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有条件的就应该普法。是为法布施。
2637001351:为人宣说,福德无量
2637001351:说即不说,不说即说
2637001351:为众生故。
8上善若水:您是什么原因解说金刚经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下面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宝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前说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很显然,大家从经文自己也可以看出,整个金刚经第二十四品的内容就是佛再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在金刚经第二十四品中,鸠摩罗什法师、玄奘法师和真谛法师的译文只是说以七宝聚“持用布施”,但“持用布施”的受施对象并没有限定。而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不同,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在说到以七宝聚“持用布施”时限定了“受施对象”为诸佛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岌多法师译本云: “若复善实。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王。彼所有聚七宝。普散如来...施与。若此智慧彼岸到。乃至四句等偈。受已为他等分别。此善实福聚。彼前者福聚。百上亦数不及。千上亦。百千上亦。俱致百千上亦。俱致那由他百千上亦。僧企耶。亦迦罗亦。算亦。譬喻亦。忧波泥奢亦。乃至譬喻亦不及。” 从上述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此处岌多法师的翻译为“若复善实。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王。彼所有聚七宝。普散如来...施与”,所以我们说在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受施对象的限定上,岌多法师的译文和其他几位法师不同。不过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关紧的,大家了解一下即可。 我们之前也已经说过了,金刚经整个篇幅才五千多字,而在整体五千多字的内容中,佛反复那么多次花那么大篇幅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如果大家读过其他大经有对比就会发现,这种赞叹的频次和篇幅比例,实属罕见。 在金刚经第二十四品中佛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的赞叹于全经中是第七次,在金刚经第三十二品,也即在金刚经最末尾最后一品,佛又第八次赞叹了“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反观楞严经,楞严经全经十卷共七万五千字左右,而在整部楞严经中,佛只是在第十卷全经讲完的最末尾处花了三百字左右赞叹了一次“受持读诵楞严经、为他宣说楞严经”的功德。 楞严经云: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否。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如果我没记错,以上这段经文即是佛在楞严经中对“受持读诵楞严经、为他宣说楞严经”功德唯一的一次赞叹,这段经文处于楞严经最末尾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不对比不知道,你一对比就能发现佛在金刚经中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的频次和篇幅比例,实属罕见。 你如果说佛对金刚经之所以如此这般赞叹,可能是因为金刚经实在太殊胜了,那你这样说就有点说外行话了,楞严经在大乘了义经典中地位会比金刚经低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你或许会说这可能就是一个随机偶然的事件,佛碰巧在说金刚经的时候一时高兴就多赞叹了几遍,那你有没有听说过佛说法每一字都是有深意的这个说法。 关于佛为何于篇幅如此短小的金刚经中八次反复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这个问题,我本人是这样猜测的。既然是猜测,顾名思义即是猜测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此猜测仅供大家参考。 我猜测佛知道未来金刚经的受众面会非常的广,而且于金刚经的受众之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其实对佛法不甚了了,所以佛不断强调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让这些于佛法不甚了了的学人,即使是冲着积聚福德的目的也会去亲近金刚经。 其实大家估计也有同样的观察,就是身边亲近金刚经的人,其实很多人仅止步于读诵,他们其实于金刚经每句经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并没有太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感觉自己于金刚经经义的领悟实在是无能为力,但他们真心相信佛说的话,所以他们虔诚笃定,一心诵读金刚经,于金刚经经义暂时不作追究。 诵读佛jing也功德无量,我对诵读佛jing的人真心随喜赞叹,祝愿他们因勤心诵读而能广积福德。如果暂时不能理解佛jing奥义,勤心诵读不也是一种量力而行的归依吗? 也即,真正有能力领悟佛jing经义的人,他学习佛jing是不需要你鼓励的,有福德也好没福德也罢,那种对世界万物深深的好奇心,叠加上佛法解释这个世界时的通透和启发性,会让此类人于佛法的学习欲罢不能废寝忘食。 能对楞严经爱不释手的人,绝对不要靠你说读楞严经福德很大他才去读楞严经,能对楞严经爱不释手的人,对楞严经绝对是因为爱所以爱,是楞严经里那种对生命颠覆性的崭新诠释,深深吸引于各种现象都爱生疑问的人。 所以对楞严经爱不释手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发的。对楞严经爱不释手的人,绝大多数是喜欢自发思考哲学问题的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可是金刚经不一样,很多亲近金刚经的人,是冲着能够身体安康生活幸福这样朴素美好的愿望出发的,很多亲近金刚经的人,对哲学一点兴趣也没有。 对身体安康生活幸福的追求完全正当甚至是朴素美好的,而亲近诵读金刚经确实有这样的殊胜功德,即使你暂时于经义还无法做到了彻,所以佛在金刚经中多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佛说的这句话体现的不仅仅是佛说法三根普被因机施教,“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更体现了佛家的慈悲,就如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所说,“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另外,在金刚经中,“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和“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佛总是放在一起赞叹。我相信每一个读金刚经的人,每当读到佛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的经文时,都能感受到佛于金刚经的弘扬希望能有人站出来“为他正说,显示其义”的殷切期望,因为金刚经言简义深,少有人能解。 那么有能力正解金刚经的人本来就少,这些本来就少的有能力正解金刚经的人会不会心生懈怠不愿意出来讲呢?我想佛可能是有这方面担忧的。 刚才我们讲了,那种对世界万物深深的好奇心,叠加上佛法解释这个世界时的通透和启发性,会让于各种现象都爱生疑问的人于佛法的学习欲罢不能废寝忘食。这类人学习佛法是自发的,为了学习佛法各种困难这类人都能克服。 但是,自己天然被佛法强烈吸引想学,和学明白后是否有强烈的愿望想给别人讲,这二者完全是两码事儿。 疑惑不了此心难安是爱学习的人学习佛法的天然驱动力,但把自己明白的东西讲给一个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人听从而让他也明白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呢?也即,我明白了我有什么动力非要给你讲呢? 也即,学习佛法很多人是有动力的,但是,给别人讲佛法,这个动力真没有。 所以对那些凤毛麟角已经明白了佛法的人来说,学虽然不需要额外的鼓励,但给别人的讲这个事情还是需要佛鼓励“劝进”一番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所以金刚经中佛重复八次说,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宝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前说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也即,佛在金刚经中重复八次强调,于金刚经的经义,如果有人在自己能“受持读诵。究竟通利”的前提下,能“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那这个人因此“为他人正说金刚经”的行为会得福无量无边。 因为佛是实语者,所以佛这种鼓励为他人讲说金刚经的“劝进”,于很多自己于金刚经已经究竟通利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触动的。 一个人为他人讲说金刚经的动机无非就这么几种。 第一,觉得要报佛恩,所以讲经说法。 佛让我于此事明了,把我从愚痴痛苦的茫然失措中救拔出来,那从知恩图报的心理来说,我也应该为佛办一件事,那佛说过,把佛的言教灯灯相传弘扬出去就是最好的报恩方式。 所以很多人是出于这种要报佛恩的心态讲经说法。 第二,自己本身就慈悲,所以讲经说法。 还有极少数人,不仅智慧超群,于佛法善能解了,他还真真正正慈悲心重,他发自内心希望他人于此事亦能解了从而摆脱痛苦烦恼。 这种不仅心具超凡之智,同时还心具大悲的人,凤毛麟角中又凤毛麟角,非常非常少,非常非常希有,非常非常罕见。 第三,受说法会生福德之激励,所以讲经说法。 说句老实话,学人在究竟证得那个平等智之前,谁不向往平安喜乐的幸福安稳生活呢?谁会喜欢戚戚然于风雨中不知该往哪里去那种心惶惶然呢? 佛说“为他人正说金刚经”的功德无量无边甚至无法比喻,因为佛是实语者,所以佛这个“劝进”“鼓励”于很多人是有真实触动的。本来懈怠了不想讲了,觉得自己明白了就行了大家各扫门前雪,但是一想佛都说了“为他人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么大,佛又强调自己是实语者,这么被佛一激励,精神可能又振作起来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有云: “梵天。若护持如来一四句偈。是人功德尚不可量。况复般若波罗蜜三世佛mu。何以故。梵天。诸佛如来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以法供养。即是供养诸佛如来。不以赀财而为供养。法供养者。诸供养中最为第一。梵天。有人护持如来正法。当知此人二世安乐。是故。梵天。应须护持甚深修多罗。” 所以就护法来说,也不要过于苛求说法的人都本俱慈悲于福德无所希求说法,你即使是冲着积攒福德去为他人说法,也是正当的,也是殊胜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学人在究竟证得那个平等智之前,谁不希望自己现在世、未来世“二世安乐”呢?谁会希望自己生活风雨飘摇呢? 更何况,说法人说法的动力中,“觉得要报佛恩”、“自己本身就慈悲”、“受说法会生福德之激励”这些因素往往又是混合在一起的。 总结一下,我个人猜测佛在金刚经中反复共八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一部分原因是金刚经这部经的受众比较广泛,很多受众需要鼓励,另一方面是因为金刚经言简义深,如果没有人“为他正说,显示其义”,此经于流布中经义难彰显。 所以佛不厌其烦语重心长的在金刚经中多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说了那么多,大家不要忘记一点,虽然佛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是为了鼓励大家亲近金刚经为他人宣说金刚经,但佛是实语者。 也即,佛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是为了鼓励大家亲近金刚经,是为了鼓励大家为他人宣说金刚经,但佛不会就为了鼓励你而说假话,佛说的都是真实的,只是佛怕你于此真实规律不知道,所以佛强调给你听从而让你于“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这个事情上更有动力去做。 佛说: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宝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前说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2637001351:有条件的就应该普法。是为法布施。
2637001351:为人宣说,福德无量
2637001351:说即不说,不说即说
2637001351:为众生故。
8上善若水:您是什么原因解说金刚经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对金刚经第二十四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下面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宝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前说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很显然,大家从经文自己也可以看出,整个金刚经第二十四品的内容就是佛再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在金刚经第二十四品中,鸠摩罗什法师、玄奘法师和真谛法师的译文只是说以七宝聚“持用布施”,但“持用布施”的受施对象并没有限定。而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不同,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在说到以七宝聚“持用布施”时限定了“受施对象”为诸佛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岌多法师译本云: “若复善实。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王。彼所有聚七宝。普散如来...施与。若此智慧彼岸到。乃至四句等偈。受已为他等分别。此善实福聚。彼前者福聚。百上亦数不及。千上亦。百千上亦。俱致百千上亦。俱致那由他百千上亦。僧企耶。亦迦罗亦。算亦。譬喻亦。忧波泥奢亦。乃至譬喻亦不及。” 从上述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岌多法师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此处岌多法师的翻译为“若复善实。所有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王。彼所有聚七宝。普散如来...施与”,所以我们说在金刚经第二十四品受施对象的限定上,岌多法师的译文和其他几位法师不同。不过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关紧的,大家了解一下即可。 我们之前也已经说过了,金刚经整个篇幅才五千多字,而在整体五千多字的内容中,佛反复那么多次花那么大篇幅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如果大家读过其他大经有对比就会发现,这种赞叹的频次和篇幅比例,实属罕见。 在金刚经第二十四品中佛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的赞叹于全经中是第七次,在金刚经第三十二品,也即在金刚经最末尾最后一品,佛又第八次赞叹了“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反观楞严经,楞严经全经十卷共七万五千字左右,而在整部楞严经中,佛只是在第十卷全经讲完的最末尾处花了三百字左右赞叹了一次“受持读诵楞严经、为他宣说楞严经”的功德。 楞严经云: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否。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如果我没记错,以上这段经文即是佛在楞严经中对“受持读诵楞严经、为他宣说楞严经”功德唯一的一次赞叹,这段经文处于楞严经最末尾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所以不对比不知道,你一对比就能发现佛在金刚经中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的频次和篇幅比例,实属罕见。 你如果说佛对金刚经之所以如此这般赞叹,可能是因为金刚经实在太殊胜了,那你这样说就有点说外行话了,楞严经在大乘了义经典中地位会比金刚经低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你或许会说这可能就是一个随机偶然的事件,佛碰巧在说金刚经的时候一时高兴就多赞叹了几遍,那你有没有听说过佛说法每一字都是有深意的这个说法。 关于佛为何于篇幅如此短小的金刚经中八次反复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这个问题,我本人是这样猜测的。既然是猜测,顾名思义即是猜测没有任何依据,所以此猜测仅供大家参考。 我猜测佛知道未来金刚经的受众面会非常的广,而且于金刚经的受众之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其实对佛法不甚了了,所以佛不断强调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让这些于佛法不甚了了的学人,即使是冲着积聚福德的目的也会去亲近金刚经。 其实大家估计也有同样的观察,就是身边亲近金刚经的人,其实很多人仅止步于读诵,他们其实于金刚经每句经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并没有太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感觉自己于金刚经经义的领悟实在是无能为力,但他们真心相信佛说的话,所以他们虔诚笃定,一心诵读金刚经,于金刚经经义暂时不作追究。 诵读佛jing也功德无量,我对诵读佛jing的人真心随喜赞叹,祝愿他们因勤心诵读而能广积福德。如果暂时不能理解佛jing奥义,勤心诵读不也是一种量力而行的归依吗? 也即,真正有能力领悟佛jing经义的人,他学习佛jing是不需要你鼓励的,有福德也好没福德也罢,那种对世界万物深深的好奇心,叠加上佛法解释这个世界时的通透和启发性,会让此类人于佛法的学习欲罢不能废寝忘食。 能对楞严经爱不释手的人,绝对不要靠你说读楞严经福德很大他才去读楞严经,能对楞严经爱不释手的人,对楞严经绝对是因为爱所以爱,是楞严经里那种对生命颠覆性的崭新诠释,深深吸引于各种现象都爱生疑问的人。 所以对楞严经爱不释手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自发的。对楞严经爱不释手的人,绝大多数是喜欢自发思考哲学问题的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可是金刚经不一样,很多亲近金刚经的人,是冲着能够身体安康生活幸福这样朴素美好的愿望出发的,很多亲近金刚经的人,对哲学一点兴趣也没有。 对身体安康生活幸福的追求完全正当甚至是朴素美好的,而亲近诵读金刚经确实有这样的殊胜功德,即使你暂时于经义还无法做到了彻,所以佛在金刚经中多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佛说的这句话体现的不仅仅是佛说法三根普被因机施教,“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更体现了佛家的慈悲,就如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所说,“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另外,在金刚经中,“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和“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佛总是放在一起赞叹。我相信每一个读金刚经的人,每当读到佛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的经文时,都能感受到佛于金刚经的弘扬希望能有人站出来“为他正说,显示其义”的殷切期望,因为金刚经言简义深,少有人能解。 那么有能力正解金刚经的人本来就少,这些本来就少的有能力正解金刚经的人会不会心生懈怠不愿意出来讲呢?我想佛可能是有这方面担忧的。 刚才我们讲了,那种对世界万物深深的好奇心,叠加上佛法解释这个世界时的通透和启发性,会让于各种现象都爱生疑问的人于佛法的学习欲罢不能废寝忘食。这类人学习佛法是自发的,为了学习佛法各种困难这类人都能克服。 但是,自己天然被佛法强烈吸引想学,和学明白后是否有强烈的愿望想给别人讲,这二者完全是两码事儿。 疑惑不了此心难安是爱学习的人学习佛法的天然驱动力,但把自己明白的东西讲给一个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人听从而让他也明白的驱动力又是什么呢?也即,我明白了我有什么动力非要给你讲呢? 也即,学习佛法很多人是有动力的,但是,给别人讲佛法,这个动力真没有。 所以对那些凤毛麟角已经明白了佛法的人来说,学虽然不需要额外的鼓励,但给别人的讲这个事情还是需要佛鼓励“劝进”一番的。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所以金刚经中佛重复八次说,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宝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前说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也即,佛在金刚经中重复八次强调,于金刚经的经义,如果有人在自己能“受持读诵。究竟通利”的前提下,能“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那这个人因此“为他人正说金刚经”的行为会得福无量无边。 因为佛是实语者,所以佛这种鼓励为他人讲说金刚经的“劝进”,于很多自己于金刚经已经究竟通利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大的触动的。 一个人为他人讲说金刚经的动机无非就这么几种。 第一,觉得要报佛恩,所以讲经说法。 佛让我于此事明了,把我从愚痴痛苦的茫然失措中救拔出来,那从知恩图报的心理来说,我也应该为佛办一件事,那佛说过,把佛的言教灯灯相传弘扬出去就是最好的报恩方式。 所以很多人是出于这种要报佛恩的心态讲经说法。 第二,自己本身就慈悲,所以讲经说法。 还有极少数人,不仅智慧超群,于佛法善能解了,他还真真正正慈悲心重,他发自内心希望他人于此事亦能解了从而摆脱痛苦烦恼。 这种不仅心具超凡之智,同时还心具大悲的人,凤毛麟角中又凤毛麟角,非常非常少,非常非常希有,非常非常罕见。 第三,受说法会生福德之激励,所以讲经说法。 说句老实话,学人在究竟证得那个平等智之前,谁不向往平安喜乐的幸福安稳生活呢?谁会喜欢戚戚然于风雨中不知该往哪里去那种心惶惶然呢? 佛说“为他人正说金刚经”的功德无量无边甚至无法比喻,因为佛是实语者,所以佛这个“劝进”“鼓励”于很多人是有真实触动的。本来懈怠了不想讲了,觉得自己明白了就行了大家各扫门前雪,但是一想佛都说了“为他人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么大,佛又强调自己是实语者,这么被佛一激励,精神可能又振作起来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有云: “梵天。若护持如来一四句偈。是人功德尚不可量。况复般若波罗蜜三世佛mu。何以故。梵天。诸佛如来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以法供养。即是供养诸佛如来。不以赀财而为供养。法供养者。诸供养中最为第一。梵天。有人护持如来正法。当知此人二世安乐。是故。梵天。应须护持甚深修多罗。” 所以就护法来说,也不要过于苛求说法的人都本俱慈悲于福德无所希求说法,你即使是冲着积攒福德去为他人说法,也是正当的,也是殊胜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学人在究竟证得那个平等智之前,谁不希望自己现在世、未来世“二世安乐”呢?谁会希望自己生活风雨飘摇呢? 更何况,说法人说法的动力中,“觉得要报佛恩”、“自己本身就慈悲”、“受说法会生福德之激励”这些因素往往又是混合在一起的。 总结一下,我个人猜测佛在金刚经中反复共八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一部分原因是金刚经这部经的受众比较广泛,很多受众需要鼓励,另一方面是因为金刚经言简义深,如果没有人“为他正说,显示其义”,此经于流布中经义难彰显。 所以佛不厌其烦语重心长的在金刚经中多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说了那么多,大家不要忘记一点,虽然佛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是为了鼓励大家亲近金刚经为他人宣说金刚经,但佛是实语者。 也即,佛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是为了鼓励大家亲近金刚经,是为了鼓励大家为他人宣说金刚经,但佛不会就为了鼓励你而说假话,佛说的都是真实的,只是佛怕你于此真实规律不知道,所以佛强调给你听从而让你于“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这个事情上更有动力去做。 佛说: “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宝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前说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