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人世间的福德俗人觉得好而已 对于所谓磨难就不喜欢 这都是不开悟的四想颠倒
138xxxx3162:深信不疑,随喜赞叹!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十六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于无数劫复过无数。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先复过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善现。我于如是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若诸有情。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我先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善现。我若具说当于尔时。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摄福聚。有诸有情。则便迷闷。心或狂乱。是故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十六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此句经文是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但是即使他这样做了,如果他生活还是不如意,被人轻贱,甚至他生活遭遇极大磨难,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须菩提你不要吃惊疑惑。 佛为什么此处给须菩提说上面一段话呢?原因就是佛前面已经多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和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多么多么的大,可是佛在这里又要提醒须菩提,无论“受持读诵金刚经和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多么大,这个功德都是当来的功德,这个功德都是要来但还未来的功德。佛前面也说了,这个功德是“异熟果”,功德种子的种下,到功德成果显现之间,是有时间的差异和错位的。而且种子和熟果之间性质上有时也会有差异,比如是眼根见种下的种子,果报成熟报得的时候,可能是从身根起用显发出来。所以“异熟果”之“异”字,不仅包含了时间差异,也包含了性质差异。 另一方面,我们前面也多次强调了,我们过去的起心动念于阿赖耶识所植下的业力种子,是不会坏失的。你可以通过后来心态的调整,改变已经植下的业力种子发作的威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阿赖耶识所执藏的种子是不会坏的。如前面我们已经引用过的楞伽经所云“以智观察心无分别不堕二边,转净所依而不坏灭,获于圣智内证境界,是则名为般若波罗蜜”,又如楞伽经所云“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阿赖耶识之“阿赖耶”是梵文音译,“阿赖耶”义译过来的意思是“储藏”,也即“一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是能藏义。二受诸识所熏,随熏成种,是所藏义。” 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表达的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这样一种生命循环之无始相续的功能。 既然阿赖耶识只是“持而不失”之“储藏”义,所以阿赖耶识自身无关乎“染净”,就好像一个仓库,你往里储藏丰美的食物能续人生命,这是你的事和我仓库没关系,你往里储藏剧毒的药能害人生命,这也是你的事和我仓库也没关系。 佛在金刚经第十六品就是要告诉须菩提这个道理,虽然一个人“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此生就不会遭受别人轻贱、就不会遭受磨难,因为如果此“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阿赖耶识里过去存储了很多恶业,现在如果他不“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积累功德的话,他阿赖耶识里所执藏的本有的业力种子,下一生发作出来可能会令此人直接堕入恶道。而由于此人此生“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积累了很大的功德,所以他本来下一生要受的极重果报,就会提前到此生以人道中受些磨难就把此恶业种子释放掉了。 就如大般涅槃经有云: “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产生另外的疑惑了,不是说要有福之人才能听闻到金刚经吗?怎么搞得阿赖耶识里储存了本来要堕三恶道恶业种子的人,怎么也可以“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呢? 说句老实话,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们常说要“福慧双至”最后才能成就,但“福”和“慧”这两条线有关系但好像也并不总是同步。比如我们有时就观察到有的人“慧”很强,学东西很快,也读了名牌大学,可是就是生活各种不如意,物质生活上很窘迫,精神生活上也不安稳。 反过来,有人的“慧”力真的很差,稍微抽象一点东西他都领会不了,也没多少文化,但他人性情很敦厚,有时这样的人还成了大富大贵的人。 所以“福”和“慧”的相伴相行关系以我们当前的智慧状态没有能力说得清楚,有的人“福”会走在“慧”前面,有的人“慧”会走在“福”前面。 金刚经第十六品佛提到的这种情况的人,也即,“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我个人感觉此人是“慧”走到了“福”前面。 但大家要注意佛在此句经文里的结论,“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也即这个“受持读诵金刚、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虽然由于宿业的问题此生遭受了一些轻毁和磨难,但他轻毁和磨难经历完后,“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所以他的这个“慧”力和“受持读诵金刚、为他宣说金刚经”所积聚的功德还是非常大的,因为于归趣无上正等菩提面前,什么人天“福报”都不值得一提。 另外,我个人认为佛在金刚经第十六品只是提醒须菩提和大家,如果未来观察到有人“受持读诵金刚、为他宣说金刚经”结果此生还遭轻毁磨难这种现象,不要觉得不可理解,不要因此质疑“受持读诵金刚、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佛这样提醒,并不代表这就是个普遍会发生的事情,也有可能“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此生就生活富足安康,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下面,我们借解释金刚经第十六品此处经文的机会,把如来藏心“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这套机制再引用其他经的经文给大家阐述一下。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解深密经有云: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解: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先看第一句。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此句是佛对广慧菩萨说,广慧,“心识”我们有时又称为“阿陀那识”,当我们把“心识”称为“阿陀那识”时,我们主要是为了突出凡夫的见闻觉知里总是有个统一的不变的“我想”。 “阿陀那识”之“阿陀那”是梵文音译,“阿陀那”义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执持”的意思。“执”字,右边代表人,左边代表此人手被铐住,“执”字本义为:拘捕,捉拿。 所以“阿陀那识”的意思为,“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摄取“色声香味触”前五尘时,此前五根时刻都被统一的不变的“我想”拘牵着、执持着。也即,不会出现“看是我在看结果听变成另外一个人在听了”这种感知错乱的情况。 我们之前说过的第七识“末那识”之“末那”,也是梵文音译,“末那”义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意”。 那么“意”是什么意思呢? “意”,会意字,从心从音,本义:心志,也即,心之所向。比如我口渴了要去取杯水喝,那这个就是起“意”,起什么“意”?起“去取杯水喝”之“意”。 所以“末那识”表达的意思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所有的动向,都是唯一统一不变的“我”在起“意”发号施令。 所以我们之前说“阿陀那识”和“末那识”就是一回事儿,都是指金刚经中的“我想”,其实“阿陀那识”和“末那识”也都有金刚经中“人想”的味道。 当然“阿陀那识”和“末那识”虽然表达的都是“我想”“人想”,但“阿陀那识”和“末那识”各自表达意思的侧重点还是稍微有些细微差别的。“阿陀那识”侧重表达六根摄入六尘时所有六入皆归趣至统一不变的“我”这里,而“末那识”强调“我”随时可以起意那种所谓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同一东西,我们起两个不同的名字,为的是通过不同的名字来突出体现这同一个东西的细微不同特征。比如“阿陀那识”这个名字就偏重体现“我想”“人想”统一执持着前五根对外五尘的摄取,而“末那识”这个名字就偏重体现“我想”“人想”统一起“意”向前五根发号施令。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下一句。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此句佛说,我们有时又会称“心识”为“阿赖耶识”,当我们称“心识”为“阿赖耶识”时,我们主要是为了突出如来藏心于业力种子可以“持而不失”,从而令生命于“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中无始相续。 因为各种生命形态,其实都是如来藏心所执持的业力种子“缘合则受”起用所致,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阿赖耶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 再看下一句经文。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那么这一句经文才是我们引用这一段经文想要重点解释的重点。 佛说,我们有时也称如来藏心之“心识”为“心”,当我们称此如来藏心“心识”为“心”时,我们主要是为了突出如来藏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如来藏心所执持的未来可生现行的业力种子,不是别处来的,此如来藏心所执持的未来可生现行的业力种子,正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时“积集滋长”出来的。 明了、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凡夫意义重大。 也即,你不要小看妄想,如何妄想,决定了未来如来藏心生发出什么样的真实。 也即,妄想虽然是虚妄的,但此虚妄之妄想,决定未来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生发什么样的实相。 所以很多人不懂佛法,经常大言不惭,说走,咱们胡来去,反正都是虚妄的,怕什么。这种说法有两处见解错误的地方。 第一,不是都是虚妄的。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是“粘妄发光”,是于真实之上你起了转识妄想,是于真实之上你层叠了妄想,并不是一切彻头彻尾都是虚妄的。 第二,要怕。因为即使真实之上层叠的这层转识是虚妄的,但真实之上层叠什么样的转识会决定你的如来藏心未来下一步会生发出什么样的真实。 绕不绕?如果你觉得有点绕,多读两遍就不觉得绕了。 比如举个例子,平常开车时旁边一辆车的司机不知怎么回事儿就骂了你一句,于这一莫名其妙的辱骂,你可以有两种心态。第一种,心情平静,反过来反而可怜这个骂你的司机,因为你知道他这样辱骂别人是有果报的。第二种,怒火中烧,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受过这种莫名其妙的辱骂,你恨不得马上把车追上去截停那个莫名其妙骂你的司机把他拉下来给打一顿。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这两种心态都是妄想,于第一种心态你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于第二种心态你同样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 在这两种心态下,你其实都起了妄想,你妄想“空中莫名其妙传来一声骂”是发生在“他”和“你”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但是,虽然同是妄想,你第一种妄想心态下于自心种下的业力种子,未来于六根生发出来的实相可能就是温暖祥和的,比如耳根听闻妙乐,身根觉知妙触。眼根色像平和等等。 而虽然同是妄想,你第二种妄想心态下于自心种下的业力种子,未来于六根生发出来的实相可能就是,身根觉触到的是身如刀割般的疼痛,耳根听闻的是恐怖的呼号等等。 这些可不是我瞎说的。 楞严经云: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xi相击。故有......。剉刺捶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所以,别人骂你,你反过来一念“嗔”心起,后果可能就这么严重。我们是举个例子说后果可能有这么严重,也不一定就这么严重,但道理是这个道理。 我们讲这些,最主要的就是希望你能明白,我们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生实相不是从别处取素材,这个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生实相,恰恰就是“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所致。 而实相生发出后,凡夫会于此实相之上再层叠生起转识妄想,此实相为转识妄想所染后成凡夫之“色声香味触”,而凡夫此经妄想转识所转之“色声香味触等”,会再一步“积集滋长”业力种子,业力种子会再一步生发实相,实相之上会再一步层叠转识妄想……如此循环无有出期。 修行所要做的,不是要破坏那个已经于阿赖耶识生成储存的业力种子,那个既成事实的业力种子你是坏不掉的,也不需要你坏,修行所要做的,是要把实相之上层叠出的那个转识妄想给破掉。 把转识妄想破掉有个超级好处,就是可以一劳永逸。无论真如自性正在生发出的实相是地狱也好,是天宫也罢,只要你转识妄想不起,你就不会取着分别,你就会“地狱天空皆为净土”诸法平等,这即是无上正等菩提,这即是最究竟的解脱。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那么对于一般的凡夫来说,如果他智慧上做不到灭妄想,那他只能采取笨一点的办法,就是规范他自己的起心动念,按圣人指引的道德规范去做。 你按佛家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去行,可。 你按儒家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去行,亦可。 说白了,对于智慧上做不到灭妄想的凡夫,圣人就是要指引你美好一点妄想,平和一点妄想,从而期求如来藏心生发出美好平和一点的实相,然后于此美好平和的实相,再生起美好平和的妄想。 说白了,圣人就是不忍心看凡夫受苦,说白了,圣人就是不忍心看凡夫跳火坑。 明知“嗔”心会引发地狱之实相,明知凡夫于地狱之实相会起转识妄想会起恐惧痛苦,所以圣人说心不要起“嗔”。 而对于有能力灭妄想的人,圣人就不这样说,圣人说,什么地狱天宫,都无所谓,妄想灭,地狱天宫皆是如幻实相,无可恐惧。 所以维摩诘经有云: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如来所作化人”,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此“化人”于地狱实相会心生恐惧吗?不会。那就是嘛,你就类似“如来所作化人”,因为你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皆是妄想,皆虚妄不实,但此诸妄想灭,又何惧之有? 回到金刚经第十六品经文本身。 看金刚经第十六品下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于无数劫复过无数。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先复过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善现。我于如是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若诸有情。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我先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此句经文佛是解释“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到底有多大。 佛说,为什么“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可令此“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人重报轻受呢?因为“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实在太大太殊胜了。 为了凸显“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之大之殊胜,佛此次开始拿他自己供养诸佛的功德作比较,佛说,他过去于燃灯佛之前,还承事供养过“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佛说他于过去承事供养那么多诸佛由此积累的功德,若与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的功德相比,“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总之,佛说“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实在太大太殊胜,简直不可思议。 再看金刚经第十六品经文的下一句。 善现。我若具说当于尔时。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摄福聚。有诸有情。则便迷闷。心或狂乱。是故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此句经文佛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时又加重了语气。 佛说,“我若具说当于尔时。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摄福聚。有诸有情。则便迷闷。心或狂乱。” 也即,佛说,如果我给你们如实细说“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有的人听了心会癫狂。 此处注意,“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之“所生福聚”,和“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摄福聚”之“所摄福聚”,佛是分开各自单独说的,之所以把二者各自分开单独说,其实就是为了告诉你福德之种子种下,和福德种子成熟生发福德可供摄受,二者是两回事儿,时间上有差别。二者不仅时间上有差别,而且“种”和“果”从性质上来说,或者说从表现形式上来说,有时也会有差别。 佛最后说,“是故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佛如是说,我如是信。
春花秋月:人世间的福德俗人觉得好而已 对于所谓磨难就不喜欢 这都是不开悟的四想颠倒
138xxxx3162:深信不疑,随喜赞叹!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十六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鸠摩罗什法师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于无数劫复过无数。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先复过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善现。我于如是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若诸有情。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我先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善现。我若具说当于尔时。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摄福聚。有诸有情。则便迷闷。心或狂乱。是故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十六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此句经文是佛告诉须菩提说,须菩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但是即使他这样做了,如果他生活还是不如意,被人轻贱,甚至他生活遭遇极大磨难,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须菩提你不要吃惊疑惑。 佛为什么此处给须菩提说上面一段话呢?原因就是佛前面已经多次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和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多么多么的大,可是佛在这里又要提醒须菩提,无论“受持读诵金刚经和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多么大,这个功德都是当来的功德,这个功德都是要来但还未来的功德。佛前面也说了,这个功德是“异熟果”,功德种子的种下,到功德成果显现之间,是有时间的差异和错位的。而且种子和熟果之间性质上有时也会有差异,比如是眼根见种下的种子,果报成熟报得的时候,可能是从身根起用显发出来。所以“异熟果”之“异”字,不仅包含了时间差异,也包含了性质差异。 另一方面,我们前面也多次强调了,我们过去的起心动念于阿赖耶识所植下的业力种子,是不会坏失的。你可以通过后来心态的调整,改变已经植下的业力种子发作的威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阿赖耶识所执藏的种子是不会坏的。如前面我们已经引用过的楞伽经所云“以智观察心无分别不堕二边,转净所依而不坏灭,获于圣智内证境界,是则名为般若波罗蜜”,又如楞伽经所云“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阿赖耶识之“阿赖耶”是梵文音译,“阿赖耶”义译过来的意思是“储藏”,也即“一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是能藏义。二受诸识所熏,随熏成种,是所藏义。” 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表达的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这样一种生命循环之无始相续的功能。 既然阿赖耶识只是“持而不失”之“储藏”义,所以阿赖耶识自身无关乎“染净”,就好像一个仓库,你往里储藏丰美的食物能续人生命,这是你的事和我仓库没关系,你往里储藏剧毒的药能害人生命,这也是你的事和我仓库也没关系。 佛在金刚经第十六品就是要告诉须菩提这个道理,虽然一个人“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此生就不会遭受别人轻贱、就不会遭受磨难,因为如果此“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阿赖耶识里过去存储了很多恶业,现在如果他不“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积累功德的话,他阿赖耶识里所执藏的本有的业力种子,下一生发作出来可能会令此人直接堕入恶道。而由于此人此生“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积累了很大的功德,所以他本来下一生要受的极重果报,就会提前到此生以人道中受些磨难就把此恶业种子释放掉了。 就如大般涅槃经有云: “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产生另外的疑惑了,不是说要有福之人才能听闻到金刚经吗?怎么搞得阿赖耶识里储存了本来要堕三恶道恶业种子的人,怎么也可以“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呢? 说句老实话,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们常说要“福慧双至”最后才能成就,但“福”和“慧”这两条线有关系但好像也并不总是同步。比如我们有时就观察到有的人“慧”很强,学东西很快,也读了名牌大学,可是就是生活各种不如意,物质生活上很窘迫,精神生活上也不安稳。 反过来,有人的“慧”力真的很差,稍微抽象一点东西他都领会不了,也没多少文化,但他人性情很敦厚,有时这样的人还成了大富大贵的人。 所以“福”和“慧”的相伴相行关系以我们当前的智慧状态没有能力说得清楚,有的人“福”会走在“慧”前面,有的人“慧”会走在“福”前面。 金刚经第十六品佛提到的这种情况的人,也即,“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我个人感觉此人是“慧”走到了“福”前面。 但大家要注意佛在此句经文里的结论,“复次善现。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若遭轻毁。极遭轻毁。所以者何。善现。是诸有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应感恶趣。以现法中遭轻毁故。宿生所造诸不净业。皆悉消尽。当得无上正等菩提”,也即这个“受持读诵金刚、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虽然由于宿业的问题此生遭受了一些轻毁和磨难,但他轻毁和磨难经历完后,“当得无上正等菩提”,所以他的这个“慧”力和“受持读诵金刚、为他宣说金刚经”所积聚的功德还是非常大的,因为于归趣无上正等菩提面前,什么人天“福报”都不值得一提。 另外,我个人认为佛在金刚经第十六品只是提醒须菩提和大家,如果未来观察到有人“受持读诵金刚、为他宣说金刚经”结果此生还遭轻毁磨难这种现象,不要觉得不可理解,不要因此质疑“受持读诵金刚、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 佛这样提醒,并不代表这就是个普遍会发生的事情,也有可能“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人此生就生活富足安康,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下面,我们借解释金刚经第十六品此处经文的机会,把如来藏心“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这套机制再引用其他经的经文给大家阐述一下。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解深密经有云: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解: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先看第一句。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此句是佛对广慧菩萨说,广慧,“心识”我们有时又称为“阿陀那识”,当我们把“心识”称为“阿陀那识”时,我们主要是为了突出凡夫的见闻觉知里总是有个统一的不变的“我想”。 “阿陀那识”之“阿陀那”是梵文音译,“阿陀那”义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执持”的意思。“执”字,右边代表人,左边代表此人手被铐住,“执”字本义为:拘捕,捉拿。 所以“阿陀那识”的意思为,“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摄取“色声香味触”前五尘时,此前五根时刻都被统一的不变的“我想”拘牵着、执持着。也即,不会出现“看是我在看结果听变成另外一个人在听了”这种感知错乱的情况。 我们之前说过的第七识“末那识”之“末那”,也是梵文音译,“末那”义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意”。 那么“意”是什么意思呢? “意”,会意字,从心从音,本义:心志,也即,心之所向。比如我口渴了要去取杯水喝,那这个就是起“意”,起什么“意”?起“去取杯水喝”之“意”。 所以“末那识”表达的意思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所有的动向,都是唯一统一不变的“我”在起“意”发号施令。 所以我们之前说“阿陀那识”和“末那识”就是一回事儿,都是指金刚经中的“我想”,其实“阿陀那识”和“末那识”也都有金刚经中“人想”的味道。 当然“阿陀那识”和“末那识”虽然表达的都是“我想”“人想”,但“阿陀那识”和“末那识”各自表达意思的侧重点还是稍微有些细微差别的。“阿陀那识”侧重表达六根摄入六尘时所有六入皆归趣至统一不变的“我”这里,而“末那识”强调“我”随时可以起意那种所谓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同一东西,我们起两个不同的名字,为的是通过不同的名字来突出体现这同一个东西的细微不同特征。比如“阿陀那识”这个名字就偏重体现“我想”“人想”统一执持着前五根对外五尘的摄取,而“末那识”这个名字就偏重体现“我想”“人想”统一起“意”向前五根发号施令。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下一句。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此句佛说,我们有时又会称“心识”为“阿赖耶识”,当我们称“心识”为“阿赖耶识”时,我们主要是为了突出如来藏心于业力种子可以“持而不失”,从而令生命于“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中无始相续。 因为各种生命形态,其实都是如来藏心所执持的业力种子“缘合则受”起用所致,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阿赖耶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 再看下一句经文。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那么这一句经文才是我们引用这一段经文想要重点解释的重点。 佛说,我们有时也称如来藏心之“心识”为“心”,当我们称此如来藏心“心识”为“心”时,我们主要是为了突出如来藏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如来藏心所执持的未来可生现行的业力种子,不是别处来的,此如来藏心所执持的未来可生现行的业力种子,正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时“积集滋长”出来的。 明了、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凡夫意义重大。 也即,你不要小看妄想,如何妄想,决定了未来如来藏心生发出什么样的真实。 也即,妄想虽然是虚妄的,但此虚妄之妄想,决定未来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生发什么样的实相。 所以很多人不懂佛法,经常大言不惭,说走,咱们胡来去,反正都是虚妄的,怕什么。这种说法有两处见解错误的地方。 第一,不是都是虚妄的。这一点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是“粘妄发光”,是于真实之上你起了转识妄想,是于真实之上你层叠了妄想,并不是一切彻头彻尾都是虚妄的。 第二,要怕。因为即使真实之上层叠的这层转识是虚妄的,但真实之上层叠什么样的转识会决定你的如来藏心未来下一步会生发出什么样的真实。 绕不绕?如果你觉得有点绕,多读两遍就不觉得绕了。 比如举个例子,平常开车时旁边一辆车的司机不知怎么回事儿就骂了你一句,于这一莫名其妙的辱骂,你可以有两种心态。第一种,心情平静,反过来反而可怜这个骂你的司机,因为你知道他这样辱骂别人是有果报的。第二种,怒火中烧,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受过这种莫名其妙的辱骂,你恨不得马上把车追上去截停那个莫名其妙骂你的司机把他拉下来给打一顿。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这两种心态都是妄想,于第一种心态你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于第二种心态你同样有“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 在这两种心态下,你其实都起了妄想,你妄想“空中莫名其妙传来一声骂”是发生在“他”和“你”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但是,虽然同是妄想,你第一种妄想心态下于自心种下的业力种子,未来于六根生发出来的实相可能就是温暖祥和的,比如耳根听闻妙乐,身根觉知妙触。眼根色像平和等等。 而虽然同是妄想,你第二种妄想心态下于自心种下的业力种子,未来于六根生发出来的实相可能就是,身根觉触到的是身如刀割般的疼痛,耳根听闻的是恐怖的呼号等等。 这些可不是我瞎说的。 楞严经云: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xi相击。故有......。剉刺捶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所以,别人骂你,你反过来一念“嗔”心起,后果可能就这么严重。我们是举个例子说后果可能有这么严重,也不一定就这么严重,但道理是这个道理。 我们讲这些,最主要的就是希望你能明白,我们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生实相不是从别处取素材,这个真如自性于六根起用所生实相,恰恰就是“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所致。 而实相生发出后,凡夫会于此实相之上再层叠生起转识妄想,此实相为转识妄想所染后成凡夫之“色声香味触”,而凡夫此经妄想转识所转之“色声香味触等”,会再一步“积集滋长”业力种子,业力种子会再一步生发实相,实相之上会再一步层叠转识妄想……如此循环无有出期。 修行所要做的,不是要破坏那个已经于阿赖耶识生成储存的业力种子,那个既成事实的业力种子你是坏不掉的,也不需要你坏,修行所要做的,是要把实相之上层叠出的那个转识妄想给破掉。 把转识妄想破掉有个超级好处,就是可以一劳永逸。无论真如自性正在生发出的实相是地狱也好,是天宫也罢,只要你转识妄想不起,你就不会取着分别,你就会“地狱天空皆为净土”诸法平等,这即是无上正等菩提,这即是最究竟的解脱。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那么对于一般的凡夫来说,如果他智慧上做不到灭妄想,那他只能采取笨一点的办法,就是规范他自己的起心动念,按圣人指引的道德规范去做。 你按佛家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去行,可。 你按儒家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去行,亦可。 说白了,对于智慧上做不到灭妄想的凡夫,圣人就是要指引你美好一点妄想,平和一点妄想,从而期求如来藏心生发出美好平和一点的实相,然后于此美好平和的实相,再生起美好平和的妄想。 说白了,圣人就是不忍心看凡夫受苦,说白了,圣人就是不忍心看凡夫跳火坑。 明知“嗔”心会引发地狱之实相,明知凡夫于地狱之实相会起转识妄想会起恐惧痛苦,所以圣人说心不要起“嗔”。 而对于有能力灭妄想的人,圣人就不这样说,圣人说,什么地狱天宫,都无所谓,妄想灭,地狱天宫皆是如幻实相,无可恐惧。 所以维摩诘经有云: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如来所作化人”,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此“化人”于地狱实相会心生恐惧吗?不会。那就是嘛,你就类似“如来所作化人”,因为你的“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皆是妄想,皆虚妄不实,但此诸妄想灭,又何惧之有? 回到金刚经第十六品经文本身。 看金刚经第十六品下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我忆过去于无数劫复过无数。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先复过先。曾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我皆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善现。我于如是诸佛世尊。皆得承事。既承事已。皆无违犯。若诸有情。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善现。我先福聚。于此福聚。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9 此句经文佛是解释“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到底有多大。 佛说,为什么“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可令此“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人重报轻受呢?因为“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实在太大太殊胜了。 为了凸显“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功德之大之殊胜,佛此次开始拿他自己供养诸佛的功德作比较,佛说,他过去于燃灯佛之前,还承事供养过“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佛说他于过去承事供养那么多诸佛由此积累的功德,若与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的功德相比,“百分计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数分。若计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邬波尼杀昙分。亦不能及”。 总之,佛说“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的功德实在太大太殊胜,简直不可思议。 再看金刚经第十六品经文的下一句。 善现。我若具说当于尔时。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摄福聚。有诸有情。则便迷闷。心或狂乱。是故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此句经文佛赞叹“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时又加重了语气。 佛说,“我若具说当于尔时。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乃至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摄福聚。有诸有情。则便迷闷。心或狂乱。” 也即,佛说,如果我给你们如实细说“受持读诵金刚经、为他宣说金刚经”之功德,有的人听了心会癫狂。 此处注意,“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生福聚”之“所生福聚”,和“是善男子或善女人所摄福聚”之“所摄福聚”,佛是分开各自单独说的,之所以把二者各自分开单独说,其实就是为了告诉你福德之种子种下,和福德种子成熟生发福德可供摄受,二者是两回事儿,时间上有差别。二者不仅时间上有差别,而且“种”和“果”从性质上来说,或者说从表现形式上来说,有时也会有差别。 佛最后说,“是故善现。如来宣说如是法门。不可思议。不可称量。应当希冀不可思议所感异熟。” 佛如是说,我如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