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30:第十七品再说圆觉经寿者相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1:11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3条评论
2637001351

2637001351:赞叹老师,感恩老师。

2023-09-11
2637001351

2637001351:老师精研理,救度众生。

2023-09-11
2637001351

2637001351:感谢老师的 讲解。

2023-09-11
2637001351

2637001351:老师辛苦了。

2023-09-11
2637001351

2637001351:赞赞赞赞赞赞赞

2023-09-09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七品进行讲解。 看金刚经第十七品下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这句经文,佛是在解释上一句“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也即,为什么说“诸有发趣菩萨乘者”“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于行菩萨乘之人又“无有情得灭度者”呢?原因就是“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也即如果菩萨摩诃萨还作“存在多样性的有情生命形态”想,那作此想的所谓菩萨摩诃萨名不符实不应被称为“菩萨摩诃萨”。为什么呢?因为真正名副其实的菩萨摩诃萨,都无“我想”转,都无“人想”转、都无“众生想”转、都无“寿者想”转。为什么无“我人众生寿者”想转,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菩萨摩诃萨呢?因为“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此句“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一定要注意断句,此句的逻辑关系是“无有少法”即是“发趣菩萨乘者”,也即,“名为发趣菩萨乘者”即是“无有少法”。也即,“发趣菩萨乘者”即是“无有少法”这种智慧状态之称名,而“无有少法”之智慧状态,即是“发趣菩萨乘者”这个称名之内涵。 也即,无有丝毫“能所”“根尘”之对待、无有丝毫“览法成根”之“有为法”,即名菩萨。 此处“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之“法”字,不作“佛法”解,也不作“方法、办法”解,此处“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之“法”字,作有“能所”“根尘”对待之凡夫见闻觉知之“有为法”解。

2021-02-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再看金刚经第十七品下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作是语已。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句经文是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 如来有丝毫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之体验吗? 大家注意此处此句“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换成下面的表达语序语义更明了,也即,“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少法不”。 也即,此句“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之“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修饰前面的“颇有少法”之“少法”的。我们这个观点,可以从金刚经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本获得支持。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汝意云何。于然灯佛所。颇有一法如来所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于然灯佛所。无有一法如来所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即,“无上正等正觉”只是佛为了便于说法安立的一个称名而已,“无能证所证、无能觉所觉”之智慧状态,恰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了。 所以,所有类似“我现在好清静”“我现在正在证着的就是涅槃了吧”等这些修行人修行过程中常出现的境界,都不是无上正等正觉。 真正达于“无上正等正觉”时,反而无“能证所证”,反而无“能觉所觉”。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佛再次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丝毫“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之体验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021-02-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作是语已。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句即是须菩提答复佛上句“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之提问。 须菩提说,世尊,按我对您所讲法义的理解,过去在燃灯如来应正等觉所,如来没有丝毫“我有无上正等正觉正在证着”这种体验。 金刚经行文至第十七品此处,佛和须菩提之间对话出现“须菩提。汝意云何。于然灯佛所。颇有一法如来所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于然灯佛所。无有一法如来所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经文,佛就是要于宣讲正法时顺带警告学人修行到高阶阶段,不要堕在“寿者想”里得少为足。 我们在第47期音频已经引用过圆觉经的经文详细解释过“寿者想”的内涵,“圆觉经”里所用的名称不是“寿者想”,圆觉经里所用的名称是“寿命相”。 圆觉经云: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所以在圆觉经里,佛说,这个“寿命相”,或者按金刚经里的翻译这个“寿者想”,指的是妄想貌似已经除尽但其实还是有少许微细妄想残留之心智状态。 也即,学人处于存有“寿者想”之心智状态时,粗的妄想都已经除尽了,但还有少许不易自察的微细妄想若存若亡。 那么大家或许会问,这样一种粗妄想已除尽微细妄想若存若亡之心智状态,为什么称名的时候被称为“寿命相”或“寿者想”呢?这样一种状态和汉语的 “寿”字又有什么关系呢? “寿”字,形声字,从老省,畴声,古体寿字上面是一个年老老者的形象,寿字的本义是:长寿。

2021-02-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那么经里“粗妄想已除尽微细妄想若存若亡之智慧状态”,为什么要用长寿的老者来表达呢? 或者换个说法,经里“粗妄想已除尽微细妄想若存若亡之心智状态”,为什么要用老者的长寿来表达呢? 佛在圆觉经里解释说,“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我个人理解佛此句话是解释说,为什么我把“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这种“粗妄想已除尽微细妄想若存若亡之心智状态”称名为“寿命相”呢?佛解释说,此“寿命相”之称名完全是个比喻,因为“粗妄想已除尽微细妄想若存若亡之心智状态”有点类似老者之生命状态,盛年不再,生命将尽,生命虽将尽,但生命将尽毕竟还未尽。 所以长寿老者这种盛年不再生命将尽未尽的状态,有点类似于“色受想行”前四阴粗妄想已尽,唯独最后一阴“识阴”精细妄想尚气若游丝若存若亡之修行状态。 楞严经有云: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想习。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这段楞严经经文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此处不再重复解释,此处我们再次引用这段楞严经经文就是要告诉你相比于“色受想行”前四阴妄想,最后一阴“识阴”妄想,更微细,所以“识阴”妄想又被称为“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这个“第五颠倒细微精想”之“识阴”妄想,“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常微细,非常难以被修行人觉察,所以圆觉经佛说“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所以佛强调这个“寿命相”“一切业智所不自见”。 所以金刚里“我人众生寿者”之“寿者想”妄想,我个人认为主要指的就是“第五颠倒细微精想”之“识阴”妄想。 所以“识阴”妄想尽,五浊之“命浊”破。 楞严经有云: “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那什么是“命浊”呢? 楞严经有云: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2021-02-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也即,凡夫总是不自觉的把“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贯串起来、相续起来、关联起来,这种妄想的习气就是“命浊”。此处“无状异生”,指的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状”字,形声字,从犬,爿( 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状”字本义:犬形。 所以我说此处“无状异生”,指的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那为什么这种“众尘隔越。无状异生”的妄想习气被称为“命浊”呢?因为按凡夫的理解,“能了知”本身就代表了“生命”的存在, 因为按凡夫的理解,“生命尚在”即是“尚能了知”。 所以,我个人认为圆觉经里的“寿命相”也好,金刚经里的“寿者想”也好,佛此时的“寿命相”或者“寿者想”之称名,如佛自己所说都是比喻,是拿长寿老者那种“能了知”生命之弥留之际之将尽未尽,来比喻“色受想行”前四阴粗妄想已尽但“第五颠倒细微精想”之“识阴”妄想尚若存若亡之高阶修行之心智状态。 那么上面我们是对圆觉经“寿命相”或者金刚经中的“寿者想”再作解释,我们就是怕大家于我们之前所作的解释不能心生信服,所以我们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再作补充解释。 回到金刚经第十七品本身,通过此处“须菩提。汝意云何。于然灯佛所。颇有一法如来所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于然灯佛所。无有一法如来所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问答,佛就是要警告学人,真正达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时,没有任何“无上正等正觉在证着”那种感觉,你只要有丝毫“有无上正等正觉在证着”这种体验,你就还没有真正达于无上正等正觉,因为如佛在圆觉经中所说,“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我们再看金刚经第十七品下面一句经文。 说是语已。佛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现。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若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不应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以如来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如来应正等觉。

2021-02-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那么这段经文经义比较直白,就是佛对须菩提上面回答的肯定。 也即,须菩提说完“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后,佛肯定须菩提说,你说的对,就如你所说的,如来过去在燃灯佛所,确实没有任何“有无上正等正觉正在证着”这种体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如果有任何“有无上正等正觉正在证着”这种体验,燃灯佛就不会与我授记,说我当来世当得做佛。 佛继续说,须菩提,正是因为如来没有丝毫“我能证、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这种体验,燃灯佛才与我授记,说我当来世当得做佛。 再看金刚经第十七品下面一句经文。 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 从这句经文我们可以看出,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确实过于精简,玄奘法师译本这里这么多内容,在鸠摩罗什法师译本里被精简为一句短短的“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我请问你,如果单独看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此处此句“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当作何解? 鸠摩罗什法师译文“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之“义”字,是会意字,繁体字写作“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代表仪仗,“羊”代表祭祀所用牺牲,所以“義”字的本义为:合宜庄重的行为,顺应天理应有的作为。 所以鸠摩罗什法师此句译文“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的意思就是,所谓如来者,即是指见闻觉知诸法天然本然的样子。 而什么又是见闻觉知诸法天然本然的样子呢? 见闻觉知诸法天然本然的样子,即是指见闻觉知没有被妄想染污之前的样子。 所以鸠摩罗什法师此句译文“如来者。即诸法如义”的意思就是,所谓如来者,即是指见闻觉知没有被妄想染污之前的样子。 所以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鸠摩罗什法师这句译文“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从佛理上来说翻译的肯定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此处鸠摩罗什的译文过于精简也是事实。玄奘法师译文里那么多具有解释力的内容,在鸠摩罗什法师译文里被精简为一句短短的“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鸠摩罗什法师这种对原文的精简,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学人把握“如来”一词内涵的难度。

2021-02-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对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的批评绝对不是哗众取宠。我是切切实实研学金刚经时很多经句看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怎么也看不懂,但是一看玄奘法师、真谛法师、岌多法师的译本马上就懂了,所以我才意识到,从正确把握金刚经经义的角度来说,鸠摩罗什法师的这个译本确实是删减得太厉害了,研学金刚经如果你用鸠摩罗什法师这个译本,理解上你会碰到非常多的困难和困惑。 此句经文我们经核对,发现玄奘法师译本和岌多法师译本高度一致。 岌多法师译本此句经文译文如下: “彼何所因。如来者。善实真如故此即是。如来者。善实不生法故此即是。世尊者。善实道断此即是。如来者。善实毕竟不生故此即是。彼何所因。如是彼实不生若最胜义。”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翻译的也较简略,但真谛法师的译文虽然简略,意思表达的清晰程度还是要比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好。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为: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者。真如别名。” 从上面几个译本大家可以看出,鸠摩罗什法师和真谛法师对此句经文的翻译采取了简略化处理,而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两个译本高度一致,我们有理由相信玄奘法师和岌多法师的译文较接近梵文原文。 我们下面回到此句经文玄奘法师译文的解释上来。 先说“增语”这个词,因为玄奘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里,多次出现了“增语”一词,比如“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 从真谛法师“如来者。真如别名”这个翻译来看,玄奘法师译文里的“增语”一词,就是“别名”的意思。 “增”字,形声字,从土,从曾,曾亦是声旁。“曾”义为“重复利用的”,“土”与“曾”联合起来表示“使用过的土重新利用”。“增”字本义为:加高土堆。千层之台,起于累土,就是增的过程。 所以“增语”的意思就是,把说过的话重新组织用另外一种说法再说一遍,以增强表达的清晰程度和准确性。 比如,“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的意思就是,“如来”这个说法,就是“真实真如”另外一种说法。所以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翻译成“如来者。真如别名”。

2021-02-12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其实从不同表达的信息丰富程度来讲,你也可以把“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这句经文理解为佛在解释“如来”的内涵,毕竟“如来”这种表达只有两个字,其内涵需要阐释。 所以此处此句经文“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表达的意思就是,“真实真如”就是“如来”的内涵,“无生法性”就是“如来”的内涵,“永断道路”就是“如来”的内涵,“毕竟不生”就是“如来”的内涵。 “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就是说如来智见闻觉知一切真实,无有妄想。 “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就是说如来即是佛性即是生机,能于六根清净起用,而如来于六根所起之用“互不相知,竟无思念”,也即如来于六根起用之时无所谓事物“自性”生灭之妄想,所以如来于六根起用是“无生法”,所以如来是“无生法性”。 “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关于这句经文的意思,我个人的理解是,如来海纳百川,为凡夫、声闻、缘觉一切有情之最终究竟归趣,而如来自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所归。 “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这句经文是说,凡夫有所谓事物自性之生灭想,但此凡夫所谓事物自性之生灭想毕竟是妄想,妄想毕竟是无所有,妄想歇息,即是如来,所以“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 所以,你不要把“如来”拟人化,“如来”指的不是一个人,如果“如来”指的是如慈父般的一个人,那如来又怎么会告诉你“我想”“人想”都是妄想呢? 如来指的是言语表达不可及那种总持一切之“如如智”。 再看金刚经第十七品下面一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此句经文佛对此段话作最后强调,“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引用过的楞伽经的一段经文吧?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 复次,大慧!无生者,自体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大慧!无自性者,以无生故密意而说。大慧!一切法无自性,以刹那不住故,见后变异故,是名无自性。” 这段经文我们之前解释过,就不多说了。也即此处“若实无生”指的是“自体不生而非不生”,也即此处“若实无生”指的是“性空”,指的是事物皆无各各自持之“自性”。 所以此处佛说“若实无生。即最胜义”,换个说法就是“万物皆无自性‘性空’,即最胜义。” 所以楞伽经有云: “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2021-02-12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