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50:第二十八品可得摄持不可执取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15:24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1条评论
2637001351

2637001351:善护念,善护念,善护念。

2023-09-24
2637001351

2637001351: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

2023-09-24
2637001351

2637001351:28品了,也听了快一年了,断断续续的。

2023-09-23
2637001351

2637001351:顶礼老师,顶礼老师,顶礼老师

2023-09-21
2637001351

2637001351:感恩老师,感恩老师,感恩老师

2023-09-21
2637001351

2637001351:老师的功德也如恒河沙

2023-09-2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二十八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fo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下面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具寿善现即白fo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fo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以上即是金刚经第二十八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本和玄奘法师译本各自的译文。有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金刚经第二十八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和玄奘法师的译文又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而且,很可能会有同学会觉得,但就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各自的译文来说,好像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更好理解一点,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玄奘法师的译文好像很难读通。 我们先说金刚经第二十八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和玄奘法师译文的差别。 你看金刚经第二十八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文最后一句的总结: “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我们再看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玄奘法师最后一句的总结: “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fo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最后一句说“是故说不受福德”,而玄奘法师的译文最后一句说“是故说名所应摄受”,就这句经文文字上的翻译来说,两位法师的翻译文字上正好相反,一个说“是故说不受福德”,一个说“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2021-07-0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而且就从经文自身文义的通顺程度来说,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相较于玄奘法师的译文,貌似文义更通顺一点。 你看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鸠摩罗什法师译文的意思很清晰,就是菩萨悲智双运行菩萨乘福德很大,但是菩萨于此福德不应贪著,因此说菩萨不受福德。 反观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玄奘法师的译文,文义让人很难把握,貌似文义不通。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玄奘法师译文的表面意思为,世尊告诉须菩提,菩萨不应摄受福聚,须菩提于此“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不理解,反问世尊,为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世尊答复须菩提说,“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玄奘法师译文的这句“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fo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文义真的非常难以理解、非常难以读通。 但是,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的翻译玄奘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我们承认于金刚经六个译本中岌多法师的译本最忠于梵文原文,玄奘法师的译本第二忠于梵文原文的话,那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的翻译玄奘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完全一致这个事实,几乎就可以令我们断定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的梵文原文就是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翻译的那个样子。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岌多法师的译文如下: “若复善实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恒伽河沙等世界七宝满作已施与。若菩萨摩诃萨无我无生中法中忍得。此如是彼缘多过福聚生。不复善实菩萨福聚取应。命者善实言。不世尊菩萨福聚取应。世尊言。取应善实不取应。彼故说名取应。” 你看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岌多法师的译文为“命者善实言。不世尊菩萨福聚取应。世尊言。取应善实不取应。彼故说名取应”,而此句经文对应的玄奘法师的译文为“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fo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岌多法师译文里的“取”,对应的就是玄奘法师译文里的“摄受”。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前半部分几个译本的译文几乎都是一致的,几个译本不一致的地方出现在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而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的翻译,两个翻译风格最忠于梵文原文的译本,即岌多法师的译本和玄奘法师的译本,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2021-07-0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那现在问题就来了,玄奘法师译本这句“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应摄受福聚。佛言善现。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或者岌多法师译本这句“命者善实言。不世尊菩萨福聚取应。世尊言。取应善实不取应。彼故说名取应”,这句经文这两位法师的翻译,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为了让整个对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的讲解感觉上更完整自然,我们现在先返回从头开始逐句解释一下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等解释到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时,我们再来探讨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此处此句“所应摄受不应摄受。是故说名所应摄受”。 先看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第一句经文。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应正等觉。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你看金刚经自第二十二品进入收尾阶段后,世尊说法的节奏明显变快。此处第二十八品世尊也不通过向须菩提提问的方式发起话题说法了,世尊直接告诉须菩提结论。 世尊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此善男子或善女人因此奉施七宝于如来之因缘,会生很多福德。 世尊接着又说,如果有菩萨,能亲证“人法二无我”之“无生法”,此菩萨因此亲证无生法所生福德,会大大超过前面所述善男子或善女人奉施七宝于如来所生福德。 以上即是此句经文的意思。 再看下句经文。 “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 从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此句经文和上句经文就能看出,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别看篇幅不长,其实信息量非常丰富。 首先,从上句经文“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从这句经文就可以看出,这个世界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因果是不虚的,菩萨行菩萨乘证得无生法忍后,确实有无量大量福德生。那你可能会问,菩萨行菩萨乘证得无生法忍后,那个福德具体是什么样的?这个真不知道,但根据大乘fo法的道理所谓福德无非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起之用全是安稳祥和之用。 比如一个作恶多端的人阿赖耶识所执藏的异熟果发作出来的时候,他可能眼根显现的是正在追逐他的凶神恶煞的形象,身根感受到的是刀斫之剧烈疼痛。 而菩萨悲智双运行菩萨乘,菩萨平时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那等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后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之用可能全部是安乐祥和之用。

2021-07-0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我们这个如来藏心的机制非常奇妙,关于什么样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对应果报,世尊在《fo说业报差别经》和《fo说十善业道经》中解说得比较详细,我们此处就不多讲了。 反正金刚经第二十八品一开头世尊就说了,“若有菩萨。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多于彼。” 但说完“如果有菩萨,能亲证人法二无我之无生法,此菩萨因此亲证无生法所生福德,会大大超过前面所述善男子或善女人奉施七宝于如来所生福德”这句话后,世尊马上接着说“复次善现。菩萨不应摄受福聚。” 对于世尊在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此处先说菩萨因此亲证无生法所生福德很大然后马上又说菩萨不应于此福德生“取”,我个人的理解是世尊于此处强调了两点。 第一,心会自动生实相这个事情是谁也不能改变的,恶人之心生所谓恐怖的不好的实相,即所谓的恶报,菩萨之心生所谓祥和的好的实相,即所谓的福报。 第二,实相本无所谓恐怖、所谓祥和之区分,是凡夫起了“我”想和“我”“我所”对待想之“取”,这样才妄想此“实相”是恐怖的、是恶报,彼“实相”是祥和的、是福报。 关于以上我个人理解的佛的两点强调,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真谛法师的译本体现得更明显。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真谛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伽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菩萨。于一切法无我无生。得无生忍。以是因缘。所得福德最多于彼。须菩提。行大乘人。不应执取福德之聚。须菩提言。此福德聚。可摄持不。佛言。须菩提。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是故说此福德之聚。应可摄持。” 很显然金刚经第二十八品真谛法师的这个译文既和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不同,也与玄奘法师、岌多法师的译文有些差异。我个人估计真谛法师或许是觉得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如果按梵文原文直译太难理解了,所以他在翻译金刚经第二十八品后半部分时做了一点小的变通。 此处真谛法师的译文说,“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是故说此福德之聚。应可摄持。”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此处真谛法师译文“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之“摄持”,指的即是阿赖耶识所执藏之种子总持着六根的一切“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实相之生起。

2021-07-03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换个说法也即是,六根的一切“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实相之生起,并不是没有个前因后果凭空突然而起的,相反,六根的一切“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实相之生起所依的阿赖耶识所执藏的种子,正是之前六根“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所形成的。 此即,“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 所以正如楞严经里佛所问的,“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谁作谁受?六根作,也是六根受。 所以阿赖耶识里已经执藏起来的种子是不会坏的,此种子一定会“摄持”实相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次了。而佛此处即是说菩萨既然已经“于诸无我无生法中。获得堪忍”,就不应于此阿赖耶识所“摄持”实相生妄想“执取”。 此处真谛法师译文“此福德聚。可得摄持。不可执取”之“执取”,指的即是真如自性于六根真实起用“见精映色”“听精映声”等等生实相时,凡夫起“我”想,起诸物有自性想,起“我”“我所”对待之虚妄之“取”。 所以凡夫六根作六根还受是“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这样一种循环机制,我们有时也把这种循环机制称为“因果律”。 解深密经有云: “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此处,“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指的即是如来藏心“现行熏种子”之功能,此功能在解深密经里以“心”这个称名来表示。也即,你每一个当下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你的“心”都会给你记录下来像“种子”一样执藏在阿赖耶识中,我们平时所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的心无处不在、时刻在记录。 此处,“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指的即是如来藏心“种子生现行”的功能,也即,阿赖耶识所执藏种子“摄持”实相。 此处,“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指的即是于阿赖耶识所执藏种子“摄持”之实相,凡夫起“我”想,起诸物有自性想,起“我”“我所”对待之虚妄之“取”。

2021-07-03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