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应以反复咀嚼品味
2637001351:出入口晦涩难懂,后面清甜可口。
2637001351:听老师讲经,有似橄榄入口。
2637001351:任然意犹未尽。
2637001351:已经接近尾声
2637001351:26品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lun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下面我们接着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lun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诸以色观我 以音声寻我 彼生履邪断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以上即是金刚经第二十六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本和玄奘法师译本。我们在这个专辑最初作六译本翻译对比的时候曾经指出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和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 首先就是对于世尊“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这个问题,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是须菩提先回答错了,世尊然后纠正须菩提须菩提才改正过来。而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都是对于世尊“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这个问题,须菩提直接就回答对了,须菩提直接就回答“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这是第一个金刚经第二十六品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和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不同的地方。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第二个金刚经第二十六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本和其他法师译本不同的地方就是,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出现的世尊所说的这个偈颂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翻译得不全,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出现的世尊所说的这个偈颂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只有四句,而像玄奘法师、真谛法师、岌多法师等其他几位法师翻译的这个偈颂都是八句。 这是金刚经第二十六品翻译方面鸠摩罗什法师和其他几位法师翻译上两个主要的不同。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就像往常一样我们解释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时我们还是使用玄奘法师的译本。 先看第一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此句经义较直白。 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须菩提回答佛说,按我对世尊所说佛法义理的理解,“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此处佛和须菩提之间这一问一答,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此处所谓的“诸相具足”指的是佛的三十二胜相“诸相具足”,因为此品后面的经文佛马上就说了“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lun圣王应是如来”,因为和佛一样转lun圣王也具足三十二胜相。所以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开头这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直接就翻译成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开头此句经文里的“诸相具足”,和金刚经第五品中“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诸相具足”所指有所不同。 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开头此句经文里的“诸相具足”指的是具体的佛的那个三十二胜相,而金刚经第五品中“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诸相具足”,泛指凡夫转识妄想起后所生虚妄之“业相”。所以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开头此句经文里的“诸相具足”,和金刚经第五品中“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诸相具足”所指有所不同,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再看下句经文。 “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lun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那么这句经文佛是肯定了须菩提前面这句“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的回答。 佛说,须菩提,很好很好,如是如是,你回答的对,不应以三十二胜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果以三十二胜相具足观如来的话,那转lun圣王应是如来,因为转lun圣王就具足三十二胜相,因此不应以三十二胜相具足观于如来。 佛接着解释说,那应该如何观如来呢?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以上即是这句经文的大致意思。 理解这句经文需要注意一点,即是这句经文的最后一句“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和我们上面刚提及的金刚经第五品“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意思完全一样。 也即是,在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品内,相比于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前面几句“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之“诸相”,最后一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之“诸相”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也即,就像我们上面所讲的,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前面几句“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之“诸相”指的是具体的佛外在的三十二胜相,而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最后一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之“诸相”,泛指凡夫转识妄想起后所生虚妄之“业相”。 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最后一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和我们上面刚提及的金刚经第五品“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那让我们回忆一下金刚经第五品此句“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此句经文我们在讲解金刚经第五品时详细解释过。 此句“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即是说: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各个妄想之相,自然皆是虚妄的,但是你还要明白,虚妄之相是依存在什么上面的呢?或者说,妄想之相,是依于什么而起的呢? 妄想之相,是依存在那个不是“妄想之相”的“非相”上面的。各个妄想之相,当然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当凡夫心智清明之后,也即当所有虚妄不实的妄想之相都消散出清之后,剩下的、显露出来的那个,不是妄想之相的“非相”,全部都是真实的。 这个虚妄不实之妄想之相消散出清,真实不虚之“非相”自我显露的过程,就是见于如来的过程,也即,“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所以要从总是把如来拟人化那种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如来即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的那个真如自性。不实之妄想相歇息,真实之自性显露,就是见于如来了。所以,楞严经有云:“歇即菩提。” 所以不要把如来所现那个外在具足三十二相的“应身”当成如来,“法身”才是真实的如来。 如金光明最胜王经有云(义净法师译本):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这段经文我们之前在第119期音频已经作过引用并解释过,所以此处我们就不再次逐句解释了。 我们此处再次引用此段经文,就是想再次向大家强调,“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而“法身”才是真实如来,也即,如来即是“非相具足”、“具诸善法”之“如如智”,所以如来本质上指的是一种如实观之智慧状态。 智慧状态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智慧状态只能体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那个你能看的见摸得着的“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的所谓“佛”,是如来之“应身”,是如来法身起用所幻化的,如来法身依“本愿力”现“应身”,主要是为了方便和大家沟通教化大家,因为只有应现一个人的形象,说人的语言,才方便和大家沟通。 但是在上面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佛就警告大家了,所谓“化身”“应身”“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 也即此处佛明确告诉你,你觉得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那个化身佛和应身佛其实都是假的其实都是方便幻化示现,真正在总持一切的是那个“法身”佛,所以佛说“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 也即所谓如来之三身“化身”“应身”和“法身”,只有法身是真实的,法身起用幻化“化身”和“应身”。 所以明白这段经文以后,就不应该把对如来的认识停留在那个“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的“应身”佛形象上了。真正那个“法身如来”是“如如智”,也即如来本质上是一种如实观之智,既然是智,自然无形无相。 所以要从总是把如来拟人化那种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如来即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的那个真如自性,此“真如自性”之“性”字作“生机”解。也即,虽然此真如自性是个抽象的表达无形无相无可譬拟,但此真如自性“无相有对”能起用生实相,此真如自性所生实相是有形有相可以见闻觉知的。 凡夫之真如自性起用生实相的时候是“粘妄发光”,也即凡夫之真如自性起用的时候,所生实相又被妄想转识“转”了那么一下,这样凡夫真如自性起用所生清净实相经妄想转识那么一“转”就成了失真之虚妄之“相”。 而见于如来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也即,见于如来的过程,就是令妄想歇息,令真实实相不再为妄想转识所“转”。也即,见于如来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相”素颜本色出镜的过程。 所谓“实相”者,指的就是因妄想转识所起之虚妄不实之相消息之后,显露出来的那个非虚妄之相的“非相”。“非相”也是相,只不过此相是真实的,所以“非相”又称为实相。 所以金刚经中佛说: “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虚妄不实之妄想之相消散出清,真实不虚之“非相”自我显露的过程,就是见于如来的过程,此即此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2637001351:应以反复咀嚼品味
2637001351:出入口晦涩难懂,后面清甜可口。
2637001351:听老师讲经,有似橄榄入口。
2637001351:任然意犹未尽。
2637001351:已经接近尾声
2637001351:26品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lun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下面我们接着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lun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诸以色观我 以音声寻我 彼生履邪断 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 即导师法身 法性非所识 故彼不能了 以上即是金刚经第二十六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本和玄奘法师译本。我们在这个专辑最初作六译本翻译对比的时候曾经指出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和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 首先就是对于世尊“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这个问题,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是须菩提先回答错了,世尊然后纠正须菩提须菩提才改正过来。而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都是对于世尊“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这个问题,须菩提直接就回答对了,须菩提直接就回答“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这是第一个金刚经第二十六品的翻译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和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不同的地方。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第二个金刚经第二十六品鸠摩罗什法师译本和其他法师译本不同的地方就是,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出现的世尊所说的这个偈颂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翻译得不全,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出现的世尊所说的这个偈颂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只有四句,而像玄奘法师、真谛法师、岌多法师等其他几位法师翻译的这个偈颂都是八句。 这是金刚经第二十六品翻译方面鸠摩罗什法师和其他几位法师翻译上两个主要的不同。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就像往常一样我们解释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时我们还是使用玄奘法师的译本。 先看第一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此句经义较直白。 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须菩提回答佛说,按我对世尊所说佛法义理的理解,“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此处佛和须菩提之间这一问一答,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此处所谓的“诸相具足”指的是佛的三十二胜相“诸相具足”,因为此品后面的经文佛马上就说了“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lun圣王应是如来”,因为和佛一样转lun圣王也具足三十二胜相。所以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开头这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直接就翻译成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开头此句经文里的“诸相具足”,和金刚经第五品中“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诸相具足”所指有所不同。 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开头此句经文里的“诸相具足”指的是具体的佛的那个三十二胜相,而金刚经第五品中“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诸相具足”,泛指凡夫转识妄想起后所生虚妄之“业相”。所以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开头此句经文里的“诸相具足”,和金刚经第五品中“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诸相具足”所指有所不同,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再看下句经文。 “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善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lun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那么这句经文佛是肯定了须菩提前面这句“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的回答。 佛说,须菩提,很好很好,如是如是,你回答的对,不应以三十二胜相具足观于如来,如果以三十二胜相具足观如来的话,那转lun圣王应是如来,因为转lun圣王就具足三十二胜相,因此不应以三十二胜相具足观于如来。 佛接着解释说,那应该如何观如来呢?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 以上即是这句经文的大致意思。 理解这句经文需要注意一点,即是这句经文的最后一句“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和我们上面刚提及的金刚经第五品“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意思完全一样。 也即是,在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品内,相比于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前面几句“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之“诸相”,最后一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之“诸相”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也即,就像我们上面所讲的,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前面几句“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之“诸相”指的是具体的佛外在的三十二胜相,而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最后一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之“诸相”,泛指凡夫转识妄想起后所生虚妄之“业相”。 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最后一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于如来”,和我们上面刚提及的金刚经第五品“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之“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那让我们回忆一下金刚经第五品此句“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此句经文我们在讲解金刚经第五品时详细解释过。 此句“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即是说: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各个妄想之相,自然皆是虚妄的,但是你还要明白,虚妄之相是依存在什么上面的呢?或者说,妄想之相,是依于什么而起的呢? 妄想之相,是依存在那个不是“妄想之相”的“非相”上面的。各个妄想之相,当然都是虚妄不实的。但是当凡夫心智清明之后,也即当所有虚妄不实的妄想之相都消散出清之后,剩下的、显露出来的那个,不是妄想之相的“非相”,全部都是真实的。 这个虚妄不实之妄想之相消散出清,真实不虚之“非相”自我显露的过程,就是见于如来的过程,也即,“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所以要从总是把如来拟人化那种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如来即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的那个真如自性。不实之妄想相歇息,真实之自性显露,就是见于如来了。所以,楞严经有云:“歇即菩提。” 所以不要把如来所现那个外在具足三十二相的“应身”当成如来,“法身”才是真实的如来。 如金光明最胜王经有云(义净法师译本):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摄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昔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习至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界。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是名化身。善男子。云何菩萨了知应身。谓诸如来。为诸菩萨得通达故。说于真谛。为令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如如、如如智。本愿力故。是身得现。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这段经文我们之前在第119期音频已经作过引用并解释过,所以此处我们就不再次逐句解释了。 我们此处再次引用此段经文,就是想再次向大家强调,“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而“法身”才是真实如来,也即,如来即是“非相具足”、“具诸善法”之“如如智”,所以如来本质上指的是一种如实观之智慧状态。 智慧状态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智慧状态只能体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那个你能看的见摸得着的“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的所谓“佛”,是如来之“应身”,是如来法身起用所幻化的,如来法身依“本愿力”现“应身”,主要是为了方便和大家沟通教化大家,因为只有应现一个人的形象,说人的语言,才方便和大家沟通。 但是在上面金光明最胜王经中佛就警告大家了,所谓“化身”“应身”“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 也即此处佛明确告诉你,你觉得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那个化身佛和应身佛其实都是假的其实都是方便幻化示现,真正在总持一切的是那个“法身”佛,所以佛说“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 也即所谓如来之三身“化身”“应身”和“法身”,只有法身是真实的,法身起用幻化“化身”和“应身”。 所以明白这段经文以后,就不应该把对如来的认识停留在那个“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的“应身”佛形象上了。真正那个“法身如来”是“如如智”,也即如来本质上是一种如实观之智,既然是智,自然无形无相。 所以要从总是把如来拟人化那种惯性思维中摆脱出来,如来即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的那个真如自性,此“真如自性”之“性”字作“生机”解。也即,虽然此真如自性是个抽象的表达无形无相无可譬拟,但此真如自性“无相有对”能起用生实相,此真如自性所生实相是有形有相可以见闻觉知的。 凡夫之真如自性起用生实相的时候是“粘妄发光”,也即凡夫之真如自性起用的时候,所生实相又被妄想转识“转”了那么一下,这样凡夫真如自性起用所生清净实相经妄想转识那么一“转”就成了失真之虚妄之“相”。 而见于如来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也即,见于如来的过程,就是令妄想歇息,令真实实相不再为妄想转识所“转”。也即,见于如来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相”素颜本色出镜的过程。 所谓“实相”者,指的就是因妄想转识所起之虚妄不实之相消息之后,显露出来的那个非虚妄之相的“非相”。“非相”也是相,只不过此相是真实的,所以“非相”又称为实相。 所以金刚经中佛说: “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虚妄不实之妄想之相消散出清,真实不虚之“非相”自我显露的过程,就是见于如来的过程,此即此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