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感恩张老师。
2637001351:老师辛苦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十七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接下来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作是语已。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是语已。佛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现。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若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不应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以如来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善现。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善现。由彼谤我起不实执。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现。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非一切法。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 佛告善现。譬如士夫具身大身。 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士夫具身大身。如来说为非身。是故说名具身大身。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灭度无量有情。是则不应说名菩萨。何以故。善现。颇有少法名菩萨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 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善现。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亦如是说。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善现。若诸菩萨于无我法无我法深信解者。如来应正等觉说为菩萨。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大家可以看出,金刚经第十七品的内容也非常多,我们估计也需要几期音频才能完整把金刚经第十七品讲完。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十七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那么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须菩提问的这个问题,和金刚经刚开始须菩提在第二品处所问的问题完全一样。而且从金刚经第十四品经文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出,须菩提听佛讲说金刚经,至少在听到金刚经第十四品之前就已经开悟了。 那么须菩提为何在金刚经第二品没有开悟时,问了一遍“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而在金刚经第十七品他已经开悟之后,他为什么又问了一遍“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也即,在金刚经里,须菩提在悟前悟后为什么会就完全相同的一个问题发问两次。 其实须菩提悟前悟后就同一个问题发问两次也是很正常的,谁也没有规定学习提升的过程中不能就同一个问题发问两次。 我们大家对于学习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我们大家很多人都知道,学习提升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螺旋式”提升,也即,学习进步了一段时间,发现又重新回到了之前思考过的一个问题。 虽然貌似学习进步了一段时间,思索又重新回到了之前的一个老问题,其实,思索并不是简单的回到了之前的一个老问题那里,其实,在重新回到这个老问题时,你自己的思维水平已经提升了,你其实是以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来再次面对之前的老问题。 比如须菩提在金刚经第二品提出“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时,他对大乘佛法的义理那时知之甚少,他在金刚经第二品提出“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时,没有什么具体的针对性,他那时完全是一种茫然发问。因为须菩提看到世尊在金刚经第一品所描述的日常起居里,世尊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的自在,世尊既平凡又自在这种状态,须菩提感到和声闻乘“断知”以求清净的状态完全不同,所以须菩提在对大乘佛法义理完全无知的迷茫状态下提出了“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而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提问时问的问题虽然还是“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同一个问题,但须菩提在第十七品提问时他的心智状态完全不一样了。须菩提此时于大乘佛法义理要点已基本了彻,须菩提在金刚经行文至第十七品处已经明了了大乘佛法修行的归趣为“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金刚经第九品佛和须菩提讨论声闻四果的内容,足以表明须菩提已经明了“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终究竟归趣。 正是由于须菩提明了了“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终归趣,所以须菩提此时产生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困惑,既然“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终归趣,那“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他们起修最初该怎么发心呢?也即,“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也即,就如前面我们所说,须菩提在金刚经第二品提“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时,须菩提是漫无边际的问,也即,在金刚经第二品提问时,须菩提于佛对此提问可能的回答没有任何具体的期待。 而在金刚经第十七品须菩提提问时,提问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 在金刚经第十七品须菩提问“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时,须菩提心里有一个具体的困惑,就是既然“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终归趣,那“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他们起修最初该怎么发心呢? 也即,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提问时的具体困惑是,一个修行人既然追求“无我”,于追求“无我”这样的修行目的我们好像很难找出一个相应的发心。 比如,如果你修行的发心是“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那这个发心显然是个“我”字当头的发心,因为我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可好了,我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享福,所以我修行的发心还是围绕着怎么能让“我”好。那你这个以“怎么能让我好”为目的的修行,又怎么可能达于“无我”之归趣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比如,如果你修行的发心是“我要成佛”,那这个发心至少从言语表面来看要比那个“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发心貌似要高尚,但是,“我要成佛”这个发心“我”字当头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你细细体会一下,不经意间,你这个“我要成佛”的发心隐秘处其实还是要为“我”好。 而且,“我要成佛”这个发心不仅更“贪”,还多了一层虚伪,以这种表面看更高尚的追求,来掩饰发心的隐秘处其实还是追求“我自己好”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事实。 所以金刚经行文至第十七品此处,须菩提已经发现了这个尴尬的事实,也即,与“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这个归趣相一致的发心很难找,修行人修行的发心“稍有不慎”,就是或明或暗的“我”字当头的发心。 如果你发心都不正,你又如何能成“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正果呢? 所以,须菩提在已经了彻大乘佛法义理要点的情况下,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真诚向佛请教,“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也即,须菩提带着自己具体的困惑,向佛请教,世尊,请你告诉我,什么样的修行发心,才能归趣至“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无上正等正觉? 看下句经文。 “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此句经文即是佛对须菩提“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问题的回答。 此处大家要先注意一下,佛对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重复提问在金刚经第二品曾问过答过的同一个问题,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奇怪。 在楞严经里,阿难曾经就五阴妄想“为并销除。为次第尽”的问题在佛已经解释过的情况下再次向佛提问,佛就责怪阿难说“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可是在金刚经里,在金刚经第二品须菩提明明已经问过“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而且在金刚经第二品,世尊针对须菩提的问题也已经做了回答,可是在金刚经第十七品须菩提又重复提问完全相同的同一个问题时,世尊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奇怪,世尊也更没有责问须菩提为何重复提问,世尊仅仅是又再次直截了当自然地回答了须菩提的提问,而且世尊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对须菩提问题的回答,和在金刚经第二品处对须菩提同一问题的回答,两处回答回答得完全一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世尊对须菩提重复提问没有奇怪也没有责问,只能说明世尊了解虽然须菩提的问题还是同一个问题,但须菩提问这同一个问题时的心智状态和侧重点完全不同,世尊明白在金刚经第二品处须菩提的提问是泛泛而问,世尊也明白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的提问,是已经了彻大乘佛法义理的情况下再次追问,是有具体困惑有针对性的提问。 也即,佛知道须菩提此问是“旧瓶装新酒”,知道他现在的迷惑处已经较之前那一问有所变化。 所以世尊用与金刚经第二品时完全一模一样的回答,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又重复答复了须菩提一遍。也即,“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此处“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即是大乘不舍众生之悲,此处“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即是大乘“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智。 所以佛告诉须菩提,所谓的“发趣菩萨乘者”其实就是“悲智双运”。 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发趣菩萨乘者”,心思不会整天局限于“我怎么降服我自己的心”“我怎么成佛”这一类“我”字当头的问题上。 所以佛告诉须菩提,真正所谓的“发趣菩萨乘者”,他们的心思所思所虑全部是如何让痛苦中的众生离苦得乐,也即,真正所谓的“发趣菩萨乘者”,他们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 你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大心,你还会整天琢磨“我如何降服我的心”“我如何先人一步成佛”这一类“我”字当头的问题吗?不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大心,就是“发趣菩萨乘者”。 大家要注意你不要对佛答复须菩提问题的这句话理解错了,这句话是非常容易理解错的。 “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这句经文,不是说佛告诉须菩提一个人要想“发趣菩萨乘”,他“应该”发起普度众生的心,我个人认为这句经文佛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此句经文佛的意思是说,真正“发趣菩萨乘”的人,他根本不会关心什么是“菩萨乘”什么不是“菩萨乘”,他也不会专门为了符合“发趣菩萨乘”的标准而有意去普度众生。 而是有一些人,他本来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大悲心,再加上他又有大乘佛法之正智慧,那他这样伴有大乘正智慧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他这样自然本然的居正智慧而布施普度众生的行为,就是“发趣菩萨乘”。 大家听明白我此处强调的差别没有?这句经文佛是告诉须菩提什么样的行为是“发趣菩萨乘”,而不是告诉须菩提为了符合“发趣菩萨乘”乃至成佛的标准,一个人“应该”怎么去做。当然,你可能觉得这两者差不多,但是这两者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 “心”是很微妙的东西,于你起心动念处任何一点微妙差别你的“心”都能够感知体察到。 比如,如果我告诉你,普度众生于你自己成佛没有任何帮助,你还愿不愿意去普度众生? 那么为了符合“发趣菩萨乘”乃至成佛的标准觉得自己“应该”去普度众生的这一部分人,如果说普度众生于他自己成佛没有任何帮助,可能他就不会再去普度众生了,因为他们普度众生最初的初发心就是要让自己符合“发趣菩萨乘”乃至成佛的标准,如果普度众生于自己成佛没有任何帮助,那于他们来说普度众生这个事情好像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而真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不一样,他们本来就不关心什么是“菩萨乘”什么不是“菩萨乘”,他们本来就觉得如果成佛好那就帮助别人先成佛自己最后成。就好像地藏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这样的人,“普度众生”于自己成佛有没有帮助这个问题,和我是否要普度众生这个事情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我普度众生的目的非常单纯,因为我普度众生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离苦得乐,我不以助力自己成佛为目的才普度众生。 这就是这些细微差别,大家于这些差别必须要体察。所以,发起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非常难的。 佛此处所说“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这句经文,不是说佛告诉须菩提一个人要想“发趣菩萨乘”,他“应该”发起普度众生的心,我个人认为这句经文佛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此句经文佛的意思是说,真正“发趣菩萨乘”的人,他根本不会关心什么是“菩萨乘”什么不是“菩萨乘”,他也不会专门为了符合“发趣菩萨乘”的标准而有意去普度众生。而是,有一些人,天然悲心已经具足,又具正智慧,这样的人他是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这个纯粹的目的而在普度众生,他的这个行为,就是“发趣菩萨乘”。 所以佛此处“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这句话,是在给须菩提总结,你能居正智慧而发起“普度众生”之纯粹心,你就是“发趣菩萨乘者”,伴有正智慧之“普度众生”之纯粹心,最终会令你归趣至“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事情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事情不是你说说就能够做到的,不是你表演表演就能够成就的,它要求你心地纯良而且还要有正智慧。 其实儒家之于“仁”的阐释,和佛家之于“悲”的阐释,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下面来看一段《论语》。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就是这么一段话,千古以来,注解各异,众说纷纭。 反复品读论语里的这段原文,我个人对这段论语的理解和所作的白话译文如下: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好仁的人会厌恶不仁的人。真正好仁的人,觉得“仁”这个事情很普通是自然而然的事。而那些厌恶“不仁”的人,他其实是在“为”仁,那些厌恶“不仁”的人,他其实是在极力让那些“不仁”的行为不表现在自己身上。但是你能整天都“用力”使自己表现得合乎“仁”道吗?当然,我还真没发现谁在“为”仁上“表现出来”力气不足了,或许有力气不足的吧,只不过我“看”不到而已。 以上即是我自己对论语这段话的理解和我所作的一个白话译文。 一己之见,孔老夫子最后一句幽默了一把,揶揄了一把我们这些凡夫。 《孟子》里有一句话是对《论语》这一段关于“仁”的阐述最好的注解: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仁”发乎心,你去“为”仁,你自己心里清楚,你“力不足”!
2637001351:感恩张老师。
2637001351:老师辛苦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金刚经第十七品。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接下来我们再来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何以故。善现。若诸菩萨摩诃萨有情想转。不应说名菩萨摩诃萨。所以者何。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名为发趣菩萨乘者。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颇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作是语已。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是语已。佛告具寿善现言。如是如是。善现。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现。如来昔于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所。若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不应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如来应正等觉。善现。以如来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善现。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善现。由彼谤我起不实执。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现。如来现前等所证法。或所说法。或所思法。即于其中非谛非妄。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现。一切法一切法者。如来说非一切法。是故如来说名一切法一切法。 佛告善现。譬如士夫具身大身。 具寿善现即白佛言。世尊。如来所说士夫具身大身。如来说为非身。是故说名具身大身。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灭度无量有情。是则不应说名菩萨。何以故。善现。颇有少法名菩萨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无有少法名为菩萨。 佛告善现。有情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有情。无有命者。无有士夫。无有补特伽罗等。善现。若诸菩萨作如是言。我当成办佛土功德庄严。亦如是说。何以故。善现。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者。如来说非庄严。是故如来说名佛土功德庄严佛土功德庄严。善现。若诸菩萨于无我法无我法深信解者。如来应正等觉说为菩萨。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大家可以看出,金刚经第十七品的内容也非常多,我们估计也需要几期音频才能完整把金刚经第十七品讲完。 下面,我们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十七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那么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须菩提问的这个问题,和金刚经刚开始须菩提在第二品处所问的问题完全一样。而且从金刚经第十四品经文的内容大家可以看出,须菩提听佛讲说金刚经,至少在听到金刚经第十四品之前就已经开悟了。 那么须菩提为何在金刚经第二品没有开悟时,问了一遍“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而在金刚经第十七品他已经开悟之后,他为什么又问了一遍“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也即,在金刚经里,须菩提在悟前悟后为什么会就完全相同的一个问题发问两次。 其实须菩提悟前悟后就同一个问题发问两次也是很正常的,谁也没有规定学习提升的过程中不能就同一个问题发问两次。 我们大家对于学习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我们大家很多人都知道,学习提升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螺旋式”提升,也即,学习进步了一段时间,发现又重新回到了之前思考过的一个问题。 虽然貌似学习进步了一段时间,思索又重新回到了之前的一个老问题,其实,思索并不是简单的回到了之前的一个老问题那里,其实,在重新回到这个老问题时,你自己的思维水平已经提升了,你其实是以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来再次面对之前的老问题。 比如须菩提在金刚经第二品提出“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时,他对大乘佛法的义理那时知之甚少,他在金刚经第二品提出“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时,没有什么具体的针对性,他那时完全是一种茫然发问。因为须菩提看到世尊在金刚经第一品所描述的日常起居里,世尊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的自在,世尊既平凡又自在这种状态,须菩提感到和声闻乘“断知”以求清净的状态完全不同,所以须菩提在对大乘佛法义理完全无知的迷茫状态下提出了“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而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提问时问的问题虽然还是“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同一个问题,但须菩提在第十七品提问时他的心智状态完全不一样了。须菩提此时于大乘佛法义理要点已基本了彻,须菩提在金刚经行文至第十七品处已经明了了大乘佛法修行的归趣为“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金刚经第九品佛和须菩提讨论声闻四果的内容,足以表明须菩提已经明了“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终究竟归趣。 正是由于须菩提明了了“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终归趣,所以须菩提此时产生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困惑,既然“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终归趣,那“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他们起修最初该怎么发心呢?也即,“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也即,就如前面我们所说,须菩提在金刚经第二品提“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时,须菩提是漫无边际的问,也即,在金刚经第二品提问时,须菩提于佛对此提问可能的回答没有任何具体的期待。 而在金刚经第十七品须菩提提问时,提问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 在金刚经第十七品须菩提问“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时,须菩提心里有一个具体的困惑,就是既然“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终归趣,那“诸有发趣菩萨乘者”,他们起修最初该怎么发心呢? 也即,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提问时的具体困惑是,一个修行人既然追求“无我”,于追求“无我”这样的修行目的我们好像很难找出一个相应的发心。 比如,如果你修行的发心是“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那这个发心显然是个“我”字当头的发心,因为我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可好了,我想去西方极乐世界享福,所以我修行的发心还是围绕着怎么能让“我”好。那你这个以“怎么能让我好”为目的的修行,又怎么可能达于“无我”之归趣呢?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比如,如果你修行的发心是“我要成佛”,那这个发心至少从言语表面来看要比那个“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发心貌似要高尚,但是,“我要成佛”这个发心“我”字当头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你细细体会一下,不经意间,你这个“我要成佛”的发心隐秘处其实还是要为“我”好。 而且,“我要成佛”这个发心不仅更“贪”,还多了一层虚伪,以这种表面看更高尚的追求,来掩饰发心的隐秘处其实还是追求“我自己好”这样一个自私自利的事实。 所以金刚经行文至第十七品此处,须菩提已经发现了这个尴尬的事实,也即,与“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这个归趣相一致的发心很难找,修行人修行的发心“稍有不慎”,就是或明或暗的“我”字当头的发心。 如果你发心都不正,你又如何能成“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正果呢? 所以,须菩提在已经了彻大乘佛法义理要点的情况下,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真诚向佛请教,“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也即,须菩提带着自己具体的困惑,向佛请教,世尊,请你告诉我,什么样的修行发心,才能归趣至“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无上正等正觉? 看下句经文。 “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此句经文即是佛对须菩提“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问题的回答。 此处大家要先注意一下,佛对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重复提问在金刚经第二品曾问过答过的同一个问题,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奇怪。 在楞严经里,阿难曾经就五阴妄想“为并销除。为次第尽”的问题在佛已经解释过的情况下再次向佛提问,佛就责怪阿难说“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可是在金刚经里,在金刚经第二品须菩提明明已经问过“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这个问题,而且在金刚经第二品,世尊针对须菩提的问题也已经做了回答,可是在金刚经第十七品须菩提又重复提问完全相同的同一个问题时,世尊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奇怪,世尊也更没有责问须菩提为何重复提问,世尊仅仅是又再次直截了当自然地回答了须菩提的提问,而且世尊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对须菩提问题的回答,和在金刚经第二品处对须菩提同一问题的回答,两处回答回答得完全一样。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世尊对须菩提重复提问没有奇怪也没有责问,只能说明世尊了解虽然须菩提的问题还是同一个问题,但须菩提问这同一个问题时的心智状态和侧重点完全不同,世尊明白在金刚经第二品处须菩提的提问是泛泛而问,世尊也明白须菩提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的提问,是已经了彻大乘佛法义理的情况下再次追问,是有具体困惑有针对性的提问。 也即,佛知道须菩提此问是“旧瓶装新酒”,知道他现在的迷惑处已经较之前那一问有所变化。 所以世尊用与金刚经第二品时完全一模一样的回答,在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又重复答复了须菩提一遍。也即,“佛告善现。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此处“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即是大乘不舍众生之悲,此处“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即是大乘“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智。 所以佛告诉须菩提,所谓的“发趣菩萨乘者”其实就是“悲智双运”。 所以佛告诉须菩提,“发趣菩萨乘者”,心思不会整天局限于“我怎么降服我自己的心”“我怎么成佛”这一类“我”字当头的问题上。 所以佛告诉须菩提,真正所谓的“发趣菩萨乘者”,他们的心思所思所虑全部是如何让痛苦中的众生离苦得乐,也即,真正所谓的“发趣菩萨乘者”,他们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 你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大心,你还会整天琢磨“我如何降服我的心”“我如何先人一步成佛”这一类“我”字当头的问题吗?不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大心,就是“发趣菩萨乘者”。 大家要注意你不要对佛答复须菩提问题的这句话理解错了,这句话是非常容易理解错的。 “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这句经文,不是说佛告诉须菩提一个人要想“发趣菩萨乘”,他“应该”发起普度众生的心,我个人认为这句经文佛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此句经文佛的意思是说,真正“发趣菩萨乘”的人,他根本不会关心什么是“菩萨乘”什么不是“菩萨乘”,他也不会专门为了符合“发趣菩萨乘”的标准而有意去普度众生。 而是有一些人,他本来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大悲心,再加上他又有大乘佛法之正智慧,那他这样伴有大乘正智慧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他这样自然本然的居正智慧而布施普度众生的行为,就是“发趣菩萨乘”。 大家听明白我此处强调的差别没有?这句经文佛是告诉须菩提什么样的行为是“发趣菩萨乘”,而不是告诉须菩提为了符合“发趣菩萨乘”乃至成佛的标准,一个人“应该”怎么去做。当然,你可能觉得这两者差不多,但是这两者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 “心”是很微妙的东西,于你起心动念处任何一点微妙差别你的“心”都能够感知体察到。 比如,如果我告诉你,普度众生于你自己成佛没有任何帮助,你还愿不愿意去普度众生? 那么为了符合“发趣菩萨乘”乃至成佛的标准觉得自己“应该”去普度众生的这一部分人,如果说普度众生于他自己成佛没有任何帮助,可能他就不会再去普度众生了,因为他们普度众生最初的初发心就是要让自己符合“发趣菩萨乘”乃至成佛的标准,如果普度众生于自己成佛没有任何帮助,那于他们来说普度众生这个事情好像就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而真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不一样,他们本来就不关心什么是“菩萨乘”什么不是“菩萨乘”,他们本来就觉得如果成佛好那就帮助别人先成佛自己最后成。就好像地藏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这样的人,“普度众生”于自己成佛有没有帮助这个问题,和我是否要普度众生这个事情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我普度众生的目的非常单纯,因为我普度众生的目的就是要让众生离苦得乐,我不以助力自己成佛为目的才普度众生。 这就是这些细微差别,大家于这些差别必须要体察。所以,发起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非常难的。 佛此处所说“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这句经文,不是说佛告诉须菩提一个人要想“发趣菩萨乘”,他“应该”发起普度众生的心,我个人认为这句经文佛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此句经文佛的意思是说,真正“发趣菩萨乘”的人,他根本不会关心什么是“菩萨乘”什么不是“菩萨乘”,他也不会专门为了符合“发趣菩萨乘”的标准而有意去普度众生。而是,有一些人,天然悲心已经具足,又具正智慧,这样的人他是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这个纯粹的目的而在普度众生,他的这个行为,就是“发趣菩萨乘”。 所以佛此处“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当发起如是之心。我当皆令一切有情。于无余依妙涅槃界而般涅槃。虽度如是一切有情令灭度已。而无有情得灭度者”这句话,是在给须菩提总结,你能居正智慧而发起“普度众生”之纯粹心,你就是“发趣菩萨乘者”,伴有正智慧之“普度众生”之纯粹心,最终会令你归趣至“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之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事情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事情不是你说说就能够做到的,不是你表演表演就能够成就的,它要求你心地纯良而且还要有正智慧。 其实儒家之于“仁”的阐释,和佛家之于“悲”的阐释,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下面来看一段《论语》。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就是这么一段话,千古以来,注解各异,众说纷纭。 反复品读论语里的这段原文,我个人对这段论语的理解和所作的白话译文如下: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好仁的人会厌恶不仁的人。真正好仁的人,觉得“仁”这个事情很普通是自然而然的事。而那些厌恶“不仁”的人,他其实是在“为”仁,那些厌恶“不仁”的人,他其实是在极力让那些“不仁”的行为不表现在自己身上。但是你能整天都“用力”使自己表现得合乎“仁”道吗?当然,我还真没发现谁在“为”仁上“表现出来”力气不足了,或许有力气不足的吧,只不过我“看”不到而已。 以上即是我自己对论语这段话的理解和我所作的一个白话译文。 一己之见,孔老夫子最后一句幽默了一把,揶揄了一把我们这些凡夫。 《孟子》里有一句话是对《论语》这一段关于“仁”的阐述最好的注解: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仁”发乎心,你去“为”仁,你自己心里清楚,你“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