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感悟,感悟,感悟
2637001351:谢谢老师
2637001351:需要反复琢磨
2637001351:一直不太理解。
263700135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有相无相,应加入来。
佛: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无所有想 即是真实 有相无想 应见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二十一品进行讲解。 下面我们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本身。 我们看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下一句经文。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 这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里有一句“闻说如是色类法已”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我们把这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也并列如下。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译文如下: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听闻正说如是等相。此经章句。生实信不。” 所以玄奘法师译文里的“闻说如是色类法已”,对应的真谛法师的译文为“听闻正说如是等相。此经章句”,也即,听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等此经章句。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经文,须菩提又向佛提出了他在金刚经第六品问过的一个问题,即是,未来正法将灭未灭之时,众生听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这样的经句,会相信吗? 须菩提为什么那么担心未来正法将转灭时,众生听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这样的经句会不相信呢? 因为须菩提明白要想让身处妄想中的众生有情相信他们见闻觉知是处在妄想之中有多难。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为什么让身处妄想中的众生有情相信他们见闻觉知是处在妄想之中非常困难呢? 因为妄想不妄想这个事情的判定没有参照物。 身处妄想之中的有情不知道不妄想是什么样的,所以身处妄想之中的有情不觉得自己身处妄想。 身处妄想之中的有情切身明白自己身处妄想之中时,正是此有情醒悟体证到“不妄想”是什么样子的时候。 我们之前讲过,五阴和合之妄想配合得严丝合缝内部自洽,所以妄想几乎不会从内部不攻自破。所以从妄想中出离出来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一听闻佛法头就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就是这个原因。 在楞伽经中,大慧菩萨也向佛表达了他对众生从妄想中难以出离的担忧。 楞伽经有云: “大慧白言。若诸圣人以圣慧眼见有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别。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世尊。彼非颠倒非不颠倒。何以故。不见圣人所见法故。圣见远离有无相故。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彼亦见有诸法性相。如妄执性而显现故。不说有因及无因故。堕于诸法性相见故。世尊。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孰能于法了知性相。世尊。诸法性相不因分别。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世尊。分别相异诸法相异。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这段楞伽经的经文也挺重要的,我来为大家逐句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小句。 “大慧白言。若诸圣人以圣慧眼见有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别。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 此句是大慧菩萨向佛表达他的担忧。 大慧菩萨说,如果诸佛都是以佛眼法眼见诸法“法无我性”“性空”,如果此“法无我性”“性空”非“天眼肉眼”境界,非凡愚妄想分别境界,如果这样,凡愚又如何能从妄想分别境界中出离出来呢?因为凡愚从来不曾体证过诸佛的境界。 再看下一句。 “世尊。彼非颠倒非不颠倒。何以故。不见圣人所见法故。圣见远离有无相故。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继续对佛说,凡夫的境界不能说颠倒也不能说不颠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夫总是堕在“有无”妄见里从来没有见过妄想歇息后真实之如来境界,就好像如来也不会像凡夫那样“执有执无妄想事物有自性”是一个道理。但你也不能说凡夫不颠倒,因为如来境界毕竟客观存在,不同于凡夫境界。如果我们把如来境界定义为真实,那凡夫世界就是颠倒。 上述经文大慧菩萨等于是给佛描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也即凡夫想从妄想中摆脱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处于妄想之中的人又如何能认知到自己身处妄想中呢?他们又从未体味过“不妄想”是什么样的。凡愚如果能知“不妄想”是什么样的,凡愚也就不会再妄想了。 再看下一句。 “彼亦见有诸法性相。如妄执性而显现故。不说有因及无因故。堕于诸法性相见故。”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是说,是因为凡夫有先天的遍计所执性,所以在凡夫的世界里才显现出事物都好像各各拥有实体、事物都好像各各拥有藉以自他分别之“自性”。 所以所谓物理世界的所谓各种事物,一方面,并不是无因自然而有,因为他们其实没有各各自持之自性。另一方面,也不是甲事物是因于乙事物而生,因为甲和乙都没有各各自持之自性,何来甲是因于乙而生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真实的情况是,所有所谓的事物,都是自心现量,然后凡夫于此真实之自心现量上起了遍计所执性,妄想事物各有实体、各有自性、各各自持。 凡夫首先妄想事物各有实体各有自性各各自持,凡夫才会作进一步的攀缘妄想,要么妄想每个事物是自然就这样,“无因”,要么妄想事物皆“有因”,妄想甲事物是因于乙事物乙事物是因于丙事物等等这样无穷攀缘下去。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有因”论“无因”论都是妄想,是凡夫身处妄想“堕于诸法性相见故”于诸法自心现量的道理不了,因此凡夫才会妄想事物各有实体各有自性。 再看下一句经文。 “世尊。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孰能于法了知性相。” 此句是说,有妄想,就有有妄想之境界,无妄想,就有无妄想之境界,有妄想无妄想,对应之境界也各自不同。而于有妄想之境界内部,并没有任何不融洽不调和之处,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妄想内部是自洽的,那身处妄想之人,就会在妄想之世界中无穷妄想下去,他们又如何能了知自己身处妄想呢? 这个就是出离妄想最大的困难的地方,可悲可叹。 再看下一句经文。 “世尊。诸法性相不因分别。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世尊。分别相异诸法相异。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 此句是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诸法性相和妄想分别本就是一体的,妄想分别是什么样的,诸法性相就是什么样的,诸法性相执里自然有妄想分别,而妄想分别自然就有诸法性相,所以说,说诸法性相以妄想分别为“因”有些不太准确,因为“因”描述的不应该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彼此的关系。因此又如何说诸法性相是由妄想分别而起呢? 说白了,大慧菩萨对佛说的这一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凡夫是,因为妄想所以妄想,所以没必要多此一举区分说凡夫是因为妄想所以见妄想相。 那么上面这段楞伽经的经文我们就给大家解释完了。 我想听了这段楞伽经里大慧菩萨关于“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孰能于法了知性相”的担忧,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六品和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两次发问,“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所以佛在华严经里才说: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也即,在妄想的世界里,你会拿妄想去解释一切,妄想的世界内部是没有破绽的,所以,你要想从妄想中出离出来,你只有“信”,只有信佛在经里说的话,然后如法修行,你才能靠“实证”出来,你才能通过“实证”知道妄想原来是妄想。 下面我们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本身。 下面我们看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下一句经文。 “佛言善现。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此句经文是佛回应须菩提“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这个问题。 “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这句经文我们之前在第124期和第125期音频里详细解释过,此处我们就不重复解释了,此处我们重点解释此句经文的前半部分“彼非有情。非不有情”。 佛说,须菩提,你问题中所谓的“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之“有情”,彼非有情,非不有情。 也即,佛对须菩提说,所谓的有情,其实并不是凡夫以为的那样的有情,此即“彼非有情”。从正面封堵妄想之后,佛反过来又从另外一面封堵妄想,佛说,听我说“彼非有情”,你们也不要思维马上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以为这个世界心如死灰什么生命也没有,此即“非不有情”。 那佛说这个“彼非有情,非不有情”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佛的意思是说,生命就是生命,生命有见闻觉知不同于木石。但凡夫妄想以为的生命形态不是生命真实的样子,生命真实的样子没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这些妄想,一旦“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息灭,生命即回归真实,生命回归真实后,生命照样见闻觉知。 所以佛说,“彼非有情。非不有情。” 那么你或许又会心生疑惑,须菩提的问题是“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佛答复须菩提说“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佛这样答复须菩提的问题好像有点答非所问啊。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对须菩提的答复并非答非所问。佛在第六品须菩提问这个问题时,佛已经答复过须菩提。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金刚经第六品真谛法师译本有云: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于今现时及未来世。颇有菩萨听闻正说如是等相此经章句。生实想不。何以故。须菩提。于未来世。实有众生得闻此经。能生实想。” 佛在金刚经第六品答复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未来世。实有众生得闻此经。能生实想。” 对照玄奘法师、岌多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此处真谛法师译本的“须菩提。于未来世。实有众生得闻此经。能生实想”之“能生实想”就是“能生信心”的意思。 由于佛在金刚经第六品已经明确答复过须菩提“世尊。颇有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闻说如是色经典句。生实想不”这个问题,所以当须菩提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再次提出“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这个与金刚经第六品所提问题几乎完全一样的问题时,世尊换了一个角度回答须菩提。 佛说,须菩提,“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也即,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你不要用凡夫那套妄想思维来看待所谓当来的众生听闻金刚经后于其中章句信不信这个问题。 也即,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所谓当来的众生听闻金刚经后于其中章句信不信这个问题,不是像一个人对世间法某个事信不信那样简单可以由这个人自己思维定夺。 也即,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这个世界真相向所谓的众生显露的机制如楞严经所说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也即,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彼非有情。非不有情”,所谓的众生有情,其实皆是如来藏心一体起用,此有情善业成熟,你强迫他不要信金刚经他心里仍然会深信,反过来,此有情善业不成熟时,你强迫他一定要信金刚经他心里仍然会不信。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须菩提提问,“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佛即答复须菩提说,“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佛这个答复就等同于告诉须菩提,这个所谓的世界众生,就好像一个现成的果园,果子熟了自然会落,熟不熟落不落不是果子自身能说了算的。 所以楞严经说这个世界真相的显现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2637001351:感悟,感悟,感悟
2637001351:谢谢老师
2637001351:需要反复琢磨
2637001351:一直不太理解。
263700135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有相无相,应加入来。
佛: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无所有想 即是真实 有相无想 应见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二十一品进行讲解。 下面我们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本身。 我们看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下一句经文。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 这句经文玄奘法师的译文里有一句“闻说如是色类法已”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我们把这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也并列如下。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译文如下: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听闻正说如是等相。此经章句。生实信不。” 所以玄奘法师译文里的“闻说如是色类法已”,对应的真谛法师的译文为“听闻正说如是等相。此经章句”,也即,听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等此经章句。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经文,须菩提又向佛提出了他在金刚经第六品问过的一个问题,即是,未来正法将灭未灭之时,众生听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这样的经句,会相信吗? 须菩提为什么那么担心未来正法将转灭时,众生听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这样的经句会不相信呢? 因为须菩提明白要想让身处妄想中的众生有情相信他们见闻觉知是处在妄想之中有多难。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为什么让身处妄想中的众生有情相信他们见闻觉知是处在妄想之中非常困难呢? 因为妄想不妄想这个事情的判定没有参照物。 身处妄想之中的有情不知道不妄想是什么样的,所以身处妄想之中的有情不觉得自己身处妄想。 身处妄想之中的有情切身明白自己身处妄想之中时,正是此有情醒悟体证到“不妄想”是什么样子的时候。 我们之前讲过,五阴和合之妄想配合得严丝合缝内部自洽,所以妄想几乎不会从内部不攻自破。所以从妄想中出离出来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一听闻佛法头就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就是这个原因。 在楞伽经中,大慧菩萨也向佛表达了他对众生从妄想中难以出离的担忧。 楞伽经有云: “大慧白言。若诸圣人以圣慧眼见有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别。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世尊。彼非颠倒非不颠倒。何以故。不见圣人所见法故。圣见远离有无相故。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彼亦见有诸法性相。如妄执性而显现故。不说有因及无因故。堕于诸法性相见故。世尊。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孰能于法了知性相。世尊。诸法性相不因分别。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世尊。分别相异诸法相异。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这段楞伽经的经文也挺重要的,我来为大家逐句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小句。 “大慧白言。若诸圣人以圣慧眼见有诸法性。非天眼肉眼。不同凡愚之所分别。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 此句是大慧菩萨向佛表达他的担忧。 大慧菩萨说,如果诸佛都是以佛眼法眼见诸法“法无我性”“性空”,如果此“法无我性”“性空”非“天眼肉眼”境界,非凡愚妄想分别境界,如果这样,凡愚又如何能从妄想分别境界中出离出来呢?因为凡愚从来不曾体证过诸佛的境界。 再看下一句。 “世尊。彼非颠倒非不颠倒。何以故。不见圣人所见法故。圣见远离有无相故。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继续对佛说,凡夫的境界不能说颠倒也不能说不颠倒,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凡夫总是堕在“有无”妄见里从来没有见过妄想歇息后真实之如来境界,就好像如来也不会像凡夫那样“执有执无妄想事物有自性”是一个道理。但你也不能说凡夫不颠倒,因为如来境界毕竟客观存在,不同于凡夫境界。如果我们把如来境界定义为真实,那凡夫世界就是颠倒。 上述经文大慧菩萨等于是给佛描述了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也即凡夫想从妄想中摆脱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处于妄想之中的人又如何能认知到自己身处妄想中呢?他们又从未体味过“不妄想”是什么样的。凡愚如果能知“不妄想”是什么样的,凡愚也就不会再妄想了。 再看下一句。 “彼亦见有诸法性相。如妄执性而显现故。不说有因及无因故。堕于诸法性相见故。” 此句经文大慧菩萨是说,是因为凡夫有先天的遍计所执性,所以在凡夫的世界里才显现出事物都好像各各拥有实体、事物都好像各各拥有藉以自他分别之“自性”。 所以所谓物理世界的所谓各种事物,一方面,并不是无因自然而有,因为他们其实没有各各自持之自性。另一方面,也不是甲事物是因于乙事物而生,因为甲和乙都没有各各自持之自性,何来甲是因于乙而生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真实的情况是,所有所谓的事物,都是自心现量,然后凡夫于此真实之自心现量上起了遍计所执性,妄想事物各有实体、各有自性、各各自持。 凡夫首先妄想事物各有实体各有自性各各自持,凡夫才会作进一步的攀缘妄想,要么妄想每个事物是自然就这样,“无因”,要么妄想事物皆“有因”,妄想甲事物是因于乙事物乙事物是因于丙事物等等这样无穷攀缘下去。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有因”论“无因”论都是妄想,是凡夫身处妄想“堕于诸法性相见故”于诸法自心现量的道理不了,因此凡夫才会妄想事物各有实体各有自性。 再看下一句经文。 “世尊。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孰能于法了知性相。” 此句是说,有妄想,就有有妄想之境界,无妄想,就有无妄想之境界,有妄想无妄想,对应之境界也各自不同。而于有妄想之境界内部,并没有任何不融洽不调和之处,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妄想内部是自洽的,那身处妄想之人,就会在妄想之世界中无穷妄想下去,他们又如何能了知自己身处妄想呢? 这个就是出离妄想最大的困难的地方,可悲可叹。 再看下一句经文。 “世尊。诸法性相不因分别。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世尊。分别相异诸法相异。因不相似。云何诸法而由分别。” 此句是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诸法性相和妄想分别本就是一体的,妄想分别是什么样的,诸法性相就是什么样的,诸法性相执里自然有妄想分别,而妄想分别自然就有诸法性相,所以说,说诸法性相以妄想分别为“因”有些不太准确,因为“因”描述的不应该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彼此的关系。因此又如何说诸法性相是由妄想分别而起呢? 说白了,大慧菩萨对佛说的这一段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凡夫是,因为妄想所以妄想,所以没必要多此一举区分说凡夫是因为妄想所以见妄想相。 那么上面这段楞伽经的经文我们就给大家解释完了。 我想听了这段楞伽经里大慧菩萨关于“其余境界既不同此。如是则成无穷之失。孰能于法了知性相”的担忧,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六品和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两次发问,“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所以佛在华严经里才说: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也即,在妄想的世界里,你会拿妄想去解释一切,妄想的世界内部是没有破绽的,所以,你要想从妄想中出离出来,你只有“信”,只有信佛在经里说的话,然后如法修行,你才能靠“实证”出来,你才能通过“实证”知道妄想原来是妄想。 下面我们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本身。 下面我们看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下一句经文。 “佛言善现。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此句经文是佛回应须菩提“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这个问题。 “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这句经文我们之前在第124期和第125期音频里详细解释过,此处我们就不重复解释了,此处我们重点解释此句经文的前半部分“彼非有情。非不有情”。 佛说,须菩提,你问题中所谓的“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之“有情”,彼非有情,非不有情。 也即,佛对须菩提说,所谓的有情,其实并不是凡夫以为的那样的有情,此即“彼非有情”。从正面封堵妄想之后,佛反过来又从另外一面封堵妄想,佛说,听我说“彼非有情”,你们也不要思维马上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以为这个世界心如死灰什么生命也没有,此即“非不有情”。 那佛说这个“彼非有情,非不有情”到底是在说什么呢? 佛的意思是说,生命就是生命,生命有见闻觉知不同于木石。但凡夫妄想以为的生命形态不是生命真实的样子,生命真实的样子没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这些妄想,一旦“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四相颠倒妄想息灭,生命即回归真实,生命回归真实后,生命照样见闻觉知。 所以佛说,“彼非有情。非不有情。” 那么你或许又会心生疑惑,须菩提的问题是“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佛答复须菩提说“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佛这样答复须菩提的问题好像有点答非所问啊。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对须菩提的答复并非答非所问。佛在第六品须菩提问这个问题时,佛已经答复过须菩提。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金刚经第六品真谛法师译本有云: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于今现时及未来世。颇有菩萨听闻正说如是等相此经章句。生实想不。何以故。须菩提。于未来世。实有众生得闻此经。能生实想。” 佛在金刚经第六品答复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未来世。实有众生得闻此经。能生实想。” 对照玄奘法师、岌多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此处真谛法师译本的“须菩提。于未来世。实有众生得闻此经。能生实想”之“能生实想”就是“能生信心”的意思。 由于佛在金刚经第六品已经明确答复过须菩提“世尊。颇有有情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闻说如是色经典句。生实想不”这个问题,所以当须菩提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再次提出“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这个与金刚经第六品所提问题几乎完全一样的问题时,世尊换了一个角度回答须菩提。 佛说,须菩提,“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也即,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你不要用凡夫那套妄想思维来看待所谓当来的众生听闻金刚经后于其中章句信不信这个问题。 也即,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所谓当来的众生听闻金刚经后于其中章句信不信这个问题,不是像一个人对世间法某个事信不信那样简单可以由这个人自己思维定夺。 也即,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这个世界真相向所谓的众生显露的机制如楞严经所说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也即,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彼非有情。非不有情”,所谓的众生有情,其实皆是如来藏心一体起用,此有情善业成熟,你强迫他不要信金刚经他心里仍然会深信,反过来,此有情善业不成熟时,你强迫他一定要信金刚经他心里仍然会不信。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须菩提提问,“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佛即答复须菩提说,“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佛这个答复就等同于告诉须菩提,这个所谓的世界众生,就好像一个现成的果园,果子熟了自然会落,熟不熟落不落不是果子自身能说了算的。 所以楞严经说这个世界真相的显现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