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001351:再次谢谢老师
2637001351:温故而知新
2637001351:多听多收益
2637001351:再次聆听。
2637001351:仔细聆听老师的开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对金刚经第二十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我们接下来再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实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圆实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色身圆实色身圆实者。如来说非圆实。是故如来说名色身圆实色身圆实。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者。如来说为非相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品内容非常少,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实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圆实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色身圆实色身圆实者。如来说非圆实。是故如来说名色身圆实色身圆实。 这句经文很直白,此句经文里,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圆满实在的色身就是如来吗?须菩提答复佛说,不是,世尊,圆满实在的色身不是如来,为什么圆满实在的色身不是如来呢?因为世尊您所说的圆满实在的色身,其实并无实体,您所说的圆满实在的色身,其实并非真的圆满实在,世尊您说圆满实在的色身只不过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习惯姑且这样表达罢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再看下一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者。如来说为非相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 此句经文,佛继续问须菩提,佛说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三十二相具足就是如来吗?须菩提答复佛说,不是,世尊,不是三十二相具足就是如来,为什么说不是三十二相具足就是如来呢?因为世尊您所说的三十二相具足,其实并无实体,您所说的三十二相具足,其实并非实有,世尊您说三十二相具足只不过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习惯姑且这样表达罢了。 这就是金刚经第二十品佛和须菩提问答传递的信息,也即是,所谓的圆实色身并不是如来,再说了,凡夫以为的所谓的圆实色身其实并不圆实其实性空。其次,也不是所谓的三十二相具足就是如来,再说了,凡夫以为的所谓三十二相具足其实并无自性并非实有。 那究竟什么是如来?这个问题佛不是在金刚经第十七品刚刚亲口阐释过吗? 金刚经第十七品云: 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此句经文,“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表达的意思就是,“真实真如”就是“如来”的内涵,“无生法性”就是“如来”的内涵,“永断道路”就是“如来”的内涵,“毕竟不生”就是“如来”的内涵。 “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 这句经文就是告诉你,凡夫妄想歇息后,见闻觉知即是如来,凡夫妄想歇息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即是如来。凡夫妄想歇息后,见闻觉知即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因为凡夫妄想歇息后,没有“我”“我所”之对待,没有“根”“尘”之对待,没有“能”“所”之对待。 所以如镜现像之如如智状态,即是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 此句即是说,如来即是佛性即是生机,能于六根清净起用,而如来于六根所起之用“互不相知,竟无思念”,也即如来于六根起用之时无所谓事物“自性”生灭之妄想,所以如来于六根起用是“无生法”,所以如来是“无生法性”。 如来既然是“生机”,“生机”乃抽象之词,如来自然无形无相,如来既然是“生机”,言“生机”必有所生,所以如来自然有形有相。 “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 此句经文是说,如来海纳百川,为凡夫、声闻、缘觉一切有情之最终究竟归趣,而如来自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所归。 “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 此句经文是说,凡夫有所谓事物自性之生灭想,但此凡夫所谓事物自性之生灭想毕竟是妄想,妄想毕竟是无所有,妄想歇息,即是如来,所以“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 “不生”,是指事物之“自性”不生,“不生”不是指如来不于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起用,“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时刻沦替变幻,一刻也不会停息。那么于如来处前五精作业照旧,第六精知精又如何?此时知精闲着,袖手旁观。 楞伽经云:“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如来即是涅槃,所以如来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所以,如来是智,我们念念中皆如来。如来遍一切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皆是如来。 所以,你不要把“如来”拟人化,“如来”指的不是一个人,如果“如来”指的是如慈父般的一个人,那如来又怎么会告诉你“我想”“人想”都是妄想呢? 相反,你“我想”“人想”妄想息,你就明白何谓“如来”了。 金光明最胜王经有云(义净法师译本):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 “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如来法身才是真实,如来法身为如来化身、如来应身而作根本。 所谓色身圆实,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是如来应身。 如来应身相较于如来法身,如无边汪洋之浪花一朵,而且此浪花还是无边汪洋故意显现给你看的。 什么是如来?如来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楞伽经中大慧菩萨也曾经向佛提出过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引用一下这段楞伽经的经文,看大慧菩萨是怎么问的,佛是怎么答的。 楞伽经云: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tuo。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tuo。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此句经文是说,大慧菩萨向佛祈请说,世尊,希望您能为我讲讲如来正等觉者之自觉觉性,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再看下句。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此句即是佛听了大慧菩萨的祈请后,对大慧菩萨说,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我当随你所问为你解答。 再看下句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此句经文即是大慧菩萨开始发问。 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来正等觉者,是作,还是不作?是果,还是因?是观察,还是所观察之相?是说,还是所说?是觉,还是所觉?如来于如上等词句所描述,是异还是不异? 再看下句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此句经文即是佛答复大慧菩萨的问题。 佛对大慧菩萨说,就你提问每个措辞所预设的两个备选答案来说,如来都不是。比如,如来不是果,也不是因,因为说如来是果,和说如来是因,这两种说法都有问题。 此处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的“非事非因”,其他两个译本的翻译和梵本的意思都是“非果非因”。另外此处佛说如来“非事非因”是以“非事非因”作代表,其实如来“非作非非作,非事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说非所说,非觉非所觉”。 再看下句经文。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此句是佛对大慧菩萨解释为什么说如来是事是因都不对。 佛说,大慧,若如来是“事”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不认可。此句佛的意思就是,有的宗教主张这个世界背后有个作者、主张这个世界无常皆是此作者所作之果,而佛法不主张这个世界有个作者,佛法也不主张这个世界是无常。 所以此处佛说,如来不是作者,如来也不是无常。 再看下句经文。 “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此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就非常重要了。 上一句佛刚说完如来不是作者,如来也不是无常。 这一句佛马上反手说,如来“非作”但也“非非作”。也即,虽然佛家之如来不同于外道所说的作者,也不是所作之无常,但如来也不是“不起用”。 如果如来完全“不起用”,如果如来是什么都没有,所修方便就会悉空无益。也即,佛说,如果如来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灭亡、没有任何的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那修行人为了达于如来境界而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道修行是为了要把自己修成木石之类吗? 佛说如果如来是“什么都没有”,如果如来没有任何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那“如来”不成了“兔角”“石女之子”一类的空谈戏论之空洞名词了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也即,如来之性,是要靠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去体现,如果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都完全没有,那谁能告诉我“如来”是何物? 如果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都完全没有,那如来岂不成了如“龟毛兔角”之类的空谈戏论了吗? 所以如来是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色声香味触法”,如来会于六根清净起用从而“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 此处佛这句“如来...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真是非常必要,很多人把佛法误会成虚无主义,这些人真的应该好好读读楞伽经。 再看下句经文。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 你看佛说法真的是太了解我们这些凡夫的所思所想了。上两句经文,佛先说如来不是作者,如来也不是无常,然后佛接着又说如来也不是“无所作”如来也不是六根“不起用”。 佛这么正反一说,有人可能就迷糊了,那如来这个有所作之六根起用,和外道说这个世界背后有个作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区别大了去了。 外道之所以会建立这个世界背后有个作者这样的理论,主要是要让自己的攀缘心之思维形成闭环不留逻辑缺口。 外道首先执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实有的,然后外道又会攀缘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起因。这样的逻辑思维给外道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就是这个世界最初的那个因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最初的因是什么这个逻辑缺口,有的宗派就建立了“作者”说,认为这个世界背后有个始作俑者作者,然后“世界最初的那个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到此“作者”这里就打住。 所以所谓的“作者”说本质上是凡夫的攀缘心攀缘思维自圆其说的一种妄想之说。 佛在这里就强调,你们千万不要把佛家之“如来”和外道之“作者”混淆在一起。佛家“如来”之内涵和外道“作者”说这种理论完全不同。 首先,一个根本的差别即是,佛家主张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性空”无自性。 佛家主张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性空”无自性这一点对外道来说就如一道晴天霹雳。外道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世界观。也即,佛家“法无我性”这种世界观主张外道闻所未闻。 这是佛家之“如来”和外道之“作者”二者之间第一个重要差别。 佛家第二点主张对外道来说新奇如晴天霹雳的程度不亚于第一点。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佛家主张“人无我”,也即,佛家主张“我看见了我有所看”“我听见了我有所听”这种“我想”“人想”感觉是妄想。 一切事物“性空”之“法无我性”主张对外道来说已经是闻所未闻了,而现在这个“我想”“人想”感觉皆是虚妄妄想之主张,更是会令外道听闻之后心即狂乱。 所以怎么能把佛家之“如来”和外道之“作者”混为一谈呢? 佛家说,你“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清明见闻觉知之智慧状态,如果非要起个名字,就叫“如来”。 所以佛家之如来,指的是那种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如如智”,于这种“如如智”中,没有“我”“我所”之对待,如来于五根所起之用如幻“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常”非“无常”非“有”非“无”。此句经文里“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之“四句”,指的就是“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一、异”“俱、不俱”“ 有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四句皆是凡夫于妄想中建立的对立对待,于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如如智”,见闻觉知“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有无”“非常非无常”。 以眼根为例,如来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此清净“见精映色”如幻,如水映月,如镜现像。镜中所现所谓桌子板凳皆无实体“性空”,所以镜中所现桌子板凳“非异”,可是镜中所现桌子板凳虽然是镜中所现,但镜中所现桌子是桌子的样子板凳是板凳的样子,所以说镜中所现桌子板凳“非异”但也“非一”。 “非俱非不俱”的道理是一样的。 “俱”字,本义是很多人在一起,所以要称之为“俱”,首先必须要每个人是每个人各不相同,各不相同的人在一起才能称为“俱”。 而大乘佛法说“法无我性”万物皆无“我性”,如同镜子里的桌子和板凳,皆如幻无实体无自性,所以如镜现像之桌子板凳又如何勘称为“桌子板凳俱”呢?所以大乘佛法说“非俱”。 可是镜子中同时显现一个桌子和一个板凳,和镜子中只显现一个桌子没有板凳,两种显现毕竟不同,所以大乘佛法说“非俱”但也“非不俱”。 这个“非俱非不俱”,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事物各各自持之相“非自持非不自持”。 此处“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即是佛告诉大慧菩萨,如果把那些“这个世界的最初因是什么”“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个作者”等诸如此类的妄想攀缘皆止息住,一念分别意识截断,你就有可能一下当即看破这个世界的真相。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这个世界的真相即是“非有非无”,此处“非有非无”指的即是大乘佛法之“性空”。 一个外表涂了金色漆的木头并无真金之“自性”,所以说“非有”,此外表涂了金色漆的木头虽然无真金之“自性”,但此外表涂了金色漆之木头是存在的,所以又说“非无”。 一个啤酒瓶里没有啤酒是空的,所以说“非有”,此啤酒瓶里虽没有啤酒但此啤酒瓶确实在这里,所以又说“非无”。 凡夫观此空啤酒瓶眼力劲儿不行,作内有啤酒想,心生爱取,此即凡夫所以为凡夫。 如来观此空啤酒瓶明白内无啤酒,心无所取,此即如来所以为如来。 所以如来“非有非无”,所以如来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此句佛是说,如果你智慧能达于“非有非无”之“诸法性空境界”,你就能从凡夫“要么一”“要么异”“要么俱”“要么不俱”等这种固有的妄想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佛说,“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等统统是凡夫于妄想中建立的对立的两边。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的下一句经文。 “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此句佛总结说,若你能从“一、异”“俱、不俱”等这种固有的对立妄想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你才有可能去虚心接纳世界观方面其他的可能性。 佛说,所有的智者,归趣皆是“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之“诸法性空境界”。 佛说,如来即是“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之“诸法性空境界”,慧者当于此体悟。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七品佛说: “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所以,于此段楞伽经结尾处佛又总结说: “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tuo。大慧。是名三藐三佛tuo。大慧。三藐三佛tuo。佛tuo者。离一切根量。” 所以,“如来”二字,义甚深,决非“圆实色身”“三十二相”等妄想相所能指示代表。
2637001351:再次谢谢老师
2637001351:温故而知新
2637001351:多听多收益
2637001351:再次聆听。
2637001351:仔细聆听老师的开示。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1 今天我们开始对金刚经第二十品进行讲解。 我先来为大家诵读经文。我们先诵读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鸠摩罗什法师译本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我们接下来再诵读玄奘法师的译本。 金刚经玄奘法师译本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实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圆实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色身圆实色身圆实者。如来说非圆实。是故如来说名色身圆实色身圆实。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者。如来说为非相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 那么金刚经第二十品内容非常少,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 先看第一句。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色身圆实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圆实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色身圆实色身圆实者。如来说非圆实。是故如来说名色身圆实色身圆实。 这句经文很直白,此句经文里,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圆满实在的色身就是如来吗?须菩提答复佛说,不是,世尊,圆满实在的色身不是如来,为什么圆满实在的色身不是如来呢?因为世尊您所说的圆满实在的色身,其实并无实体,您所说的圆满实在的色身,其实并非真的圆满实在,世尊您说圆满实在的色身只不过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习惯姑且这样表达罢了。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2 再看下一句经文。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世尊。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者。如来说为非相具足。是故如来说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 此句经文,佛继续问须菩提,佛说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觉得三十二相具足就是如来吗?须菩提答复佛说,不是,世尊,不是三十二相具足就是如来,为什么说不是三十二相具足就是如来呢?因为世尊您所说的三十二相具足,其实并无实体,您所说的三十二相具足,其实并非实有,世尊您说三十二相具足只不过是为了顺应凡夫的语言习惯姑且这样表达罢了。 这就是金刚经第二十品佛和须菩提问答传递的信息,也即是,所谓的圆实色身并不是如来,再说了,凡夫以为的所谓的圆实色身其实并不圆实其实性空。其次,也不是所谓的三十二相具足就是如来,再说了,凡夫以为的所谓三十二相具足其实并无自性并非实有。 那究竟什么是如来?这个问题佛不是在金刚经第十七品刚刚亲口阐释过吗? 金刚经第十七品云: 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金刚经第十七品此处此句经文,“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表达的意思就是,“真实真如”就是“如来”的内涵,“无生法性”就是“如来”的内涵,“永断道路”就是“如来”的内涵,“毕竟不生”就是“如来”的内涵。 “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 这句经文就是告诉你,凡夫妄想歇息后,见闻觉知即是如来,凡夫妄想歇息后,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即是如来。凡夫妄想歇息后,见闻觉知即是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因为凡夫妄想歇息后,没有“我”“我所”之对待,没有“根”“尘”之对待,没有“能”“所”之对待。 所以如镜现像之如如智状态,即是如来。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3 “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 此句即是说,如来即是佛性即是生机,能于六根清净起用,而如来于六根所起之用“互不相知,竟无思念”,也即如来于六根起用之时无所谓事物“自性”生灭之妄想,所以如来于六根起用是“无生法”,所以如来是“无生法性”。 如来既然是“生机”,“生机”乃抽象之词,如来自然无形无相,如来既然是“生机”,言“生机”必有所生,所以如来自然有形有相。 “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 此句经文是说,如来海纳百川,为凡夫、声闻、缘觉一切有情之最终究竟归趣,而如来自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所归。 “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 此句经文是说,凡夫有所谓事物自性之生灭想,但此凡夫所谓事物自性之生灭想毕竟是妄想,妄想毕竟是无所有,妄想歇息,即是如来,所以“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 “不生”,是指事物之“自性”不生,“不生”不是指如来不于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起用,“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时刻沦替变幻,一刻也不会停息。那么于如来处前五精作业照旧,第六精知精又如何?此时知精闲着,袖手旁观。 楞伽经云:“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如来即是涅槃,所以如来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所以,如来是智,我们念念中皆如来。如来遍一切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皆是如来。 所以,你不要把“如来”拟人化,“如来”指的不是一个人,如果“如来”指的是如慈父般的一个人,那如来又怎么会告诉你“我想”“人想”都是妄想呢? 相反,你“我想”“人想”妄想息,你就明白何谓“如来”了。 金光明最胜王经有云(义净法师译本): “善男子。一切如来有三种身。云何为三。一者。化身。二者。应身。三者。法身。 “云何菩萨摩诃萨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佛无有别法。一切诸佛智慧具足。一切烦恼究竟灭尽。得清净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摄一切佛法。”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4 如来法身才是真实,如来法身为如来化身、如来应身而作根本。 所谓色身圆实,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是如来应身。 如来应身相较于如来法身,如无边汪洋之浪花一朵,而且此浪花还是无边汪洋故意显现给你看的。 什么是如来?如来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楞伽经中大慧菩萨也曾经向佛提出过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引用一下这段楞伽经的经文,看大慧菩萨是怎么问的,佛是怎么答的。 楞伽经云: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tuo。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我们来逐句解释一下这段经文。 先看第一句。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tuo。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此句经文是说,大慧菩萨向佛祈请说,世尊,希望您能为我讲讲如来正等觉者之自觉觉性,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而得善巧自悟悟他。 再看下句。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 此句即是佛听了大慧菩萨的祈请后,对大慧菩萨说,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我当随你所问为你解答。 再看下句经文。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5 此句经文即是大慧菩萨开始发问。 大慧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来正等觉者,是作,还是不作?是果,还是因?是观察,还是所观察之相?是说,还是所说?是觉,还是所觉?如来于如上等词句所描述,是异还是不异? 再看下句经文。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此句经文即是佛答复大慧菩萨的问题。 佛对大慧菩萨说,就你提问每个措辞所预设的两个备选答案来说,如来都不是。比如,如来不是果,也不是因,因为说如来是果,和说如来是因,这两种说法都有问题。 此处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的“非事非因”,其他两个译本的翻译和梵本的意思都是“非果非因”。另外此处佛说如来“非事非因”是以“非事非因”作代表,其实如来“非作非非作,非事非因,非相非所相,非说非所说,非觉非所觉”。 再看下句经文。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此句是佛对大慧菩萨解释为什么说如来是事是因都不对。 佛说,大慧,若如来是“事”是“作”则是无常,若是无常,一切作法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不认可。此句佛的意思就是,有的宗教主张这个世界背后有个作者、主张这个世界无常皆是此作者所作之果,而佛法不主张这个世界有个作者,佛法也不主张这个世界是无常。 所以此处佛说,如来不是作者,如来也不是无常。 再看下句经文。 “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此句经文表达的意思就非常重要了。 上一句佛刚说完如来不是作者,如来也不是无常。 这一句佛马上反手说,如来“非作”但也“非非作”。也即,虽然佛家之如来不同于外道所说的作者,也不是所作之无常,但如来也不是“不起用”。 如果如来完全“不起用”,如果如来是什么都没有,所修方便就会悉空无益。也即,佛说,如果如来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灭亡、没有任何的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那修行人为了达于如来境界而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道修行是为了要把自己修成木石之类吗? 佛说如果如来是“什么都没有”,如果如来没有任何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那“如来”不成了“兔角”“石女之子”一类的空谈戏论之空洞名词了吗?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6 也即,如来之性,是要靠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去体现,如果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都完全没有,那谁能告诉我“如来”是何物? 如果眼耳鼻舌身之色声香味触都完全没有,那如来岂不成了如“龟毛兔角”之类的空谈戏论了吗? 所以如来是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色声香味触法”,如来会于六根清净起用从而“见精映色”、“听精映声”、“嗅精映香”、“尝精映味”、“觉精映触”、“知精映法”。 此处佛这句“如来...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真是非常必要,很多人把佛法误会成虚无主义,这些人真的应该好好读读楞伽经。 再看下句经文。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 你看佛说法真的是太了解我们这些凡夫的所思所想了。上两句经文,佛先说如来不是作者,如来也不是无常,然后佛接着又说如来也不是“无所作”如来也不是六根“不起用”。 佛这么正反一说,有人可能就迷糊了,那如来这个有所作之六根起用,和外道说这个世界背后有个作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区别大了去了。 外道之所以会建立这个世界背后有个作者这样的理论,主要是要让自己的攀缘心之思维形成闭环不留逻辑缺口。 外道首先执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实有的,然后外道又会攀缘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有起因。这样的逻辑思维给外道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就是这个世界最初的那个因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世界最初的因是什么这个逻辑缺口,有的宗派就建立了“作者”说,认为这个世界背后有个始作俑者作者,然后“世界最初的那个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到此“作者”这里就打住。 所以所谓的“作者”说本质上是凡夫的攀缘心攀缘思维自圆其说的一种妄想之说。 佛在这里就强调,你们千万不要把佛家之“如来”和外道之“作者”混淆在一起。佛家“如来”之内涵和外道“作者”说这种理论完全不同。 首先,一个根本的差别即是,佛家主张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性空”无自性。 佛家主张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性空”无自性这一点对外道来说就如一道晴天霹雳。外道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世界观。也即,佛家“法无我性”这种世界观主张外道闻所未闻。 这是佛家之“如来”和外道之“作者”二者之间第一个重要差别。 佛家第二点主张对外道来说新奇如晴天霹雳的程度不亚于第一点。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7 佛家主张“人无我”,也即,佛家主张“我看见了我有所看”“我听见了我有所听”这种“我想”“人想”感觉是妄想。 一切事物“性空”之“法无我性”主张对外道来说已经是闻所未闻了,而现在这个“我想”“人想”感觉皆是虚妄妄想之主张,更是会令外道听闻之后心即狂乱。 所以怎么能把佛家之“如来”和外道之“作者”混为一谈呢? 佛家说,你“我想”“人想”“众生想”“寿者想”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清明见闻觉知之智慧状态,如果非要起个名字,就叫“如来”。 所以佛家之如来,指的是那种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如如智”,于这种“如如智”中,没有“我”“我所”之对待,如来于五根所起之用如幻“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常”非“无常”非“有”非“无”。此句经文里“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之“四句”,指的就是“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一、异”“俱、不俱”“ 有无、非有非无”“ 常、无常”四句皆是凡夫于妄想中建立的对立对待,于妄想除尽无余之后的“如如智”,见闻觉知“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有无”“非常非无常”。 以眼根为例,如来于眼根起用“见精映色”,此清净“见精映色”如幻,如水映月,如镜现像。镜中所现所谓桌子板凳皆无实体“性空”,所以镜中所现桌子板凳“非异”,可是镜中所现桌子板凳虽然是镜中所现,但镜中所现桌子是桌子的样子板凳是板凳的样子,所以说镜中所现桌子板凳“非异”但也“非一”。 “非俱非不俱”的道理是一样的。 “俱”字,本义是很多人在一起,所以要称之为“俱”,首先必须要每个人是每个人各不相同,各不相同的人在一起才能称为“俱”。 而大乘佛法说“法无我性”万物皆无“我性”,如同镜子里的桌子和板凳,皆如幻无实体无自性,所以如镜现像之桌子板凳又如何勘称为“桌子板凳俱”呢?所以大乘佛法说“非俱”。 可是镜子中同时显现一个桌子和一个板凳,和镜子中只显现一个桌子没有板凳,两种显现毕竟不同,所以大乘佛法说“非俱”但也“非不俱”。 这个“非俱非不俱”,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常说的事物各各自持之相“非自持非不自持”。 此处“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即是佛告诉大慧菩萨,如果把那些“这个世界的最初因是什么”“这个世界背后有一个作者”等诸如此类的妄想攀缘皆止息住,一念分别意识截断,你就有可能一下当即看破这个世界的真相。
张晓洁解释金刚经:8 这个世界的真相即是“非有非无”,此处“非有非无”指的即是大乘佛法之“性空”。 一个外表涂了金色漆的木头并无真金之“自性”,所以说“非有”,此外表涂了金色漆的木头虽然无真金之“自性”,但此外表涂了金色漆之木头是存在的,所以又说“非无”。 一个啤酒瓶里没有啤酒是空的,所以说“非有”,此啤酒瓶里虽没有啤酒但此啤酒瓶确实在这里,所以又说“非无”。 凡夫观此空啤酒瓶眼力劲儿不行,作内有啤酒想,心生爱取,此即凡夫所以为凡夫。 如来观此空啤酒瓶明白内无啤酒,心无所取,此即如来所以为如来。 所以如来“非有非无”,所以如来即是诸法性空境界。 “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此句佛是说,如果你智慧能达于“非有非无”之“诸法性空境界”,你就能从凡夫“要么一”“要么异”“要么俱”“要么不俱”等这种固有的妄想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佛说,“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等统统是凡夫于妄想中建立的对立的两边。 再看我们所引用的这段楞伽经的下一句经文。 “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此句佛总结说,若你能从“一、异”“俱、不俱”等这种固有的对立妄想思维模式中跳脱出来,你才有可能去虚心接纳世界观方面其他的可能性。 佛说,所有的智者,归趣皆是“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之“诸法性空境界”。 佛说,如来即是“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之“诸法性空境界”,慧者当于此体悟。 所以,于金刚经第十七品佛说: “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所以,于此段楞伽经结尾处佛又总结说: “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tuo。大慧。是名三藐三佛tuo。大慧。三藐三佛tuo。佛tuo者。离一切根量。” 所以,“如来”二字,义甚深,决非“圆实色身”“三十二相”等妄想相所能指示代表。