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解释125:第十四品众生颠倒世界颠倒

最近更新: 2023-10-26时长: 22:45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评论14条评论
2637001351

2637001351:必须对照手稿听。

2023-09-08
2637001351

2637001351:好多地方听不懂。

2023-09-08
2637001351

2637001351:张老师辛苦了。

2023-09-07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四品进行讲解。 以防大家还是不明白佛在金刚经第十四品为什么说“诸有情想。即是非想。一切有情。如来即说为非有情”,我们再来引用一段楞严经的经文,在这段经文里,佛明确解释了什么是“众生颠倒”,什么是“世界颠倒”。 楞严经云: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这段经文当然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2021-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先看第一句。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这句经文开门见山,佛告诉阿难,阿难,真如境界,妙性无妄起用,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此处注意此句经文里的“众生”,作本义“多样性的生命形态”解,比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 什么叫离诸名相? 如楞伽经云“复次大慧!五法者,所谓相、名、分别、如如、正智。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依彼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异,是名为名。” 所以离诸名相,即是指首先不着如瓶等事物形状各别之色相,其次亦不立如瓶类等名。此处“瓶”只是为了说明“名”“相”举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你用桌子、椅子、汽车作例子都是一样的。 楞严经此句经文即是说,真如之境界,不取着形状各别之色相,亦不立各种“名”,所以真如之境界“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所以所有的所谓善男子、善女人乃至花鸟虫鱼山河大地,都是妄想之后栩栩如生起来的。 妄想未起之前,真如境界“一切法空无自性”“寂静”。 看下句。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此句是说,生灭皆因妄想,妄想灭则“生灭”灭,妄想灭即名为“真”。灭妄,即是如来无上菩提和大涅槃之二转依号的内涵。 也即你称为无上菩提也好,你称为大涅槃也罢,不管你怎么称名,无上正等正觉的内涵就是“灭妄”,妄灭即名真。 这个“二转依号”之“转依”我们之前刚解释过,“转依”就是指转“染依”为“净依”,“转依”的本质就是“灭妄”。 因为如楞严经有云“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 也即众生见闻觉知与诸佛本无异,唯一的差别就是众生有“妄想”,诸佛无妄想。 所以“灭妄名真”。

2021-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看下句。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此句是佛开示于阿难,佛说阿难,你如果要修真三摩地,直取如来大涅槃,你应该先搞清楚“众生”颠倒和“世界”颠倒这二颠倒的因。一旦“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所以大家一定要切记,凡夫的见闻觉知并不是全部都是虚妄的,凡夫的见闻觉知仅仅是“失真”而已。 凡夫的见闻觉知为什么会“失真”呢?因为凡夫的观察视角相对于诸佛来说颠倒了。 也即,凡夫和诸佛所见闻觉知的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诸佛正观,凡夫颠倒着看。 一旦凡夫“颠倒不生”,凡夫就是诸佛。 此即“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再看下句经文。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此句是佛给阿难解释什么是“众生颠倒”。 佛说,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也即,佛说,自性本来就会于六根清净起用从而“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你不要于自性所发光明之上再额外“明”那么一下,如果于自性所发光明之上你非要再额外“明”那么一下,此时自性发光就会被染污变成“粘妄发光”,也即此处,“因明发性。性妄见生”。 我们此处所说于自性所发光明之上再额外“明”那么一下,指的就是于清净“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之上,一念无明起起“我想”妄想,起“是我在看”“我有所看”“是我在听”“我有所听”等等这种妄想。 “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句是说,只要你“我想”妄想起,只要你“是我在看”这种妄想起,那么“我有所看”的“尘相”必然也会生起,这时你必然会执幻为实体,执“如镜映像之幻像”为各各拥自性而自持之事物实体。

2021-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也即你只要“人我”一起,你必然会向外取着从而生起“诸法皆有我性”之“法有我性”。 此处“从毕竟无。成究竟有”之“毕竟无”指的是“万物本如幻无自性”,此处“成究竟有”指的是“执幻为实体”妄想“如镜映像”之“幻像”各各自持各有“自性”。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此处“从毕竟无。成究竟有”之“无”“有”指的都是事物之自性的“无”“有”,此处“从毕竟无。成究竟有”之“毕竟无”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之“虚无”。 看下句。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解释这句经文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所”这个字。 “所”, 形声字,从斤,户声。斤,指“斧子”,所字本义为:伐木声。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所”字如果本义是指“伐木声”,为什么现在“所”字几乎都用作引申义“方所”“处所”呢? “所”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与我们凡夫的妄想有关。因为我们凡夫只要一定到声音,我们马上就会妄想这种声音是由外部物体相击震动发出的。既然我们认为声音是由外部物体相击震动发出的,所以我们一听到声音,我们马上就会搜寻声音的源头,也即我们马上就会搜寻这个外部物体相击震动的方所。 因此“所”字引申义“处所”“方所”,慢慢就以“所”字的本义“伐木声”为基础派生出来了。 所以此句经文“此有所有”,指的就是一个拥自性而自持的物体以及此物体所处的地方,比如客厅里有个桌子,桌子就是“此有”,桌子所隶属、所处的那个小环境客厅就是“所有”。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此句是说,“此有”,并不是真正拥有自性因于所处的环境自持在那里,比如此“桌子”,并不是真正拥有自性因于客厅这个小环境自持在那里。此处“非因所因”之“因”字作“依靠”解。 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解释过了,桌子也好,客厅也罢,只不过是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所生的如镜映像般的如幻光影罢了,所以此处楞严经说“此有所有。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此句是说“能取”之根和“所取之色相”皆是妄想,了无根本。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此句是说,本无“能取”“所取”,结果一念无明起,妄起能取之“人我”妄想和所取之“法有我性”妄想,然后“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从而“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2021-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下句。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此句经文是说,再迷的凡夫,他的自性光明一份也不少,只不过凡夫的自性光明上层叠了妄想,凡夫的真如自性是“粘妄发光”。而此“妄想”既然被称为“妄想”,自然是没有什么真实的体性,所以凡夫不需要苦苦追问“人为什么会生妄想”“妄想最初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类问题,因为“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就如楞严经所云“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攀缘思维任何东西的发生都应该有个“因”,这种“因缘”之思维习惯本身就是妄想,如楞严经所云“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一旦你妄想息灭,你就不会再思维“当初妄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类问题了。 再看下句。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此句是说,各种修炼将欲成佛的这种“欲求”心本身和成佛是背道而驰的,你越是“将欲复真”,那个“真”就离你越远。为什么呀?因为“灭妄名真”,你这种“将欲复真”的“欲求”心正是猛烈妄想本身,所以“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也即,想要求真,所求所得就已经不是真正的真如性了。 “非真求复。宛成非相”,也即,你妄想中“欲求”真相,所求所得宛转还成妄想。 那究竟该怎么办?之前不是已经说过了吗,“灭妄名真”,你灭除妄想才是正道,不要乱求,“乱求”只会添乱只会给妄想火上浇油。 什么是妄想?妄想即是“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 再看下句。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此句是说,虚妄之“生”,虚妄之“住”,虚妄之“心”,虚妄之“法”,虚妄之“取”,虚妄之“所取”,辗转发生。 也即,执着“所取”会反过来增益虚妄之“能取”,虚妄之“能取”,反过来会令“所取”更显真实,此即“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此处“生力发明”之“生”代表“所取”之“尘相”,此处“生力发明”之“明”代表“能明”“能取”之“根”。 此处“生力发明”即是指“根尘相偶”互为增益,然后“熏以成业”,辗转沦溺无法出离。

2021-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下句。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此句是说,所谓的十二类众生,虽都是妄想所感,但妄想所感也是类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 只有具有相同相似业力的有情,才会感应到同一个世界从而“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业力相差悬殊的不会相感相遇。 由此“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的道理,众生感应成了十二大类,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即“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说白了,不同形态的生命种类本身皆是妄想,亦皆是妄想所感。 再看下句。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此句是佛上面解释完什么是众生颠倒,接着给阿难解释什么是世界颠倒。 佛说,阿难,什么是“世界颠倒”呢?凡夫“有所有”的妄想,是一段一段逐段变化接续生起的,由于上一段妄想结束,下一段妄想有时会发生跳跃式的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段与段之间可谓有“界”,此即“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比如,我们当下的生命形态属于人,属于胎生,但此生终结,下一段生命旅程开始的时候,下一段生命形态有可能突变为卵生的鱼。那么此生人之胎生生命形态,和当来生卵生鱼之生命形态之间显然界限分明,所以说“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再看下句。 “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此句经文的“非因所因。无住所住”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也即,“因所因”,“住所住”都是虚妄的,是妄想所致。 本“非因所因”,本“无住所住”,可是凡夫妄想起,妄想有“因所因”,妄想有“住所住”,而且不仅妄想有“因所因”,这种“因所因”的妄想还时刻变化,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比如,你不仅妄想花丛中有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花,你的行阴妄想还会促使你妄想此玫瑰花从含苞欲放、到盛开、到凋败会生住异灭时刻迁变不住,此即“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世”字,本义为“三十年长的一段时间”,而时间,其实就是事物迁变的那种感觉,因此“世界”,其实指的就是凡夫妄想中一段一段之生命形态之变化。 比如娑婆世界,指的就是我们生而为人这段生命的经历或旅程。所以“世界”,本质上指的就是时间流逝意义上的某一段生命形态。

2021-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再看下句。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此句是说,凡夫空间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妄想,叠加上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之界限,就变化出十二类众生世界。 大家注意,此处“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之“十二”,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之“众生十二种类”之“十二”,应该是毫无关系各有所指。 这个“三世四方。和合相涉”成十二类时间方所逻辑清晰,而“众生生命形态种类正好也是十二”应该是巧合。 再看下句经文。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此句是说,凡夫众生六根见闻觉知始终不出“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这十二类时间方所,而且凡夫的意识会把十二类时间方所的六根体验及经验全部相续串联起来。 比如此句经文“因动有声”,即是说凡夫只要一听到声音,马上就会依靠意识甚至眼根寻找哪个方所有物体发生了相击震动。 比如凡夫听到了来自东方有伐木声,他听到伐木声那一刻意识马上有个初步的判断这个声音来自东方,然后眼根再一搜寻,发现东方不远处果然有人用斧子在砍伐树木。 如果有人用斧子砍伐树木这行为是持续性的,听的凡夫还会自动判断哪一声砍伐是过去斧子砍树相击造成的,哪一声是斧子正在砍树相击造成的,此凡夫还会预期马上斧子又要砍树了马上又会发出一声伐木声。 就这个例子来说,这个凡夫心中已经区分了三种时间方所,过去东方、现在东方、未来东方。其他的时间方所从这个例子可以例知。 总之凡夫的见闻觉知出不了这十二种时间方所之“和合相涉”。 “因声有色”是指凡夫总是以为是外部的物体相击引发了音声,凡夫总是以为只要有声音必然存在外部物体而且这些物体必然进行了相击。 “因色有香”是指凡夫总是以为鼻子闻到的气味是由外部某个物体散发出来的。 “因香有触”是指凡夫可以通过身根触摸感知的方式校验确实存在某个正在散发着气味的物体。 “因触有味”是指凡夫总是通过肉舌先抵触到物体进而令舌头感知到味觉。 “因味知法”是指包括舌根在内所有前五根的体验都靠意根进行相互贯串相续统领,做到有条不紊无有错乱。

2021-01-08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此句是说,我们凡夫的六根体验以及经验会“众法和合共成此身”,也即,前五根的体验经验通过第六根意根的统一协调互相配合,于内,凡夫会起我有色身自体想,依此色身自体想凡夫在见闻觉知时会起“我想”,于外,凡夫会把诸根体验以及经验关联起来妄想有外部世界且外部世界存在拥自性而自持的物体实体。 此即“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回头看,我们在第107期所讲的“悟众法和合共成此身”那期内容还是很重要的,大家不明白的时候需要折返回去重新温习。 如果你能明白“众法和合共成此身”,金刚经第十四品此处“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这句经文,经义按说你就已经应该大致明了了。 再看此段楞严经下句经文。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此句是说,凡夫觉得这个世界如此真实喧闹,空间上又是东西南北四方,时间上又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又成十二类,其实,这喧闹的栩栩如生的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声香味触”不停轮转而已。 就如同你手举火把快速沿一圆周奔跑,你跑的足够快时,其实只是一个火把而已但看起来却像一个大火轮。 就如同楞严经所说,“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我们所看到感知到的这个真实喧闹栩栩如生的世界,其实是由“意识”“如急流水”一般把“眼耳鼻舌身”前五根的体验经验“高速”串联在一起妄想而成,只不过这个“意识”串联的太快了,“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就好像你看起来有个大火轮,其实没有,其实一直是那一个火把,只不过这个火把移动的太快了,首尾一相续,你妄想有个火轮。 再看一下句。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句是说,十二类众生也好,世界也罢,全部是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六根之法掺杂了妄想,“众法和合”,妄想有此众生妄想有此世界。 其实于诸佛如如智中,“一切法空无自性”“寂静”。

2021-01-08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