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2637001351: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
2637001351: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八品进行讲解。 今天我们继续讨论“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 经里对“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直接明确的讨论非常少,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无我”“法无我性”的讨论上。因为“时间的流逝”这种妄想是衍生出来的次生妄想,“时间的流逝”其实就是凡夫妄想存在空间、妄想事物皆有实体皆有自性的情况下,产生的那种如大江东流“刹那不住”无有穷尽的变化的感觉,所以我个人认为“时间”的妄想是依附于“空间”的妄想的一种次生妄想。 而且就如我们之前已经提及的,和“空间”方面的妄想非常不同,“时间”之妄想非常不适合用语言去“解析”,“时间”之妄想息灭之前和息灭之后的差别更适合你悟了“空间”的真相后去体证,“时间”之妄想息灭之前和息灭之后的差别不适合用语言去描述表达。 所以在经里,佛的说法主要集中在阐述“人无我”、“法无我性”之“人法无我”方面,在经里,佛对“时间”这个次生妄想相对讨论的较少。 下面,我们给大家引用解释一段佛在楞伽经里解释“刹那坏相”妄想的经文,此处楞伽经里的“刹那坏相”,指的其实就是金刚经第八品此处的“心流注”。 楞伽经云: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楞伽经的这段经文显然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下面我们来为大家逐句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此句即是大慧菩萨向佛请法,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希望您能给我讲一下“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为什么世间的一切好像一刻也不能停留时刻都在变化? 佛听了大慧菩萨的祈请后,对大慧菩萨说,你仔细听,善思念之,下面我就为你说。 再看下句。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此句经文里,佛开始为大慧菩萨说法。 佛对大慧说,所谓的一切法,即是指各种各样的见闻觉知智慧境界,从不同的维度去区分,你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有为”“无为”两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有罪”“无罪”两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有漏”“无漏”两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受”“不受”两种。 再看下一句。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 此句经文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举要言之,“色受想行识”五取蕴妄想之法,以“心的积集滋长功能、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之习气为因而得增长,凡夫因此第六识第七识妄想习气而生分别,有所谓此善此不善等妄想分别。 关于“心”之“积集滋长”功能,我们在第128期音频已经详细解释过了,如果有需要,大家可以折返回第128期音频去再行温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再看下一句。 “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此句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修三昧乐”,人法无我,“三昧正受,现法乐住”,此种智慧境界名为贤圣,此“人无我”“法无我性”之法,即是“无漏”法。 再看下一句。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 此句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善不善者,指的就是八识,八识是指哪八识呢?所谓八识总体上说的就是如来藏,如果要区分的细致一点的话,“八识”分别包括:第八识“名识藏”,又称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又称“意”,第六识“意识”,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 佛说,所谓“善”“不善”种种妄想分别,皆是八识在起作用,所谓“善不善者”,并不是外道解释的那样。 此处“善不善者,谓八识”之“善不善者”,指的即是前面一句经文中“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之“善不善妄想”。 看下句经文。 “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 此句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五识每一识中都有第六识“意识”时刻相伴,这样有第六识“意识”统一协调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互相配合,就能妄想出“善”“不善”等虚妄相。而这些“善”“不善”虚妄相生住异灭时刻变化“相续流注”。 此处楞伽经求那跋陀罗法师译文之“不坏身生,亦生亦灭”,楞伽经实叉难陀法师对应的译文是“无异体生,生已即灭”,也即,凡夫一旦妄计性和缘起性二妄想性起,凡夫的见闻觉知境界就会如楞严经所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即,凡夫一旦妄计性和缘起性二妄想性起,凡夫的见闻觉知境界就会如楞严经所云“无状异生”。 我们前面在第91期音频已经详细解释了凡夫“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之妄想相升起的过程。 大家看出来没有,佛在解释“刹那坏相”“相续流注”这个所谓的“时间流逝”问题的时候,佛也是回归到“无异体生”这个“空间”上的虚妄相妄想来解释的,就如楞严经有云“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时间”妄想的根本,还是你首先起了“我”“我所”对待之内外想,“我”“我所”对待之内外想升起后,你会执自心所现如幻影像为实体,而自心所现如幻影像之“如幻”,表达的即是永不静止时刻变幻之义,如楞伽经云“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既灭。” 也即,真实之实相,事物皆无自性皆无实体,实相即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真实之用,眼根实相如水中月如镜中映像皆无自性皆无实体,“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既灭”,也即无自性无实体之实相如放电影一般时刻变幻,凡夫一旦“空间”的妄想建立起来,执如镜中映像般显现的所谓事物为实有,那么实相如放电影一般之时刻变幻,就会被凡夫的转识妄想转化为如楞严经所说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此即“时间”妄想和“空间”妄想的关系。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的下句经文。 “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此句经文佛开始告诉大慧菩萨所谓“刹那不住”的真相。 佛对大慧菩萨说,“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这些所谓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凡夫不知道其实皆是“自心现”皆是真如自性于六根沦替起用。此处“次第灭,余识生”,就是指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轮番登场。 而就如解深密经有云:“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也即,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任何一识发挥作用时,都有第六识“分别意识”同时同境对正在发挥作用的该前五识“转”那么一下。 前五识经第六识“分别意识”一“转”,那么“无同异中”中,就“炽然成异”了。拿眼根为例,本来见精映色于眼根所显现的色相如水中月如镜中映像。水中月之影像有什么同异可言,镜中映像有什么同异可言,可是此水中月或镜中映像,经凡夫的第六识“分别意识”一“转”,就会“无状异生”,比如凡夫总觉得如镜中映像般的楼房影像坚硬、坚固、能够自立。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真实之“无同异中”之所谓事物,经第六识“分别意识”一“转”“炽然成异”之后还没有完,这些栩栩如生“炽然成异”之所谓事物还会“刹那不住”生住异灭。 此即此处此句楞伽经所说,“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所以,我们凡夫那种花开花落、暑去冬来之时间推移感觉,皆是第六识分别意识心伴随第七识“末那识”妄想出来的。此即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所说的,“善现。心流注心流注者。如来说非流注。是故如来说名心流注心流注。”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的下一句。 “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 此句经文佛继续为大慧菩萨说法。 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之“刹那不住”,其实皆是阿赖耶识所执持的染污习气在作怪。 佛继续说,如来藏中第六识“分别意识”伴随第七识“末那识”,同时同境“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此时的见闻觉知就是“刹那法”,而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之无漏之见闻觉知法,就非“刹那法”,可是这个无漏之“非刹那法”甚深微妙,非堕在刹那法妄想中的凡愚所能知。 再看下句经文。 “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此句佛说,那些计著“这个世界生住异灭刹那不住”学说的人,无法了解所谓的“这个世界生住异灭刹那不住”其实皆是第六识“分别意识”结伴第七识“末那识”在妄想,其实所谓的“刹那不住”并非真实“刹那不住”。 佛继续说,由于这些人不了解“一切法刹那,非刹那”,由于这些人不了解所谓的“刹那不住”皆是第六识“分别意识”在妄想,所以他们为了摆脱所谓的外部世界的种种带来的痛苦,他们采取灰身泯智“断知”的方式来让自己所谓的内心保持安宁,他们采取灰身泯智“断知”的方式来让自己所谓的内心不受所谓外部世界生住异灭的影响。 佛继续说,把大乘之“无为法”错解为“诸法坏”之“灰身泯智”是大错特错,强行关闭六根见闻觉知令“诸法坏”是堕在“断见”中。 此句楞伽经经文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语义更清晰,此句“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对应的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为,“此非凡愚刹那论者之所能知。彼不能知一切诸法有是刹那非刹那故。彼计无为同诸法坏,堕于断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的下一句。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首先此句经文中“七识不流转”之“七识”疑似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有误,福建莆田广化寺勘楞伽经梵本、魏菩提流支法师译本、和唐实叉难陀法师译本,三本此处俱云“五识身”。 也即,此句经文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大慧,五识身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此处佛即是在强调,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即是涅槃。 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后,眼该看看,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照旧。 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后,耳该听听,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听精映声照旧。 鼻舌身三根与上述眼耳二根同。 所以佛此处说,涅槃,非“五识身不流转,不受苦乐”,也即,“五识身不流转,不受苦乐”之灰身泯智状态,非涅槃之所因。 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皆“转识成智”为“成所作智”,因为“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是被与它们“俱随行”的第六识“意识”“同时同境”“转”了那么一下给“转”失真的。 虽然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任何一识起作用,都总是有第六识“意识”“俱随行”,但佛说法时还是坚持把“意识”从前五识每一识中剥离出来作为第六识单独设立,佛这样做是有非常清晰的目的的。 虽然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任何一识起作用,都总是有第六识“意识”“俱随行”,但佛说法时还是坚持把“意识”从前五识每一识中剥离出来作为第六识单独设立,就是要告诉你第六识“意识”灭即是涅槃,而第六识“意识”灭,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功能不受任何影响照旧,或者更准确的说,第六识“意识”灭,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作业之“失真”就会被还原。 所以说法是讲究善巧的。如果不把第六识“意识”从“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中剥离出来作为第六识单独设立,想给你讲清楚什么灭什么不灭就会非常困难。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的下一句。 “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此句经文,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语义更清晰,此句经文楞伽经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如下。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灭,四种习气之所迷覆,而诸凡愚分别熏心,不能了知起刹那见。” 此句经文佛说,凡夫于如来藏之所以感觉上会有“生住异灭”之“刹那不住”并因此受苦受乐,根本原因还是凡夫为四种妄想习气之所迷覆,凡夫无始以来为妄想分别所熏,于所谓“刹那”之真相不能了知而起“刹那见”。 此处“四种习气之所迷覆”之“四种习气”,楞伽经较前面部分有过解释。 楞伽经有云: “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 再回到我们主引用的楞伽经经文,看下一句。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此句经文,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语义更清晰,此句经文楞伽经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如下。 “大慧!如金金刚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终不损坏;若得证法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彼圣人未曾非圣,如金金刚虽经劫住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解于我秘密之说,于一切法作刹那想?” 此句经文佛为大慧菩萨所提“云何一切法刹那”这个问题所引发的讨论作总结。 佛说,大慧,“如金金刚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终不损坏”,此句经文佛是借“如金金刚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终不损坏”来比喻如来法身如金刚般坚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终不损坏。 佛继续说,如果见闻觉知有“刹那坏相”,那圣人就不是圣人,而圣人一直就是圣人,如金金刚虽经劫住称量不减。 佛最后感叹,为何凡愚于我秘密之说不能解了,于一切法作刹那想?
8上善若水:无善无恶心之体!
2637001351:感谢老师的精彩分享。
2637001351: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
2637001351: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我们继续对金刚经第十八品进行讲解。 今天我们继续讨论“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 经里对“时间的流逝”这个问题直接明确的讨论非常少,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无我”“法无我性”的讨论上。因为“时间的流逝”这种妄想是衍生出来的次生妄想,“时间的流逝”其实就是凡夫妄想存在空间、妄想事物皆有实体皆有自性的情况下,产生的那种如大江东流“刹那不住”无有穷尽的变化的感觉,所以我个人认为“时间”的妄想是依附于“空间”的妄想的一种次生妄想。 而且就如我们之前已经提及的,和“空间”方面的妄想非常不同,“时间”之妄想非常不适合用语言去“解析”,“时间”之妄想息灭之前和息灭之后的差别更适合你悟了“空间”的真相后去体证,“时间”之妄想息灭之前和息灭之后的差别不适合用语言去描述表达。 所以在经里,佛的说法主要集中在阐述“人无我”、“法无我性”之“人法无我”方面,在经里,佛对“时间”这个次生妄想相对讨论的较少。 下面,我们给大家引用解释一段佛在楞伽经里解释“刹那坏相”妄想的经文,此处楞伽经里的“刹那坏相”,指的其实就是金刚经第八品此处的“心流注”。 楞伽经云: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楞伽经的这段经文显然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下面我们来为大家逐句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此句即是大慧菩萨向佛请法,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希望您能给我讲一下“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为什么世间的一切好像一刻也不能停留时刻都在变化? 佛听了大慧菩萨的祈请后,对大慧菩萨说,你仔细听,善思念之,下面我就为你说。 再看下句。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此句经文里,佛开始为大慧菩萨说法。 佛对大慧说,所谓的一切法,即是指各种各样的见闻觉知智慧境界,从不同的维度去区分,你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有为”“无为”两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有罪”“无罪”两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有漏”“无漏”两种,你也可以把一切法区分为“受”“不受”两种。 再看下一句。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 此句经文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举要言之,“色受想行识”五取蕴妄想之法,以“心的积集滋长功能、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之习气为因而得增长,凡夫因此第六识第七识妄想习气而生分别,有所谓此善此不善等妄想分别。 关于“心”之“积集滋长”功能,我们在第128期音频已经详细解释过了,如果有需要,大家可以折返回第128期音频去再行温习。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再看下一句。 “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此句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修三昧乐”,人法无我,“三昧正受,现法乐住”,此种智慧境界名为贤圣,此“人无我”“法无我性”之法,即是“无漏”法。 再看下一句。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 此句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善不善者,指的就是八识,八识是指哪八识呢?所谓八识总体上说的就是如来藏,如果要区分的细致一点的话,“八识”分别包括:第八识“名识藏”,又称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又称“意”,第六识“意识”,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 佛说,所谓“善”“不善”种种妄想分别,皆是八识在起作用,所谓“善不善者”,并不是外道解释的那样。 此处“善不善者,谓八识”之“善不善者”,指的即是前面一句经文中“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之“善不善妄想”。 看下句经文。 “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 此句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五识每一识中都有第六识“意识”时刻相伴,这样有第六识“意识”统一协调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互相配合,就能妄想出“善”“不善”等虚妄相。而这些“善”“不善”虚妄相生住异灭时刻变化“相续流注”。 此处楞伽经求那跋陀罗法师译文之“不坏身生,亦生亦灭”,楞伽经实叉难陀法师对应的译文是“无异体生,生已即灭”,也即,凡夫一旦妄计性和缘起性二妄想性起,凡夫的见闻觉知境界就会如楞严经所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即,凡夫一旦妄计性和缘起性二妄想性起,凡夫的见闻觉知境界就会如楞严经所云“无状异生”。 我们前面在第91期音频已经详细解释了凡夫“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之妄想相升起的过程。 大家看出来没有,佛在解释“刹那坏相”“相续流注”这个所谓的“时间流逝”问题的时候,佛也是回归到“无异体生”这个“空间”上的虚妄相妄想来解释的,就如楞严经有云“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所以“时间”妄想的根本,还是你首先起了“我”“我所”对待之内外想,“我”“我所”对待之内外想升起后,你会执自心所现如幻影像为实体,而自心所现如幻影像之“如幻”,表达的即是永不静止时刻变幻之义,如楞伽经云“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既灭。” 也即,真实之实相,事物皆无自性皆无实体,实相即真如自性于六根所起真实之用,眼根实相如水中月如镜中映像皆无自性皆无实体,“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既灭”,也即无自性无实体之实相如放电影一般时刻变幻,凡夫一旦“空间”的妄想建立起来,执如镜中映像般显现的所谓事物为实有,那么实相如放电影一般之时刻变幻,就会被凡夫的转识妄想转化为如楞严经所说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此即“时间”妄想和“空间”妄想的关系。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的下句经文。 “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此句经文佛开始告诉大慧菩萨所谓“刹那不住”的真相。 佛对大慧菩萨说,“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这些所谓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凡夫不知道其实皆是“自心现”皆是真如自性于六根沦替起用。此处“次第灭,余识生”,就是指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轮番登场。 而就如解深密经有云:“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也即,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任何一识发挥作用时,都有第六识“分别意识”同时同境对正在发挥作用的该前五识“转”那么一下。 前五识经第六识“分别意识”一“转”,那么“无同异中”中,就“炽然成异”了。拿眼根为例,本来见精映色于眼根所显现的色相如水中月如镜中映像。水中月之影像有什么同异可言,镜中映像有什么同异可言,可是此水中月或镜中映像,经凡夫的第六识“分别意识”一“转”,就会“无状异生”,比如凡夫总觉得如镜中映像般的楼房影像坚硬、坚固、能够自立。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真实之“无同异中”之所谓事物,经第六识“分别意识”一“转”“炽然成异”之后还没有完,这些栩栩如生“炽然成异”之所谓事物还会“刹那不住”生住异灭。 此即此处此句楞伽经所说,“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 所以,我们凡夫那种花开花落、暑去冬来之时间推移感觉,皆是第六识分别意识心伴随第七识“末那识”妄想出来的。此即金刚经第十八品此处佛所说的,“善现。心流注心流注者。如来说非流注。是故如来说名心流注心流注。”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的下一句。 “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 此句经文佛继续为大慧菩萨说法。 佛继续对大慧菩萨说,大慧,“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之“刹那不住”,其实皆是阿赖耶识所执持的染污习气在作怪。 佛继续说,如来藏中第六识“分别意识”伴随第七识“末那识”,同时同境“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此时的见闻觉知就是“刹那法”,而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之无漏之见闻觉知法,就非“刹那法”,可是这个无漏之“非刹那法”甚深微妙,非堕在刹那法妄想中的凡愚所能知。 再看下句经文。 “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此句佛说,那些计著“这个世界生住异灭刹那不住”学说的人,无法了解所谓的“这个世界生住异灭刹那不住”其实皆是第六识“分别意识”结伴第七识“末那识”在妄想,其实所谓的“刹那不住”并非真实“刹那不住”。 佛继续说,由于这些人不了解“一切法刹那,非刹那”,由于这些人不了解所谓的“刹那不住”皆是第六识“分别意识”在妄想,所以他们为了摆脱所谓的外部世界的种种带来的痛苦,他们采取灰身泯智“断知”的方式来让自己所谓的内心保持安宁,他们采取灰身泯智“断知”的方式来让自己所谓的内心不受所谓外部世界生住异灭的影响。 佛继续说,把大乘之“无为法”错解为“诸法坏”之“灰身泯智”是大错特错,强行关闭六根见闻觉知令“诸法坏”是堕在“断见”中。 此句楞伽经经文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语义更清晰,此句“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对应的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为,“此非凡愚刹那论者之所能知。彼不能知一切诸法有是刹那非刹那故。彼计无为同诸法坏,堕于断见。”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经文的下一句。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首先此句经文中“七识不流转”之“七识”疑似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有误,福建莆田广化寺勘楞伽经梵本、魏菩提流支法师译本、和唐实叉难陀法师译本,三本此处俱云“五识身”。 也即,此句经文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大慧,五识身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此处佛即是在强调,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即是涅槃。 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后,眼该看看,真如自性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照旧。 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后,耳该听听,真如自性于耳根起用听精映声照旧。 鼻舌身三根与上述眼耳二根同。 所以佛此处说,涅槃,非“五识身不流转,不受苦乐”,也即,“五识身不流转,不受苦乐”之灰身泯智状态,非涅槃之所因。 第六识“分别意识”息灭,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皆“转识成智”为“成所作智”,因为“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是被与它们“俱随行”的第六识“意识”“同时同境”“转”了那么一下给“转”失真的。 虽然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任何一识起作用,都总是有第六识“意识”“俱随行”,但佛说法时还是坚持把“意识”从前五识每一识中剥离出来作为第六识单独设立,佛这样做是有非常清晰的目的的。 虽然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任何一识起作用,都总是有第六识“意识”“俱随行”,但佛说法时还是坚持把“意识”从前五识每一识中剥离出来作为第六识单独设立,就是要告诉你第六识“意识”灭即是涅槃,而第六识“意识”灭,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功能不受任何影响照旧,或者更准确的说,第六识“意识”灭,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作业之“失真”就会被还原。 所以说法是讲究善巧的。如果不把第六识“意识”从“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中剥离出来作为第六识单独设立,想给你讲清楚什么灭什么不灭就会非常困难。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的下一句。 “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此句经文,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语义更清晰,此句经文楞伽经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如下。 “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灭,四种习气之所迷覆,而诸凡愚分别熏心,不能了知起刹那见。” 此句经文佛说,凡夫于如来藏之所以感觉上会有“生住异灭”之“刹那不住”并因此受苦受乐,根本原因还是凡夫为四种妄想习气之所迷覆,凡夫无始以来为妄想分别所熏,于所谓“刹那”之真相不能了知而起“刹那见”。 此处“四种习气之所迷覆”之“四种习气”,楞伽经较前面部分有过解释。 楞伽经有云: “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 再回到我们主引用的楞伽经经文,看下一句。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此句经文,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语义更清晰,此句经文楞伽经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文如下。 “大慧!如金金刚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终不损坏;若得证法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彼圣人未曾非圣,如金金刚虽经劫住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解于我秘密之说,于一切法作刹那想?” 此句经文佛为大慧菩萨所提“云何一切法刹那”这个问题所引发的讨论作总结。 佛说,大慧,“如金金刚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终不损坏”,此句经文佛是借“如金金刚佛之舍利,是奇特性终不损坏”来比喻如来法身如金刚般坚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终不损坏。 佛继续说,如果见闻觉知有“刹那坏相”,那圣人就不是圣人,而圣人一直就是圣人,如金金刚虽经劫住称量不减。 佛最后感叹,为何凡愚于我秘密之说不能解了,于一切法作刹那想?
8上善若水:无善无恶心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