非”字,作“排除掉”“排遣掉”解。 此处“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之“法”字,作凡夫“甄别取舍”之虚妄“有为法”解。 把“甄别取舍”之虚妄“有为法”清除之后所证所觉的,我们就称名为“善法”。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和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句,“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二句经文表达手法基本相同。 我们在讲解金刚经第十四品时已经详细解释过了,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表达的意思即是“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诸妄想除尽无余之状态,我们就姑且称名为“真实想”,也即所谓的“真实想”,指的其实正是诸妄想皆除尽无余之无妄想之“非想”状态。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的表达手法,与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的表达手法类似。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表达的意思即是,“我”“我所”之虚妄“有为法”除尽无余之状态,我们就姑且称名为“善法”,也即所谓的“善法”,指的其实正是诸虚妄“有为法”除尽无余之无“有为法”之“非法”状态。 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把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经文每一个字都看清楚了,这句经文是说,“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这句经文不是说,“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善’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也即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句经文中间那一小句措辞是“非法”,不是“非善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岌多法师的译文是: “善法善法者。善实。非法如是彼如来说。彼故说名善法者。” 很显然可以看出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经文的翻译,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高度一致。此句经文岌多法师译文中间那一小句,也是“非法”,不是“非善法”。而岌多法师金刚经的翻译比较忠于梵文原文,这一点是为大家所公认的。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是: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真谛法师的译文是: “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故名善法。” 很显然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与真谛法师的译文和玄奘法师与岌多法师的译文不一样。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与真谛法师的译文中间一小句的翻译是“非善法”,我个人认为此句经文中间这一小句翻译成“非善法”,令整句经文“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晦涩难懂且难以与前面的经文贯通起来。 岌多法师金刚经的翻译于六个译本中最忠于梵文原文,这一点是为大家所公认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此句经文我们应该以岌多法师的译文为准,也即,“善法善法者。善实。非法如是彼如来说。彼故说名善法者。” 所以大家要注意,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并不符合我们之前所讲的“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二者看起来有点像,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前者并不符合后者之固定句式。 同理,金刚经第十四品里那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也并不符合我们之前所讲的“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二者看起来有点像,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前者并不符合后者之固定句式。 所以,你自己看看,研学金刚经能有丝毫的马虎吗? 我解释得这么辛苦,我希望你听明白了。
2637001351:珍爱自己,珍爱众生,
2637001351:是法平等,世间平等,众生平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三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二十三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从这句经文可以看出,金刚经第二十三品和金刚经第二十二品逻辑上是连接着的。金刚经第二十二品中,佛是给“无上正等菩提”这个称名正面下定义,而在金刚经第二十三品中,佛继续给“无上正等菩提”这个称名正面下定义。 在金刚经第二十二品中,佛给“无上正等菩提”所下定义为,“于中少法无有无得。故名无上正等菩提”,而在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佛给“无上正等菩提”所下定义为,“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二品和第二十三品给“无上正等菩提”所下定义逻辑上显然是一脉相承相连接着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于中少法无有无得”,指的就是六根见闻觉知没有丝毫有为法之“取”,而六根见闻觉知没有丝毫有为法之“取”,自然“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自然“是法平等”。所以我们说金刚经第二十二品的经文和金刚经第二十三品的经文逻辑上有一脉相承的连贯性。 任何的爱憎取舍,皆是由“我”“我所”之虚妄对待而起,“我执”妄想一起,有了能取之“人我”,“我所”执妄想一起,执幻为实,即生“法有我性”。有了能取之“人我”,同时又执事物皆有各各自持之实体自性,爱憎取舍自然油然而生。有“爱憎取舍”,烦恼甚至是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有经验。 六根见闻觉知一旦没有了丝毫有为法之“取”,则爱憎取舍自然消失。而我们之前也已经强调过很多次了,所谓“有为法”的内涵就是有“我”“我所”之虚妄对待。 所以要想达于无上正等菩提,要想“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根源的解决之道还是在于破除“人我”妄想同时认识到万物如幻“性空”,所以说“人法无我”即是如来,所以金刚经全经一直反复强调要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复次善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这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值得我们研究一下,此句经文对应的岌多法师的译文是: “虽然复次时善实。平等正法。彼不中有不平等。彼故说名...”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大家注意到没有,上述岌多法师的译文里有“虽然”一词,我建议大家读金刚经岌多法师译本时每次碰到“虽然”一词都要搞清楚此“虽然”逻辑上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像此处“虽然复次时善实。平等正法。彼不中有不平等。彼故说名...”这句经文里的“虽然”,就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成佛不是“断知”、成佛不是灰身泯智。 岌多法师这句“虽然复次时善实。平等正法。彼不中有不平等。彼故说名...”的译文意思即是,如来...虽然于一切时...,但如来于一切时...“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而六根见闻觉知时“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之状态就被称为...。 所以岌多法师译文中此“虽然”强调了,“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这种状态并不是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来实现的,是虽然见闻觉知各种感知一样不少但是仍然不违“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 虽然见闻觉知各种感知一样不少但是仍然不违“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这种状态才被称为...。 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来实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这种状态不是...,这种状态是声闻乘人的境界。 那如何做到虽然见闻觉知各种感知一样不少但是仍然不违“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呢?就是要做到人无我并且认识到“法无我性”之“性空”,就是要做到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一旦认识到“法无我性”性空所以无所取,一旦认识到亦本无能取之人我,此时此地当下即是佛国,不管此时此地显现的是天宫相还是地狱相,是净土相还是秽土相。 维摩诘经有云: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此段维摩诘经是说,舍利弗有点不明白,佛所主持的娑婆世界为什么“秽恶充满”。 舍利弗心里想,如果说“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后面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不要以为娑婆世界秽恶充满不净,在我看来娑婆世界清净和自在天宫无异。 舍利弗听了螺髻梵王的话后,对螺髻梵王说,可是我确实见娑婆世界“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啊。 螺髻梵王说,舍利弗,你这样看娑婆世界,觉得娑婆世界“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是因为你“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对于“深心清净。依佛智慧”的菩萨来说,“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此等菩萨则能见此娑婆世界“佛土清净”。 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所谓“佛土”即是一念“智慧明了”的事儿。你人法无我,一切如实观不生取一切平等,当下不管你什么土就是佛土。 所以,娑婆世界就是佛土,你还要到哪里去找佛土?关键是你要把那个庸人自扰之“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息灭掉,你才能发现原来娑婆世界就是佛土,否则你身在佛土就是不知道自己身在佛土。 我们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本身。 我们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三品下句经文。 “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 此句经文即是佛在强调,要以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从而做到虽然见闻觉知各种感知一样不少但是仍然不违“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这种状态才被称为无上正等菩提。 佛专门作此强调,就是怕有的修行人走上二乘人不究竟的修行道路,比如怕有的修行人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来实现“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其实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而实现的所谓“平等”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而实现的所谓“平等”其实本质上还是怕烦恼好清净,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讲过了,这种靠六根“断知”抹杀一切感知而达到的平等清净本身也是不坚固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是法平等。于其中间无不平等”之究竟无上正等菩提,是靠灭除“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来实现的,而妄想灭除,真如自性之光该发还是照样发,就如同妄想未灭之时,真如自性之光一分不少也在发一样。只不过,四相颠倒妄想未灭时,真如自性发光是“粘妄发光”,而四相颠倒妄想息灭之后,真如自性发光是“纯光无妄”。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经文,佛说完“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之后,紧接着对此“无上正等菩提”又作补充描述说,此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 所以此句经文玄奘法师译本此处的“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是借用了前面“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之“无上正等菩提”来作主语,是说此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这一点岌多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表达得更明显,此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为: “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 你看此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简单明了,即是,正是“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想息灭,所以...才平等“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 由于这句经文很关键很重要,所以我们再看一下这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这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为: “由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受者等。此法平等。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由实善法具足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和玄奘法师的译文结构类似。只不过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善法”二字之前有一“实”字,是“由实善法具足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小看真谛法师此处译文“实善法”之“实”字,此处“实”字于我个人定夺这句经文的意思真是帮了大忙了。 也即,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指的是去妄存真之真实“无为法”之“实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不可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来解。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由实善法具足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实善法”之“实”字,决定了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不可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来解。 此句“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经文本身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也决定了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不可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来解。 因为“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相息灭之后的“善法”,只可能是指真实之“无为法”,只有真实之“无为法”是“无我人众生寿者”。 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是说给凡夫听的是劝诫凡夫“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正是由于仍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相,所以才要修十善业道,如果“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颠倒妄相已经除尽无余,就无十善业道可修了。 另外,此句经文后面紧跟着的那句“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也决定了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不可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十善业道之修行法来解。 我们后面马上就会解释后面紧跟着的那句“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及此句经文各个译本的译法,我们判断此处“无我故无寿故无众生故无人故。平等...一切善法证觉”之“善法”,指的是去妄存真之真实“实法”之“无为法”。 因此,我个人认为,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修一切善法”,没有玄奘法师的译文“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翻译得准确。因为一旦达于真实之“无为法”境界,就没有什么修不修了,所以说“善法”用“证觉”这个措辞会比较好一点,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措辞都是“善法”“证觉”。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三品下一句经文。 “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佛在说完“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之后,为什么紧接着补充一句“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呢?于经义的通顺方面这是个非常大的难点,很多人不理解前后这两句经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前面讲过了,“法”这个字,古体写法写作此“灋”。 左偏旁是“氵(水)”,右偏旁上部是“廌(zhì)”字、下部是“去”字。这个“廌”字,乍一看有点像梅花鹿的“鹿”字,但不是。 也即,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法中,“法”这个字属于会意字,它是由三个独体部分通过会意组成的一个合体字。 参考《说文解字》,“法”字的左偏旁“氵(水)”,代表“评判”、“取舍”的标准,一以贯之,公平如水。 而“廌”字,古传说为神兽,可以“触不直者去之”,所以“廌”字下方有“去”字。也即是古传说在法庭上,廌这个神兽,可以从众多嫌犯中,把那个真正犯罪的罪犯甄别出来。廌会在众多嫌犯中去触碰那个真正犯罪的罪犯,把这个罪犯“去除”掉。 所以“法”这个会意字,本意是甄别取舍的意思,也即“法”这个字本意上更多用作动词。 在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佛在说完“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之后,佛马上又补充说,“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就是要提请你注意“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之“善法”这个措辞表达有深意。 佛此处就是要提请你注意,按凡夫的语言,“法”字本义为“甄别取舍”, 而“甄别取舍”是妄想,那么我现在在“法”字前面加个“善”字把“法”变成“善法”,是为了用此“善法”措辞表达无妄想“甄别取舍”之智慧状态。 也即,佛此处补充说“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就是要提请你注意上一句所说“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之“善法”,其实指的就是凡夫“甄别取舍”之“有为法”除尽无余。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也即,佛此处“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表达的意思就是,把凡夫“甄别取舍”之“有为法”彻底排清除掉后的见闻觉知状态,我们就称为“善法”。 此处“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之“非”字,作“排除掉”“排遣掉”解。 此处“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之“法”字,作凡夫“甄别取舍”之虚妄“有为法”解。 把“甄别取舍”之虚妄“有为法”清除之后所证所觉的,我们就称名为“善法”。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和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句,“世尊。若诸有情。闻说如是甚深经典。生真实想。当知成就最胜希有。何以故。世尊。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二句经文表达手法基本相同。 我们在讲解金刚经第十四品时已经详细解释过了,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表达的意思即是“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诸妄想除尽无余之状态,我们就姑且称名为“真实想”,也即所谓的“真实想”,指的其实正是诸妄想皆除尽无余之无妄想之“非想”状态。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的表达手法,与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的表达手法类似。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表达的意思即是,“我”“我所”之虚妄“有为法”除尽无余之状态,我们就姑且称名为“善法”,也即所谓的“善法”,指的其实正是诸虚妄“有为法”除尽无余之无“有为法”之“非法”状态。 所以大家一定要仔细把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经文每一个字都看清楚了,这句经文是说,“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这句经文不是说,“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善’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也即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句经文中间那一小句措辞是“非法”,不是“非善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岌多法师的译文是: “善法善法者。善实。非法如是彼如来说。彼故说名善法者。” 很显然可以看出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经文的翻译,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高度一致。此句经文岌多法师译文中间那一小句,也是“非法”,不是“非善法”。而岌多法师金刚经的翻译比较忠于梵文原文,这一点是为大家所公认的。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是: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此句“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真谛法师的译文是: “须菩提。所言善法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故名善法。” 很显然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与真谛法师的译文和玄奘法师与岌多法师的译文不一样。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与真谛法师的译文中间一小句的翻译是“非善法”,我个人认为此句经文中间这一小句翻译成“非善法”,令整句经文“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晦涩难懂且难以与前面的经文贯通起来。 岌多法师金刚经的翻译于六个译本中最忠于梵文原文,这一点是为大家所公认的。所以我个人认为此句经文我们应该以岌多法师的译文为准,也即,“善法善法者。善实。非法如是彼如来说。彼故说名善法者。” 所以大家要注意,金刚经第二十三品此处“善法善法者。如来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并不符合我们之前所讲的“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二者看起来有点像,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前者并不符合后者之固定句式。 同理,金刚经第十四品里那句“诸真实想真实想者。如来说为非想。是故如来说名真实想真实想”,也并不符合我们之前所讲的“佛说XX。即非XX。是名XX。”之固定句式,二者看起来有点像,但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前者并不符合后者之固定句式。 所以,你自己看看,研学金刚经能有丝毫的马虎吗? 我解释得这么辛苦,我希望你听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