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方才有所收获
2637001351:反复倾听
2637001351:听一次真听不懂
2637001351:感恩老师
2637001351:期待老师再出音频。
2637001351:老师辛苦了。
2637001351:不知不觉已经听到138期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对金刚经第二十一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何以故。善现。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 佛言善现。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上述这句经文,经意把握起来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我们仔细对比了真谛法师、岌多法师、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法师四位法师的此句经文的译文,我们才算基本确定了这句经文的意思。 这句经文的经义为什么把握起来那么难?因为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上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和金刚经第七品“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这句经文的语言表达非常接近,学人非常容易误以为金刚经第二十一品和金刚经第七品这两句经文表达的意思相同。其实不然,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上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和金刚经第七品“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金刚经第七品的完整经文。 金刚经第七品云: 佛复告具寿善现言:“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 善现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何以故?世尊,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那么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金刚经第七品此处“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字,和“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之“法”字,都不作“言教之佛法解”, 金刚经第七品此处“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字,和“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之“法”字,都作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解。 所以金刚经第七品经文整体的意思即是: 佛问须菩提说,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有丝毫“能”“所”对待之体验吗?你觉得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可以用语言表达吗? 须菩提答复佛说,世尊,按我对您言教的理解,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没有丝毫“能”“所”对待之体验,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也不可以用语言表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所证、所说、所思维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凡夫六根取六尘摄受之法,也非六根断知不摄受之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真如自性是靠“无为法”彰显。 以上即是金刚经第七品的完整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我们再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一品。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和金刚经第七品“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里,有一句“如来颇作是念”,而在金刚经第七品佛的提问里没有“如来颇作是念”,金刚经第七品佛的问题是,“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 也即,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佛问须菩提的问题是,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吗? 也即,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佛问题的重心是“如来有没有‘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而金刚经第七品佛问题的重心是“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佛所提问题,相对于金刚经第七品佛所提问题,问题所问的内容起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点,真谛法师、岌多法师的译本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真谛法师译本云: “佛言。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有如是意。我今实说法耶。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实能说法。汝应当知是人。由非实有。及以邪执起诽谤我。何以故。须菩提。说法说法。实无有法。名为说法。” 金刚经第七品真谛法师译本云: “复次佛告净命须菩提。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说义。无所有法如来所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法如来所说。何以故。是法如来所说。不可取。不可言。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 大家对比一下真谛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译文和真谛法师金刚经第七品的译文你就会发现,相比于金刚经第七品的译文,真谛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译文明显多了一个“如来有如是意”。 我们再看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译文和金刚经第七品译文佛所提问问题的变化。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岌多法师译本云: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实虽然。如来如是念我法说。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不如来如是念我法说。世尊言。若我善实如是语。如来法说诽谤我。彼善实不实取。彼何所因。法说法说者。善实。无有法若法说名可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金刚经第七品岌多法师译本云: “复次世尊命者善实边如是言。彼何意念。善实。有如来......证觉。有复法如来说。善实言。如我世尊。世尊说义解我。无有一法若如来......证觉。无有一法若如来说。彼何所因。若彼如来法说不可取。彼不可说。不彼法非不法。彼何因。无为法显明圣人。” 大家对比一下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译文和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七品的译文你就会发现,相比于金刚经第七品的译文,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译文明显多了一个“如来如是念”。 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本身。 我们上面费了那么大劲给家做对比说明,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所问,和佛在金刚经第七品所问,所问侧重点完全不同。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本质上就等于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比如如来在给你们讲金刚经时,如来有“我想”“人想”吗?你觉得如来在给你们说金刚经时,如来有“我”正在给你们说法这样的念头吗?佛问完这个问题后,马上自问自答,佛说,“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也即,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在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想”“人想”,也即,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在说法时如来心里有“我”正在给你们说法这样的念头。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为什么会对须菩提作这样的提问并自问自答作这样的叮嘱?因为佛知道身处“我想”“人想”妄想之中的凡夫,容易把自己处于妄想之中的感受以一种同理心投射在所谓说法者如来身上,凡夫总是喜欢把如来拟人化。 比如凡夫总是觉得那个“色身圆实”“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大家都尊称为世尊的人是如来。凡夫不知道那个“色身圆实”“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都尊称为世尊的人是如来之“应身”,“应身”“是假名有”,如来法身才“是真实有”,如来法身为如来应身而作根本。 真正的如来,“与虚空等”。 所以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有云: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心无所希望。为他说法不求名利但令灭苦。不见我说。不见听者。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法檀波罗蜜。” 如来说法时,无“我想”无“人想”。如来说法时,无说法之“人”,无所说之法。如来说法时,“不见我说。不见听者。无二无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下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何以故。善现。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 此句经文是佛告诉须菩提,为什么你们不能认为“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呢,因为如果你们认为“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即为诽谤如来还有“我想”“人想”妄想。如果你们认为“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只能说明你们自己“非善取”仍有“我想”“人想”妄想,如果你们认为“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只能说明你们把自己处于妄想之中的感受以一种同理心投射在了所谓说法者如来身上,是你们把如来作了拟人化的想象。其实如来说法时的状态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个样子。 为什么“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呢? 佛继续对须菩提解释说,须菩提,因为说法说法者,自己无丝毫可得之法之能所对待,因此,这种无丝毫可得之法之能所对待状态下说法的如来,如果严格按照凡夫语言“说法”这个词的内涵来说,其实并没有说法,所以说,说如来说法只不过是为了化繁为简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习惯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便罢了。 此处大家要注意,玄奘法师译文此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相对应的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也即玄奘法师翻译为“无法可得”的这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成了“无法可说”。 很显然,“无法可得”的意思和“无法可说”的意思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那此处经句是玄奘法师的“无法可得”翻译得准确,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的“无法可说”翻译得准确呢?这个问题我们对照一下岌多法师和真谛法师关于此句的译文,我们就能知道此处经句玄奘法师的“无法可得”翻译得更准确。 此句岌多法师的翻译为,“法说法说者。善实。无有法若法说名可得。” 岌多法师的此句经文的译文,顺序稍作调整即是,“说法说法者,善实,无有法若可得,名说法。” 如果岌多法师的译文确实完全是从梵文直译过来的,那么显然此处经句玄奘法师“无法可得”的翻译和岌多法师的翻译一致,因此更准确。 我们可以再参考一下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翻译为,“说法说法。实无有法。名为说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可以看出真谛法师的译文也没有鸠摩罗什法师译文“无法可说”这个字眼,相反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实无有法”,真谛法师译文这个“实无有法”和玄奘法师译文“无法可得”意思其实是非常接近的,因为真谛法师译文“实无有法”之“法”字作能所对待之“有为法”解,而玄奘法师“无法可得”之“法”字也是作能所对待之“有为法”解,因为“可得”本来指的就是能所对待,所以真谛法师此句译文只不过是把修饰语“可得”给略去了,可能是真谛法师认为“实无有法”表达的就是“实无可得之法”的意思。 但是,虽然上面我们作了那样的解释,告诉你此句经文玄奘法师“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之翻译,要比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翻译更准确,但是你或许仍然会觉得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好像要比玄奘法师的翻译“无法可得,故名说法”理解起来逻辑上更顺畅。 其实不然。 你之所以觉得“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要比“无法可得,故名说法”理解起来逻辑上更顺畅,是因为你没能真正理解“无法可得”这个表达在此处的意思。 一旦你真正搞明白了“无法可得”这句经文的意思,你就会感叹“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这句经文,逻辑上顺畅无比无懈可击。 佛说法怎么可能存在逻辑上不顺畅的情况呢?只可能是你于佛所说话语没能正确理解,绝无可能佛说的话语前后逻辑上不顺畅。 “得”字,会意字,金文字形右边是“贝”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所以得字本义是:获得。 所以“得”字和“获”字意思非常接近,都有“摄取”“获取”“捕获”的意思。 那么凡夫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又如何称为“有法可得”呢? 比如,你看见客厅里有一个桌子,你总觉得是客厅里就是有一个桌子然后你看见了这个桌子,你感觉是你能看之“见根”摄取到了“桌子”之“色尘”,这个就是有“能所”对待之有为法之“得”。 再比如,耳畔传来一阵清脆的风铃声,你听到这阵突然而起的清脆风铃声时,你马上反应过来是起风了风铃彼此相撞击发出了风铃声而这个风铃声被你能听的耳根捕捉到了,这个就是有“能所”对待之有为法之“得”。 其他四根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有“我”“我所”之对待,有“根”“尘”之对待,有“摄”“所摄”之对待,有“能”“所”之对待,这样的六根体验都是“可得”之“有为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玄奘法师的译文“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调整一下语序换个表达方式意思可能会更清晰,即是,“说法说法者。无可得之法,故名说法”。 所以此处“无法可得”之“可得”是修饰语是用来修饰“无法可得”之“法”字的。此处大家一定要注意“无法可得”之“法”此处是作六根见闻觉知体验之“有为法”解,此处“无法可得”之“法”不作“佛法”之言教解。 而“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之“故名说法”之“法”字,却作“佛法”之言教解。 所以短短一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的经文里,第一个“说法说法者”之“法”字作“佛法”之言教解,“说法说法者”指的就是“讲授佛法教理者”。而中间的“无法可得”之“法”字作六根见闻觉知体验之“有为法”解,“无法可得”的意思就是说,此“讲授佛法教理者”,自身不起任何“有为法”之“我”“我所”之对待。而最后一句“故名说法”之“法”字作“佛法”之言教解,也即此“讲授佛法教理者”,由于自身不起任何“有为法”之“我”“我所”之对待,所以我们说“此讲授佛法教理者在讲授佛法”只是一种顺应凡夫语言习惯的一种表达方便。 也即,既然此“讲授佛法教理者”自身不起任何“有为法”之“我”“我所”之对待,严格来说我们不应该用“讲授佛法”这个表达,严格来说我们应该表达为“佛法自动在演播”更合适,严格来说我们应该表达为“佛法自动在演播”更不容易引起误解。 因为一旦用“讲授佛法”这个表达,凡夫总觉得必须先有个活生生的讲法的人,然后此人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投入在讲法中。而且,凡夫还会觉得,此讲法的人一定也像自己一样也有自我意识,凡夫会觉得此讲法的人心中一定也作“我正在给别人讲法”想。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佛等于是一盆冷水浇下来,佛说你以为如来说法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是你想多了,是你把自己的“我想”“人想”妄想以同理心投射到了说法的如来身上,其实如来,“与虚空等”。 所谓“如来说法”,是姑且顺应凡夫的语言这么表达、是“名”说法而已,其实所谓“如来说法”,如空中隆隆雷声,如山谷种种回响,如莫名其妙之天籁。 如来说法之法音,不从外来,不从内出,凭空而生!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佛说: “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
2637001351:方才有所收获
2637001351:反复倾听
2637001351:听一次真听不懂
2637001351:感恩老师
2637001351:期待老师再出音频。
2637001351:老师辛苦了。
2637001351:不知不觉已经听到138期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对金刚经第二十一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来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接下来我们来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何以故。善现。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于当来世后时后分后五百岁。正法将灭时分转时。颇有有情。闻说如是色类法已。能深信不。 佛言善现。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现。一切有情者。如来说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我们下面来逐句解释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经文。 先看第一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上述这句经文,经意把握起来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我们仔细对比了真谛法师、岌多法师、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法师四位法师的此句经文的译文,我们才算基本确定了这句经文的意思。 这句经文的经义为什么把握起来那么难?因为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上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和金刚经第七品“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这句经文的语言表达非常接近,学人非常容易误以为金刚经第二十一品和金刚经第七品这两句经文表达的意思相同。其实不然,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上述“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和金刚经第七品“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金刚经第七品的完整经文。 金刚经第七品云: 佛复告具寿善现言:“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 善现答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何以故?世尊,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所说、所思惟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那么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了,金刚经第七品此处“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字,和“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之“法”字,都不作“言教之佛法解”, 金刚经第七品此处“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字,和“亦无有少法,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说”之“法”字,都作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解。 所以金刚经第七品经文整体的意思即是: 佛问须菩提说,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有丝毫“能”“所”对待之体验吗?你觉得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可以用语言表达吗? 须菩提答复佛说,世尊,按我对您言教的理解,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没有丝毫“能”“所”对待之体验,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也不可以用语言表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所证、所说、所思维法,皆不可取,不可宣说,非凡夫六根取六尘摄受之法,也非六根断知不摄受之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来真如自性是靠“无为法”彰显。 以上即是金刚经第七品的完整意思。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我们再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一品。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和金刚经第七品“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这句经文表达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没有?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里,有一句“如来颇作是念”,而在金刚经第七品佛的提问里没有“如来颇作是念”,金刚经第七品佛的问题是,“善现,于汝意云何?…颇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是所说耶?” 也即,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这句经文佛问须菩提的问题是,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吗? 也即,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佛问题的重心是“如来有没有‘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而金刚经第七品佛问题的重心是“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佛所提问题,相对于金刚经第七品佛所提问题,问题所问的内容起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点,真谛法师、岌多法师的译本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真谛法师译本云: “佛言。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有如是意。我今实说法耶。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实能说法。汝应当知是人。由非实有。及以邪执起诽谤我。何以故。须菩提。说法说法。实无有法。名为说法。” 金刚经第七品真谛法师译本云: “复次佛告净命须菩提。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说义。无所有法如来所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法如来所说。何以故。是法如来所说。不可取。不可言。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真如所显现故。” 大家对比一下真谛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译文和真谛法师金刚经第七品的译文你就会发现,相比于金刚经第七品的译文,真谛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译文明显多了一个“如来有如是意”。 我们再看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译文和金刚经第七品译文佛所提问问题的变化。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岌多法师译本云: “世尊言。彼何意念。善实虽然。如来如是念我法说。善实言。不如此世尊。不如来如是念我法说。世尊言。若我善实如是语。如来法说诽谤我。彼善实不实取。彼何所因。法说法说者。善实。无有法若法说名可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金刚经第七品岌多法师译本云: “复次世尊命者善实边如是言。彼何意念。善实。有如来......证觉。有复法如来说。善实言。如我世尊。世尊说义解我。无有一法若如来......证觉。无有一法若如来说。彼何所因。若彼如来法说不可取。彼不可说。不彼法非不法。彼何因。无为法显明圣人。” 大家对比一下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译文和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七品的译文你就会发现,相比于金刚经第七品的译文,岌多法师金刚经第二十一品的译文明显多了一个“如来如是念”。 回到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本身。 我们上面费了那么大劲给家做对比说明,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所问,和佛在金刚经第七品所问,所问侧重点完全不同。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本质上就等于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比如如来在给你们讲金刚经时,如来有“我想”“人想”吗?你觉得如来在给你们说金刚经时,如来有“我”正在给你们说法这样的念头吗?佛问完这个问题后,马上自问自答,佛说,“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也即,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在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想”“人想”,也即,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在说法时如来心里有“我”正在给你们说法这样的念头。 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为什么会对须菩提作这样的提问并自问自答作这样的叮嘱?因为佛知道身处“我想”“人想”妄想之中的凡夫,容易把自己处于妄想之中的感受以一种同理心投射在所谓说法者如来身上,凡夫总是喜欢把如来拟人化。 比如凡夫总是觉得那个“色身圆实”“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大家都尊称为世尊的人是如来。凡夫不知道那个“色身圆实”“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都尊称为世尊的人是如来之“应身”,“应身”“是假名有”,如来法身才“是真实有”,如来法身为如来应身而作根本。 真正的如来,“与虚空等”。 所以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有云: “菩萨摩诃萨以清净心无所希望。为他说法不求名利但令灭苦。不见我说。不见听者。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法檀波罗蜜。” 如来说法时,无“我想”无“人想”。如来说法时,无说法之“人”,无所说之法。如来说法时,“不见我说。不见听者。无二无别”。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再看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下句经文。 “何以故。善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何以故。善现。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 此句经文是佛告诉须菩提,为什么你们不能认为“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呢,因为如果你们认为“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即为诽谤如来还有“我想”“人想”妄想。如果你们认为“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只能说明你们自己“非善取”仍有“我想”“人想”妄想,如果你们认为“如来说法时如来会起‘我’正在给大家说法这样的念头”,只能说明你们把自己处于妄想之中的感受以一种同理心投射在了所谓说法者如来身上,是你们把如来作了拟人化的想象。其实如来说法时的状态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个样子。 为什么“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我。为非善取”呢? 佛继续对须菩提解释说,须菩提,因为说法说法者,自己无丝毫可得之法之能所对待,因此,这种无丝毫可得之法之能所对待状态下说法的如来,如果严格按照凡夫语言“说法”这个词的内涵来说,其实并没有说法,所以说,说如来说法只不过是为了化繁为简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习惯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便罢了。 此处大家要注意,玄奘法师译文此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相对应的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文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也即玄奘法师翻译为“无法可得”的这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成了“无法可说”。 很显然,“无法可得”的意思和“无法可说”的意思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那此处经句是玄奘法师的“无法可得”翻译得准确,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的“无法可说”翻译得准确呢?这个问题我们对照一下岌多法师和真谛法师关于此句的译文,我们就能知道此处经句玄奘法师的“无法可得”翻译得更准确。 此句岌多法师的翻译为,“法说法说者。善实。无有法若法说名可得。” 岌多法师的此句经文的译文,顺序稍作调整即是,“说法说法者,善实,无有法若可得,名说法。” 如果岌多法师的译文确实完全是从梵文直译过来的,那么显然此处经句玄奘法师“无法可得”的翻译和岌多法师的翻译一致,因此更准确。 我们可以再参考一下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译文。 此句经文真谛法师的翻译为,“说法说法。实无有法。名为说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可以看出真谛法师的译文也没有鸠摩罗什法师译文“无法可说”这个字眼,相反真谛法师此句经文的译文为“实无有法”,真谛法师译文这个“实无有法”和玄奘法师译文“无法可得”意思其实是非常接近的,因为真谛法师译文“实无有法”之“法”字作能所对待之“有为法”解,而玄奘法师“无法可得”之“法”字也是作能所对待之“有为法”解,因为“可得”本来指的就是能所对待,所以真谛法师此句译文只不过是把修饰语“可得”给略去了,可能是真谛法师认为“实无有法”表达的就是“实无可得之法”的意思。 但是,虽然上面我们作了那样的解释,告诉你此句经文玄奘法师“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之翻译,要比此句经文鸠摩罗什法师“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之翻译更准确,但是你或许仍然会觉得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好像要比玄奘法师的翻译“无法可得,故名说法”理解起来逻辑上更顺畅。 其实不然。 你之所以觉得“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要比“无法可得,故名说法”理解起来逻辑上更顺畅,是因为你没能真正理解“无法可得”这个表达在此处的意思。 一旦你真正搞明白了“无法可得”这句经文的意思,你就会感叹“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这句经文,逻辑上顺畅无比无懈可击。 佛说法怎么可能存在逻辑上不顺畅的情况呢?只可能是你于佛所说话语没能正确理解,绝无可能佛说的话语前后逻辑上不顺畅。 “得”字,会意字,金文字形右边是“贝”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所以得字本义是:获得。 所以“得”字和“获”字意思非常接近,都有“摄取”“获取”“捕获”的意思。 那么凡夫六根见闻觉知之体验又如何称为“有法可得”呢? 比如,你看见客厅里有一个桌子,你总觉得是客厅里就是有一个桌子然后你看见了这个桌子,你感觉是你能看之“见根”摄取到了“桌子”之“色尘”,这个就是有“能所”对待之有为法之“得”。 再比如,耳畔传来一阵清脆的风铃声,你听到这阵突然而起的清脆风铃声时,你马上反应过来是起风了风铃彼此相撞击发出了风铃声而这个风铃声被你能听的耳根捕捉到了,这个就是有“能所”对待之有为法之“得”。 其他四根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有“我”“我所”之对待,有“根”“尘”之对待,有“摄”“所摄”之对待,有“能”“所”之对待,这样的六根体验都是“可得”之“有为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玄奘法师的译文“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调整一下语序换个表达方式意思可能会更清晰,即是,“说法说法者。无可得之法,故名说法”。 所以此处“无法可得”之“可得”是修饰语是用来修饰“无法可得”之“法”字的。此处大家一定要注意“无法可得”之“法”此处是作六根见闻觉知体验之“有为法”解,此处“无法可得”之“法”不作“佛法”之言教解。 而“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之“故名说法”之“法”字,却作“佛法”之言教解。 所以短短一句“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的经文里,第一个“说法说法者”之“法”字作“佛法”之言教解,“说法说法者”指的就是“讲授佛法教理者”。而中间的“无法可得”之“法”字作六根见闻觉知体验之“有为法”解,“无法可得”的意思就是说,此“讲授佛法教理者”,自身不起任何“有为法”之“我”“我所”之对待。而最后一句“故名说法”之“法”字作“佛法”之言教解,也即此“讲授佛法教理者”,由于自身不起任何“有为法”之“我”“我所”之对待,所以我们说“此讲授佛法教理者在讲授佛法”只是一种顺应凡夫语言习惯的一种表达方便。 也即,既然此“讲授佛法教理者”自身不起任何“有为法”之“我”“我所”之对待,严格来说我们不应该用“讲授佛法”这个表达,严格来说我们应该表达为“佛法自动在演播”更合适,严格来说我们应该表达为“佛法自动在演播”更不容易引起误解。 因为一旦用“讲授佛法”这个表达,凡夫总觉得必须先有个活生生的讲法的人,然后此人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投入在讲法中。而且,凡夫还会觉得,此讲法的人一定也像自己一样也有自我意识,凡夫会觉得此讲法的人心中一定也作“我正在给别人讲法”想。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佛等于是一盆冷水浇下来,佛说你以为如来说法声情并茂、情真意切是你想多了,是你把自己的“我想”“人想”妄想以同理心投射到了说法的如来身上,其实如来,“与虚空等”。 所谓“如来说法”,是姑且顺应凡夫的语言这么表达、是“名”说法而已,其实所谓“如来说法”,如空中隆隆雷声,如山谷种种回响,如莫名其妙之天籁。 如来说法之法音,不从外来,不从内出,凭空而生! 所以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此处佛说: “于汝意云何。如来颇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说法说法者。无法可得。故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