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始:全文文字稿怎么才能得到啊,求了好久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对金刚经第十八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下面我们再接着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肉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肉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天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天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慧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慧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法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法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佛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佛眼。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shi。如来说是沙。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诸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诸世界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shi。是诸世界其数甚多。 佛言善现。乃至尔所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诸有情。各有种种其心流注。我悉能知。何以故。善现。心流注心流注者。如来说非流注。是故如来说名心流注心流注。所以者何。善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诵读完毕。我们下面开始正式解释金刚经第十八品。大家也可以看出,金刚经第十八品内容也比较多,而且其中涉及很多貌似普通但义理却极深的经句。所以我们在讲解金刚经第十八品时会适当展开,所以金刚经第十八品估计总共也要几期音频才能讲完。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我们先看金刚经第十八品第一段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肉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肉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天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天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慧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慧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法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法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佛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佛眼。 首先,此段经文里,关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五句问答结构都完全一样,而且每句问答里都有类似“如来等现有肉眼不”“如来等现有天眼”之“等”字。 “等”字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等”字是会意字,“等”字的本义为:整齐的简册。 也即,古代造纸术发明之前,字是书写在狭长的竹片上的,这些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就被称为“简”,一片一片编串好成册的竹简名为“册”。 而“等”字,即指“整齐的简册”,所以“等”字表达了简册中那些“竹简”大小相等、整齐划一的关系。 此处此句,“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肉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肉眼”的意思就是说,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凡夫肉眼所见境界如来是否等而有之?须菩提听佛提问后答复佛说,如是世尊,凡夫肉眼所见境界如来也等而有之。 后面关于“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四句问答的意思可以从我们第一句关于“肉眼”问答的解释例知。 此段经文中“如来等现有肉眼”、“如来等现有天眼”、“如来等现有慧眼”、“如来等现有法眼”、“如来等现有佛眼”之五个“等”字,强调于诸佛如来境界,“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组成简册的五个竹简一样同时俱在对等。 也即,并不是有“肉眼”就没有“法眼”了或者有“法眼”就没有“肉眼”了,其实是,“肉眼”“法眼”本不二,“肉眼”就是“法眼”“法眼”就是“肉眼”,至于如何称名,关键看是迷还是悟。 也即,凡圣之殊,系于迷悟。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下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各自具体的所指。 华严经中,佛曾经用寥寥数语一一描述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各自的所指,我们先来看看华严经中佛是怎么说五眼的。 华严经云: “所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华严经此处佛对“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描述,是否也准确适用于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多次提到了,对经中很多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 此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五眼之表达,在华严经中出现之语境和在金刚经中出现之语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即便如此,我个人认为佛在华严经中对“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五眼表达之解释,对我们理解金刚经第十八品中“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五眼表达各自的具体所指,还是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的。 下面,我们来借用佛在这段华严经中的相关话语,来对金刚经第十八品中出现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来进行解释,也即,下面我们的解释虽然引用的是佛在华严经中对五眼的描述,但我们在对佛在华严经中对五眼的这些描述进行解读时,偏重于从金刚经第十八品里五眼出现的语境来进行解读。 先看佛怎么描述“肉眼”,“肉眼。见一切色故。” 佛说,何谓“肉眼”呢?五阴妄想覆蔽,执着种种“色相”之智慧状态,即是“肉眼”所指。 所以这里大家要非常注意了,佛在金刚经里所提到的五种眼,指的是分别对应的五种智慧状态,佛说五种眼并不是说真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实物的“眼”。 所以,你应该把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所说的五“眼”之“眼”,理解为一种比喻,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所说的五“眼”之“眼”,比喻的是五种智慧状态。 因此,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提到的五种眼,佛仅仅是以眼根为例来说明五种不同的智慧状态,其实这个说明也完全可以以耳、鼻、舌、身其他四根为例。 所以佛说,“肉眼”,指的是凡夫被五阴妄想覆蔽的那种智慧状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佛怎么描述“天眼”,“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 佛说,何谓“天眼”呢?“天眼”比凡夫“肉眼”功能要强大一点,“天眼”在凡夫“肉眼”的功能上多出了“神通”功能,比如能“远观”六道诸趣众生之所思所想所见。 《佛说观无量寿经》有云:“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所以,和“天眼”相比,“肉眼”能见所见有诸多障碍,多有局限。 大家要注意,“天眼”虽然相比“肉眼”能见所见更广远,但“天眼”于智慧发悟层面来说和“肉眼”没有本质区别,“天眼”仍然为五阴妄想所覆蔽。比如凡夫“肉眼”执眼前所见木桌子为实有,“天眼”也同样执眼前所见木桌子为实有,只是“天眼”能见所见更广远而已。 所以我们之前也讲过了,“神通”并不是正智慧发悟。 再看佛怎么描述“慧眼”,“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 又《佛说无量寿经》有云: “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所以五眼中的“慧眼”,我个人认为对应的就是楞伽经中“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中的“正智”,而后面将要讲到的“法眼”,对应的就是楞伽经中“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中的“如如”。而五眼之中的“肉眼”和“天眼”,对应的就是楞伽经中“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中的“名、相、分别”三法。 也即,楞伽经中“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中,“名、相、分别”三法是妄想之法, “正智”和“如如”两法是清净之法。 先看楞伽经中佛是怎么解释“名、相、分别”三妄想法的。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复次大慧!五法者,所谓相、名、分别、如如、正智。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心心所法,是名分别。” 此句经文是说,以花瓶这个具体事物为例,你眼见花瓶之“色相”就是所谓的“相”,依此花瓶色相你所立“花瓶”之称名即为“名”,你一说到“花瓶”之名便联想到具体花瓶色相之所思所想,即是妄想“分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楞伽经中佛是怎么解释“正智”和“如如”二清净法的。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正智者,谓观名相互为其客,识心不起不断不常,不堕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 此句经文是说,你能于智慧上认知到诸物皆无自性“性空”, 你即明白所谓的花瓶色相之“相”和与其相应的花瓶称名之“名”,二者皆是妄想客尘都非真实正主,“相”“名”二妄想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其客”。如上之“认知”,即是“正智”。有“正智”,如法修行,你最后才能做到“识心不起不断不常,不堕外道二乘之地”。 佛接着继续解释什么是“如如”。 佛说,“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 也即,“正智”定义的中心语是“于智慧上正确的认知”,而“如如”定义的中心语是“此法”,那么“此法”具体指什么样的“法”呢?“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之“法”,注意此处“我说此法名为如如”之“法”字作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解。 也即楞伽经中五法之“正智”和“如如”各自的所指有些细微的区别。 “正智”是指“于智慧上正确的认知”,“如如”是指依“正智”指引而行所亲证之真如无为法。 我们此处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解释楞伽经中的“正智”和“如如”呢?因为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的“慧眼”和“法眼”就基本分别对应楞伽经中五法之“正智”和“如如”,你明白了什么是楞伽经中“正智”和“如如”,你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金刚经中“慧眼”和“法眼”。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在之前释经题部分讲解时曾经讲过,所谓“般若波罗蜜”所指即是“正智”,所以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五眼中的“慧眼”,其实指的即是“般若波罗蜜”。“如来等现有慧眼”,指的即是如来通达“般若波罗蜜”。 很多人把五眼中的“慧眼”解释为“二乘人的智慧境界”,他们说“法眼”才是大乘菩萨境界,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二乘人智慧低劣,如果二乘人具“慧眼”,二乘人也就不是二乘人了。如《佛说无量寿经》所云,“慧眼见真。能度彼岸。”如果二乘人的智慧境界即是“见真”,“能度彼岸”,金刚经中须菩提为何还要“回小向大”重新学习“般若波罗蜜”呢?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五眼中的“慧眼”绝对指的不是“二乘人的智慧境界”。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很多人把五眼中的“慧眼”解释为“二乘人的智慧境界”,估计是因为他们读金刚经只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第十四品中曾出现过这么一句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很多人估计正是读了这句经文,所以他们认为金刚经第十八品中五眼中的“慧眼”应该指的就是像须菩提一样的声闻人的智慧境界,因为金刚经第十四品须菩提自己曾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其实鸠摩罗什法师于金刚经第十四品所翻译的这句“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翻译得本身就有点欠准确,因为岌多法师、玄奘法师、真谛法师的译本此句经文的翻译都没有使用“慧眼”这个措辞。 此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为:“所有此法本如来说。此我世尊智生。不我曾生来。如是色类法本。闻先最胜。” 也即,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翻译的“我从昔来所得慧眼”,岌多法师的翻译其实是“自我生智以来”。 此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为:“世尊。我昔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法门。” 很显然此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高度一致。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为:“如此经典如来所说。我从昔来至得圣慧。未曾闻说如是经典。”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也基本一致。 经过上述各译本之对比,所以我说鸠摩罗什法师于金刚经第十四品所翻译的这句“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翻译得本身就有点欠准确。 鸠摩罗什法师此处把其他法师翻译的“我昔生智以来”翻译成“我从昔来所得慧眼”,非常容易对学人理解金刚经第十八品中五眼之“慧眼”构成干扰,不明所以的学人会因为在金刚经第十四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中读到过须菩提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他们就会误以为金刚经第十八品中五眼之“慧眼”指的是声闻人的智慧境界,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金刚经第十四品鸠摩罗什法师“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个翻译本身就欠准确,此句经文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我昔生智以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就像刚才我们花大力气解释的,“慧眼”其实指的是“正智”指的是“般若波罗蜜”,“法眼”指的是如来智之“如如”。 打个比方,如果你要去某个地方,那个正确准确的导航系统,就是“正智”之“慧眼”,而那个最终的目的地,就是“如如”之“法眼”。 所以要依于“慧眼”达于“法眼”,要依于“正智”达于“如如”。 如楞伽经(实叉难陀法师译本)云:“依正智以会真如。” 再看佛怎么描述“法眼”,“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 所以“法眼”,指的就是六根见闻觉知真实真如之体验本身。“六根见闻觉知清净”就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东西,所以“法眼”就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东西,所以“法眼”就是那个最终的“目的地”。但是你要想达于“法眼”这个最终的“目的地”,你需要“正智”之“慧眼”作导航。 所以佛说法之所以区分“慧眼”和“法眼”, 佛说法之所以区分“正智”和“如如”,就是为了把问题给你表述得更细致更清楚一点而已。佛作这种更细致更清楚的区分,主要是为了向你突出强调一点:一切修行,“正智”先行!想得“法眼”净,必先“慧眼”明! 如《佛说无量寿经》所云:“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再看佛怎么描述“佛眼”, “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此句佛即是解释“法眼”和“佛眼”的区别。上一句佛说“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此句佛说“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也即,达于“法眼”,即见究竟实相了,所以“法眼”是凡圣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见究竟实相后,还存在一个“实相见多见少”的问题。菩萨达于第八地“不动地”,即得法眼即见究竟实相,但此第八地菩萨虽然所见皆是实相,但第八地菩萨所见有限。 就好比,人分为两类人,一类是神志错乱之人,另一类是神志清醒之人,得“法眼”之人就好比是神志清醒之人,还没得“法眼”之人,就好比是神志错乱之人。可是,神志清醒这一类人里面,还区分见多识广之人和孤陋寡闻之人。 也即是,无论是见多识广之人,还是孤陋寡闻之人,他们首先见闻觉知都是真实的,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但二者的区别是,孤陋寡闻之人的所见所识,见多识广之人都知道,但反过来,见多识广之人的所见所识,孤陋寡闻之人只知道一部分,见多识广之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所见所识,不为孤陋寡闻之人所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此即“法眼”和“佛眼”之间的区别,二者都真实都清净,但佛的一些能力,初登第八地的菩萨根本不具备,比如“如来十力”。 所以大家要纠正一个错误认知,以为开悟了甚至体证了就无所不知了,不是这样的。初得“法眼”净的第八地菩萨,和佛相比,所知甚少。 如华严经云: “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 以上两段华严经的经文即是佛对初证无生法忍第八地菩萨而说,证“无生法忍”即是得“法眼”。从以上两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法眼”和“佛眼”在能力上差别还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们看一下佛智如何广大。 楞严经云: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此段楞严经经文佛说“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的种种现象,比如松树为什么直荆棘为什么曲,鸿鹄为什么是白色的乌鸦又为什么是黑色的,如来皆了其元由。此即,“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所以大家当知,从见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佛眼必然是法眼,但不可以不加区分的说“法眼”就是“佛眼”。 最后关于五眼我们来做个总结。 “肉眼”和“天眼”本质上一样都是为五阴妄想所覆蔽之眼,但“天眼”所见比“肉眼”所见神通广大。 “法眼”和“佛眼”本质上都是“见一切法如实相”之清净眼,但“佛眼”是特殊的“法眼”,因为“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而从“肉眼”“天眼”到“法眼”“佛眼”之由“染”至“净”之转变,要靠正智“慧眼”之导引。 以上就是我们对“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五眼各自所指的解释。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明白了五眼各自的所指,大家必须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金刚经行文至第十八品,佛为什么突然会问须菩提“如来等现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否”这个问题呢? 以我个人的见解,佛之所以会在金刚经第十八品问须菩提“如来等现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否”这个问题,佛就是想通过此提问再考察一下须菩提于金刚经第十七品佛所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现。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非一切法。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彻底理解了没有。 你可能会不理解,你可能会觉得金刚经第十七品中“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现。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非一切法。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这句经文,貌似和金刚经第十八品此段关于五眼之问答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啊。 怎么会没关系呢? 说如来有“慧眼”“法眼”“佛眼”尚好理解,说如来有“肉眼”“天眼”该作何解释?“肉眼”和“天眼”可都是妄想之眼。 说如来有“肉眼”“天眼”,其实就是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你“慧眼”一明,即知“肉眼”“天眼”所见有妄,知道“肉眼”“天眼”所见有妄,妄即灭,妄灭即真,只要妄灭,“肉眼”“天眼”所见顿成“佛眼”见。 所以大宝积经有云“无边庄严。如来尝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以于诸法能善了知。名为佛法。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 所以只要你明白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以只要你明白过来了,“肉眼”“天眼”所见顿成“佛眼”见。 所以“慧眼”明是关键,只要你一明白,妄想立马无影无踪,为什么?妄想之所以为妄想就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所以一明白,妄想就不再是妄想了。 那你可能会问,如果“慧眼”不明呢?“慧眼”不明时,“肉眼”“天眼”所见还与“佛眼”见等吗? 你“慧眼”不明,“肉眼”“天眼”所见照样与“佛眼”见等不差一丝一毫,只不过此时你“慧眼”不明,你不知道自己“肉眼”所见原来与“佛眼”见等不差一丝一毫。 有点绕对吧?没办法,不绕你个天旋地转你怎么能明白此事!
今始:全文文字稿怎么才能得到啊,求了好久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对金刚经第十八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下面我们再接着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肉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肉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天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天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慧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慧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法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法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佛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佛眼。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诸沙。如来说是沙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shi。如来说是沙。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诸殑伽河中所有沙数。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诸世界宁为多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shi。是诸世界其数甚多。 佛言善现。乃至尔所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诸有情。各有种种其心流注。我悉能知。何以故。善现。心流注心流注者。如来说非流注。是故如来说名心流注心流注。所以者何。善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诵读完毕。我们下面开始正式解释金刚经第十八品。大家也可以看出,金刚经第十八品内容也比较多,而且其中涉及很多貌似普通但义理却极深的经句。所以我们在讲解金刚经第十八品时会适当展开,所以金刚经第十八品估计总共也要几期音频才能讲完。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我们先看金刚经第十八品第一段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肉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肉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天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天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慧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慧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法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法眼。 佛言。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佛眼不。 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佛眼。 首先,此段经文里,关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五句问答结构都完全一样,而且每句问答里都有类似“如来等现有肉眼不”“如来等现有天眼”之“等”字。 “等”字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等”字是会意字,“等”字的本义为:整齐的简册。 也即,古代造纸术发明之前,字是书写在狭长的竹片上的,这些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就被称为“简”,一片一片编串好成册的竹简名为“册”。 而“等”字,即指“整齐的简册”,所以“等”字表达了简册中那些“竹简”大小相等、整齐划一的关系。 此处此句,“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等现有肉眼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来等现有肉眼”的意思就是说,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凡夫肉眼所见境界如来是否等而有之?须菩提听佛提问后答复佛说,如是世尊,凡夫肉眼所见境界如来也等而有之。 后面关于“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四句问答的意思可以从我们第一句关于“肉眼”问答的解释例知。 此段经文中“如来等现有肉眼”、“如来等现有天眼”、“如来等现有慧眼”、“如来等现有法眼”、“如来等现有佛眼”之五个“等”字,强调于诸佛如来境界,“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如组成简册的五个竹简一样同时俱在对等。 也即,并不是有“肉眼”就没有“法眼”了或者有“法眼”就没有“肉眼”了,其实是,“肉眼”“法眼”本不二,“肉眼”就是“法眼”“法眼”就是“肉眼”,至于如何称名,关键看是迷还是悟。 也即,凡圣之殊,系于迷悟。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下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各自具体的所指。 华严经中,佛曾经用寥寥数语一一描述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各自的所指,我们先来看看华严经中佛是怎么说五眼的。 华严经云: “所谓。肉眼。见一切色故。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华严经此处佛对“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描述,是否也准确适用于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多次提到了,对经中很多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 此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五眼之表达,在华严经中出现之语境和在金刚经中出现之语境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即便如此,我个人认为佛在华严经中对“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五眼表达之解释,对我们理解金刚经第十八品中“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个五眼表达各自的具体所指,还是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的。 下面,我们来借用佛在这段华严经中的相关话语,来对金刚经第十八品中出现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来进行解释,也即,下面我们的解释虽然引用的是佛在华严经中对五眼的描述,但我们在对佛在华严经中对五眼的这些描述进行解读时,偏重于从金刚经第十八品里五眼出现的语境来进行解读。 先看佛怎么描述“肉眼”,“肉眼。见一切色故。” 佛说,何谓“肉眼”呢?五阴妄想覆蔽,执着种种“色相”之智慧状态,即是“肉眼”所指。 所以这里大家要非常注意了,佛在金刚经里所提到的五种眼,指的是分别对应的五种智慧状态,佛说五种眼并不是说真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实物的“眼”。 所以,你应该把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所说的五“眼”之“眼”,理解为一种比喻,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所说的五“眼”之“眼”,比喻的是五种智慧状态。 因此,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提到的五种眼,佛仅仅是以眼根为例来说明五种不同的智慧状态,其实这个说明也完全可以以耳、鼻、舌、身其他四根为例。 所以佛说,“肉眼”,指的是凡夫被五阴妄想覆蔽的那种智慧状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佛怎么描述“天眼”,“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故。” 佛说,何谓“天眼”呢?“天眼”比凡夫“肉眼”功能要强大一点,“天眼”在凡夫“肉眼”的功能上多出了“神通”功能,比如能“远观”六道诸趣众生之所思所想所见。 《佛说观无量寿经》有云:“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所以,和“天眼”相比,“肉眼”能见所见有诸多障碍,多有局限。 大家要注意,“天眼”虽然相比“肉眼”能见所见更广远,但“天眼”于智慧发悟层面来说和“肉眼”没有本质区别,“天眼”仍然为五阴妄想所覆蔽。比如凡夫“肉眼”执眼前所见木桌子为实有,“天眼”也同样执眼前所见木桌子为实有,只是“天眼”能见所见更广远而已。 所以我们之前也讲过了,“神通”并不是正智慧发悟。 再看佛怎么描述“慧眼”,“慧眼。见一切众生诸根境界故。” 又《佛说无量寿经》有云: “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所以五眼中的“慧眼”,我个人认为对应的就是楞伽经中“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中的“正智”,而后面将要讲到的“法眼”,对应的就是楞伽经中“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中的“如如”。而五眼之中的“肉眼”和“天眼”,对应的就是楞伽经中“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中的“名、相、分别”三法。 也即,楞伽经中“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五法中,“名、相、分别”三法是妄想之法, “正智”和“如如”两法是清净之法。 先看楞伽经中佛是怎么解释“名、相、分别”三妄想法的。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复次大慧!五法者,所谓相、名、分别、如如、正智。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心心所法,是名分别。” 此句经文是说,以花瓶这个具体事物为例,你眼见花瓶之“色相”就是所谓的“相”,依此花瓶色相你所立“花瓶”之称名即为“名”,你一说到“花瓶”之名便联想到具体花瓶色相之所思所想,即是妄想“分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楞伽经中佛是怎么解释“正智”和“如如”二清净法的。 楞伽经云(实叉难陀法师译本): “正智者,谓观名相互为其客,识心不起不断不常,不堕外道二乘之地,是名正智。大慧!菩萨摩诃萨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 此句经文是说,你能于智慧上认知到诸物皆无自性“性空”, 你即明白所谓的花瓶色相之“相”和与其相应的花瓶称名之“名”,二者皆是妄想客尘都非真实正主,“相”“名”二妄想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其客”。如上之“认知”,即是“正智”。有“正智”,如法修行,你最后才能做到“识心不起不断不常,不堕外道二乘之地”。 佛接着继续解释什么是“如如”。 佛说,“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我说此法名为如如。” 也即,“正智”定义的中心语是“于智慧上正确的认知”,而“如如”定义的中心语是“此法”,那么“此法”具体指什么样的“法”呢?“以其正智观察名相,非有非无远离损益二边恶见,名相及识本来不起”之“法”,注意此处“我说此法名为如如”之“法”字作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解。 也即楞伽经中五法之“正智”和“如如”各自的所指有些细微的区别。 “正智”是指“于智慧上正确的认知”,“如如”是指依“正智”指引而行所亲证之真如无为法。 我们此处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解释楞伽经中的“正智”和“如如”呢?因为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的“慧眼”和“法眼”就基本分别对应楞伽经中五法之“正智”和“如如”,你明白了什么是楞伽经中“正智”和“如如”,你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金刚经中“慧眼”和“法眼”。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在之前释经题部分讲解时曾经讲过,所谓“般若波罗蜜”所指即是“正智”,所以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五眼中的“慧眼”,其实指的即是“般若波罗蜜”。“如来等现有慧眼”,指的即是如来通达“般若波罗蜜”。 很多人把五眼中的“慧眼”解释为“二乘人的智慧境界”,他们说“法眼”才是大乘菩萨境界,这种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二乘人智慧低劣,如果二乘人具“慧眼”,二乘人也就不是二乘人了。如《佛说无量寿经》所云,“慧眼见真。能度彼岸。”如果二乘人的智慧境界即是“见真”,“能度彼岸”,金刚经中须菩提为何还要“回小向大”重新学习“般若波罗蜜”呢?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五眼中的“慧眼”绝对指的不是“二乘人的智慧境界”。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很多人把五眼中的“慧眼”解释为“二乘人的智慧境界”,估计是因为他们读金刚经只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第十四品中曾出现过这么一句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很多人估计正是读了这句经文,所以他们认为金刚经第十八品中五眼中的“慧眼”应该指的就是像须菩提一样的声闻人的智慧境界,因为金刚经第十四品须菩提自己曾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其实鸠摩罗什法师于金刚经第十四品所翻译的这句“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翻译得本身就有点欠准确,因为岌多法师、玄奘法师、真谛法师的译本此句经文的翻译都没有使用“慧眼”这个措辞。 此句经文岌多法师的译文为:“所有此法本如来说。此我世尊智生。不我曾生来。如是色类法本。闻先最胜。” 也即,鸠摩罗什法师译本翻译的“我从昔来所得慧眼”,岌多法师的翻译其实是“自我生智以来”。 此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为:“世尊。我昔生智以来。未曾得闻如是法门。” 很显然此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高度一致。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为:“如此经典如来所说。我从昔来至得圣慧。未曾闻说如是经典。”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和岌多法师的译文也基本一致。 经过上述各译本之对比,所以我说鸠摩罗什法师于金刚经第十四品所翻译的这句“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翻译得本身就有点欠准确。 鸠摩罗什法师此处把其他法师翻译的“我昔生智以来”翻译成“我从昔来所得慧眼”,非常容易对学人理解金刚经第十八品中五眼之“慧眼”构成干扰,不明所以的学人会因为在金刚经第十四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中读到过须菩提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他们就会误以为金刚经第十八品中五眼之“慧眼”指的是声闻人的智慧境界,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金刚经第十四品鸠摩罗什法师“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个翻译本身就欠准确,此句经文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我昔生智以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就像刚才我们花大力气解释的,“慧眼”其实指的是“正智”指的是“般若波罗蜜”,“法眼”指的是如来智之“如如”。 打个比方,如果你要去某个地方,那个正确准确的导航系统,就是“正智”之“慧眼”,而那个最终的目的地,就是“如如”之“法眼”。 所以要依于“慧眼”达于“法眼”,要依于“正智”达于“如如”。 如楞伽经(实叉难陀法师译本)云:“依正智以会真如。” 再看佛怎么描述“法眼”,“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 所以“法眼”,指的就是六根见闻觉知真实真如之体验本身。“六根见闻觉知清净”就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东西,所以“法眼”就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东西,所以“法眼”就是那个最终的“目的地”。但是你要想达于“法眼”这个最终的“目的地”,你需要“正智”之“慧眼”作导航。 所以佛说法之所以区分“慧眼”和“法眼”, 佛说法之所以区分“正智”和“如如”,就是为了把问题给你表述得更细致更清楚一点而已。佛作这种更细致更清楚的区分,主要是为了向你突出强调一点:一切修行,“正智”先行!想得“法眼”净,必先“慧眼”明! 如《佛说无量寿经》所云:“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 再看佛怎么描述“佛眼”, “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此句佛即是解释“法眼”和“佛眼”的区别。上一句佛说“法眼。见一切法如实相故”,此句佛说“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也即,达于“法眼”,即见究竟实相了,所以“法眼”是凡圣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见究竟实相后,还存在一个“实相见多见少”的问题。菩萨达于第八地“不动地”,即得法眼即见究竟实相,但此第八地菩萨虽然所见皆是实相,但第八地菩萨所见有限。 就好比,人分为两类人,一类是神志错乱之人,另一类是神志清醒之人,得“法眼”之人就好比是神志清醒之人,还没得“法眼”之人,就好比是神志错乱之人。可是,神志清醒这一类人里面,还区分见多识广之人和孤陋寡闻之人。 也即是,无论是见多识广之人,还是孤陋寡闻之人,他们首先见闻觉知都是真实的,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但二者的区别是,孤陋寡闻之人的所见所识,见多识广之人都知道,但反过来,见多识广之人的所见所识,孤陋寡闻之人只知道一部分,见多识广之人还有很大一部分所见所识,不为孤陋寡闻之人所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此即“法眼”和“佛眼”之间的区别,二者都真实都清净,但佛的一些能力,初登第八地的菩萨根本不具备,比如“如来十力”。 所以大家要纠正一个错误认知,以为开悟了甚至体证了就无所不知了,不是这样的。初得“法眼”净的第八地菩萨,和佛相比,所知甚少。 如华严经云: “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 以上两段华严经的经文即是佛对初证无生法忍第八地菩萨而说,证“无生法忍”即是得“法眼”。从以上两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法眼”和“佛眼”在能力上差别还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们看一下佛智如何广大。 楞严经云: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此段楞严经经文佛说“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的种种现象,比如松树为什么直荆棘为什么曲,鸿鹄为什么是白色的乌鸦又为什么是黑色的,如来皆了其元由。此即,“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所以大家当知,从见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说,佛眼必然是法眼,但不可以不加区分的说“法眼”就是“佛眼”。 最后关于五眼我们来做个总结。 “肉眼”和“天眼”本质上一样都是为五阴妄想所覆蔽之眼,但“天眼”所见比“肉眼”所见神通广大。 “法眼”和“佛眼”本质上都是“见一切法如实相”之清净眼,但“佛眼”是特殊的“法眼”,因为“佛眼。见如来十力故。” 而从“肉眼”“天眼”到“法眼”“佛眼”之由“染”至“净”之转变,要靠正智“慧眼”之导引。 以上就是我们对“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五眼各自所指的解释。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0 明白了五眼各自的所指,大家必须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金刚经行文至第十八品,佛为什么突然会问须菩提“如来等现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否”这个问题呢? 以我个人的见解,佛之所以会在金刚经第十八品问须菩提“如来等现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否”这个问题,佛就是想通过此提问再考察一下须菩提于金刚经第十七品佛所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现。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非一切法。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彻底理解了没有。 你可能会不理解,你可能会觉得金刚经第十七品中“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现。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非一切法。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这句经文,貌似和金刚经第十八品此段关于五眼之问答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啊。 怎么会没关系呢? 说如来有“慧眼”“法眼”“佛眼”尚好理解,说如来有“肉眼”“天眼”该作何解释?“肉眼”和“天眼”可都是妄想之眼。 说如来有“肉眼”“天眼”,其实就是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你“慧眼”一明,即知“肉眼”“天眼”所见有妄,知道“肉眼”“天眼”所见有妄,妄即灭,妄灭即真,只要妄灭,“肉眼”“天眼”所见顿成“佛眼”见。 所以大宝积经有云“无边庄严。如来尝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以于诸法能善了知。名为佛法。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 所以只要你明白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以只要你明白过来了,“肉眼”“天眼”所见顿成“佛眼”见。 所以“慧眼”明是关键,只要你一明白,妄想立马无影无踪,为什么?妄想之所以为妄想就是因为妄想本无所有,所以一明白,妄想就不再是妄想了。 那你可能会问,如果“慧眼”不明呢?“慧眼”不明时,“肉眼”“天眼”所见还与“佛眼”见等吗? 你“慧眼”不明,“肉眼”“天眼”所见照样与“佛眼”见等不差一丝一毫,只不过此时你“慧眼”不明,你不知道自己“肉眼”所见原来与“佛眼”见等不差一丝一毫。 有点绕对吧?没办法,不绕你个天旋地转你怎么能明白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